在毕业前最后一次班会上,会计老师对我们讲,班上如果不出 10个以上的注册会计师,十年后组织同学会他决不参加。老师动情地煽动着我们的情绪,激起了我们考注会的热情。年轻就是年轻,血气方刚的我们,在老师的面前,郑重地许下了自己的承诺!
那时,注册会计师在我们的心中,是神圣的职业,是理想的乐土,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对它顶礼膜拜,当作是我们会计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我们上大学时用的教材就是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
那时报名的人没现在多,毕业那年还包分配,不像现在的大学生需要四处奔波,累得一塌糊涂,所以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事情。3月把五科全报了,5月领书,但直到 6月基本上没怎么看书,那时候我们忙着实习,忙着课程设计,忙着给同学写留言。我没什么思想包袱,因为是第一年报名,自己也没抱太大的希望。
接下来的这一个多月给了我充足的复习时间,燃起了我的希望。七月到单位报到后,单位给我们放了一个多月假。这一个多月是我考注会的路上最重要的时间。回到家基本没有白天和黑夜,看书累了就睡觉,醒了又继续。因为有一种精神支柱一直在支持我,就是那十年的承诺!
8月 11日才正式上班,领导安排我实习当出纳。工作并不太多,每天只负责根据会计审核的凭据收付现金,开开支票,事情比较简单。这让我有了很多的空闲时间。下班回家就开始看书,然后做题,通常会熬夜到 1、2点钟。年轻的时候不感觉累,第二天上班也不会感觉有太大的问题。通常每天安排两到三门课程,每门课程 2小时左右。
由于在大学的时候这些课程都学了一遍,复习起来虽然辛苦,但并不觉得很吃力。只是特别需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地方,新增内容永远是考试的重点。我看书喜欢注意一些特别的地方,对于“特别要注意的”、“更重要的”、“从上面可以看出”等文字后面的内容,我会特别关注。因为正常的业务大家都会,但往往人们会忽略这些细节,所以考试的时候通常会考到这样的知识。
到九月基本天天都做摸拟试题。特别是《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需要不断练习,掌握原理,反复咀嚼,这样才能加深印象。
考试前几天习惯翻翻书,不再做题。因为再做题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题,会让自己感到紧张,没有信心,所以考前的心态调整非常重要。这是一种习惯吧,高考的时候老师也这样对我们讲。我觉得用高三的学习方法来应对任何考试,都会显得绰绰有余。
考试的时候,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没遇到太大的问题,经济法和审计感觉不太好,税法的难度也不算太大。但感觉还是很好,考下来自己也轻松了好多,就像经历了高考一样。
但成绩下来并不那么理想。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分别 65和 69分,税法 72,但经济法和审计却只有 40多分。其实这已经算很不错的成绩了,但当时对我来讲,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为班上最多有考过四门的。
考试永远不能泄气。第二年因为工作的变化,我准备的考试差不多泡汤。 7月份我被派到国外一个工程项目上锻炼,9月的时候根本无法回国,服从组织安排永远摆在我的第一位。我是学生党员,那时的思想还是比较纯洁的,不像现在这样怪怪的。因为公司规定,新进人员必须到项目上锻炼 2~3年。好在工期时间并不太久,第二年春就回国了,正好赶上注会的报名时间。这次没出现意外,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审计在成绩出来时,差点让我晕了。不多不少,60分。真是万幸!
今年正好毕业十年,参加同学会的时候有 30多个同学来了,当然,老师也来了。因为我们班上,没通过注会的同学,可能只剩一半了。
天涯社区会计版·高射炮打麻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