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天狮
进入天狮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是在2001年,我在天津财经大学当MBA导师,一次带几个学生到开发区参加招聘会。看到天狮正在招聘CFO,就过去看了看。当时和招聘的人开玩笑说:“你们老板疯了吗?怎么不让自己的小舅子做这个职位,非要到社会上找一个不认识的人担此重任?”但我还是半开玩笑地留下了自己的简历。
其实我一直希望寻找一个平台一展身手,能把以前在大型国企的经验和在美国学到的MBA知识实践一下,所以,总会计师这个位子对我很有吸引力。我知道,只有在这个位置上,我才能发挥专长。第二天李总(李金元)亲自面试了我,只听了10分钟的介绍,眼神阴郁的李总就打断了我的话。他说:“这个企业是我的,你好好干;干坏了责任归我,干好了成绩归你;明天报到上班。”这个明确的表态让我看到了天际后面的曙光。
到天狮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它节奏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显得很不适应。当时正好有猎头公司给我打电话,问我愿不愿到一个知名外企发展,我有些心动,萌生了辞职的想法,李总看出了我的心事,对我进行了抚慰,打消了我离开的念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摸清了天狮的情况。这是一个迅速膨胀的企业,其发展势头不逊于国内任何企业,但我也发现,其管理架构和财务控制系统的不足让它有向传统的“大企业病”靠拢的倾向。于是,我向李总建议设计一套科学严密的组织,李总认可了我的看法,并让我负责这件事,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为天狮设计了一套新的全球组织架构和全球财务控制系统,这为天狮在以后数年内的平稳高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天狮60%的收入来源于海外市场,它事实上已经成长为一家跨国公司。基于此,我希望把天狮的资源整合到一个全球管理系统之中,整个系统由全球ERP系统来完成。这个系统横向的是公司治理结构,纵向的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绩效系统、研发系统、物流系统、税务系统等等。围绕这个系统的核心只有一个——价值最大化,因为它们都是为了财务控制而服务,所以必须对天狮进行财务流程再造,这也是CFO存在的价值。不能把目标仅定位于开拓市场,因为市场能赚钱也会漏钱,所以要用管理将钱截留下来,仅去年一个季度,这套管理系统就为天狮节省了4000万元。
全球化是天狮的基本战略,这让天狮的管理必须有全球性视角,但全球各地的情况差异很大,CFO若想有效驾驭,必须对各国的法规透彻理解。如对保税区的应用,天狮对外发货并不是直接向目的地,而是在保税区或者BVI等税率低或免税地区绕一下,因为这些地方可以降低跨国公司的税负。天狮销售到非洲的产品,因为非洲没有贸易开发区,所以一般都发到迪拜自由贸易区中转一下。在没有保税区的国家和地区,则要争取税收优惠的政策。如在俄罗斯,由于俄罗斯法律规定外资企业实现的利润,如果直接汇出,将被课征高达50%的资本利得或者20%的利息税,所以必须通过有效方式规避税收。
金融因素对企业发展往往是非常关键的,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分析各地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投资方法。比如通过置换贸易,天狮找到了新的价值点,在俄罗斯市场,天狮的置换交易做得有声有色。坐飞机到西伯利亚一看,原始森林太多了,换成木材,然后在天津找下家,因为国内市场好,一般运到黑龙江就被人抢跑了。
目前天狮在全球已拥有十大战区,除了大中华区域外,海外九大战区分别是俄罗斯区域、总部在乌克兰的乌克兰区域、西欧区域、东欧区域、东南亚区域、中亚区域、北美区域、中南美区域及非洲区域。预计今年天狮的总收入将达到160亿元,其中100亿在海外,60亿在国内。
天狮登陆美国
2003年,天狮在美国上市,使天狮完成了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惊险一跳,这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天狮很早就有进入资本市场的打算,特别是登陆国外的资本市场,一来可以扩大天狮的知名度,二来为下一步发展积蓄力量,所以我十分希望天狮能实现“金融梦”。刚到天狮时,我曾私下问李总“企业为何不上市?”李总说:“时机未到,不愿卖青苗。”我从中听出了焦虑。
在我之前的两任CFO都曾试图运作天狮上市,但均以失败告终,这大大影响了管理团队的士气,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天狮进入资本市场简直是空想,上市的计划也一度搁浅。
但上市毕竟是天狮的未了之梦,而且已经是天狮的既定战略目标。进入了2003年,这一目标已经显得极为迫切。李总在一次誓师大会上说:“天狮2003年必须完成在美国上市的目标,如运作失败,其运作团队要承担责任。”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
