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为了帮助更多的学员顺利通过高级经济师考试。网校推出高级经济师辅导课程、同时网校会提供考试相关信息及考试复习资料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节
1.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政府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在微观分配领域,主要是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很难实现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平目标,甚至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在个人收入初次分配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政府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应主要在宏观领域中进行,即在宏观领域发挥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2.个人收入的调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形成
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或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以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其中国家或政府是最重要的调节主体。
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的个人收入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形成消费,余下的部分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它既包括居民存金融机构中的储蓄存款,也包括居民的手持现金。此外,个人所持有的各种债券和股票也属于储蓄的范畴。如果居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其个人可支配收入中还有一部分被用于投资。
(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1.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一种收入分配方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而旧的
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则是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条件下,由于人们对生产要素特别是对资本、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占有存在较大差别,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收入上的不平等。
3.其他分配方式
按个人资产(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的非资本资产)进行分配、按需要分配、福利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这些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4.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劳动者和非劳动者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在居民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也有非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如个体劳动者的直接劳动收入等。同时还有资本收入、租金收入、非资本资产的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社会保障收入和福利收入以及风险收入、投机收入等。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但也是导致个人收入出现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
1.收入平等与机会平等
社会公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收入平等,二是机会平等。
(1)收入平等分析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于分配制度本身。也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经济政策的倾斜、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经营风险与机遇的存在。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
们在平等地获得收入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
(2)机会平等分析
与收入平等相比较而言,机会平等是更深层次的平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分配的平等或不平等。
社会主义国家除在宏观领域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外,寻求如何从制度、体制、法律和政策等各个方面为实现机会平等创造必要的条件,对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基本理论分析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的高低关系着一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否则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一般认为,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存在着替代的选择:或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获得较高程度的社会公平;或者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公平与效率替换。
(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一双重目标。
效率与公平之间不仅存在着替代关系,也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的实现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在微观领域应更强调效率,而在宏观领域应更多地注重公平;在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中,应更强调效率,而在再分配过程中应更兼顾公平;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地方应强调效率,而在政府分配机制方面,则应更关注公平。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