上市的过程还要从头说起。为了完成上市目标,运作团队进行了精心的筹备。关于上市地点,起初没有敢想美国,而是选择了香港和新加坡两地。2003年2月,香港某著名券商一行4人来到天狮集团,洽谈天狮到香港上市事宜。券商主张在主板上做首发式上市(IPO),时间大概需要11个月,由于时间很紧,能否IPO成功没有十分的把握,所以我们决定放弃香港上市。
基于以前的教训,我为天狮制定了买“壳”上市的策略。所谓“壳”,简单的说,即资产、负债接近于零的上市公司。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公司由于资产、负债的特殊性,其上市公司的“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壳”,而在美国的OTCBB上可以找到理想的“壳”资源。
新加坡是一个最初纳入考虑的地区。由于多次参加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推介会,我认识了一些证券公司的大佬。经过比较,我们决定和上海的某家证券公司合作,于是我带助手去考察该公司,并深入洽谈新加坡买“壳”上市计划。该证券公司为天狮物色了几家“壳”公司,可价格极为高昂,为5000到8000万人民币,我们经过研究,认为价格实在难以接受,故决定放弃在新加坡上市。
虽然在港、新两地遭遇挫折,可却让我们信心倍增,我们决定调整战略,努力登陆美国市场。为了快速完成上市计划,我们没有选择NASDAQ,而是选择了OTCBB。OTCBB市场的“壳”资源较多且很活跃。为加快天狮的上市步伐,我们决定选择既上报财务资料(Reporting)又进行交易(Trading)的“壳”, 此类“壳”较为昂贵,售价从4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而在粉红单市场(pink sheet)上,Reporting & No Trading 、No Reporting & No Trading的“壳”是不能要的,因为要恢复交易还需要很长时间。
经某知名券商推荐,我们锁定一个“壳”目标,其报价是2000万元占31%的股权。谈判看起来一切都很顺利,但在最后阶段,我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事情发展得太顺利了,所以便委托美国律师对该“壳”公司进行全方位调查。调查结果至今让我心惊肉跳,该公司已经负债累累,并且涉及数起诉讼案件,如果天狮收购该公司,不仅在资本市场得不到任何好处,而且将背上沉重的包袱。于是,在签订合同前的5分钟,我中止了与对方的谈判。这轮收购险些让天狮遭遇重大财务风险,幸亏在发现苗头后悬崖勒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连番的失利让我们更为慎重。在既定战略下,为了找到一个干净而便宜的“壳”资源,让我们费劲心力。找到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仍是关键环节,所以决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挑选合作伙伴方面。当时有很多证券公司都想与天狮合作,但为了找到最为适合我们的券商,我们制定了“赛马不相马”的策略。
候选的券商有十几家,我让几家证券公司同时“面试”,每次面试都唇枪舌剑,场面甚为激烈,问话主要由我负责,上市团队的其他高管在一旁“观战”。那时,我的办公室外面经常坐着几拨证券公司的人,经常是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最终,我们决定和其中一家表现出色的券商合作。
合作券商为我们物色到一家“壳”公司,并欲以66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我们。经过谈判,对方决定把“壳”免费赠送给我们,且咨询费分文不收,只要从“壳”中获得2~3%的股份就可。但我仍然担心这个“壳”可能存有风险,要券商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壳”,于是该券商一下子提供了8个“壳”。面对这么多的“壳”,需要我们精心挑选,因为个个都可能深藏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最终,在美国委托律师的协助下,终于选中了一个较好的破产“壳”SGKA,经律师对其进行详细调查后,出具了该“壳”“干净”的评估证明报告。为慎重起见,还让该券商写了担保证明,如果出现问题,券商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考虑到该“壳”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又让该券商老板以个人资产做了未来可能发生债务的担保。为了“共同捆绑”,又对该券商将持有的2~3%份额的股票作了“锁股协定”,即在天狮上主板市场之前,只能出售50%的股票。
进入OTCBB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这对于极富上升潜力的天狮而言,应算捷径,由OTCBB进入主板市场美交所,只需股价在5美金以上和市值超过2亿美金即可,而一些诸如TOYOTA等知名公司都在OTCBB。2004年天狮生物发展有限公司反向收购时,美国OTCBB上市公司SGKA表现如同鸡肋,股价仅3美分。而此时的收购主体天狮生物,总资产不过4亿,净资产不到2个亿。但这二者结合之后,SGKA原业务被天狮生物取代,其股价即迅猛攀升,最高时曾涨到12.5美元,为初始的400多倍。按照天狮生物总股本7200万股,乘以每股市价,其市值达到七八十个亿的人民币,这个数字相当于上市前的35倍。
从筹措上市到最终在美国市场挂牌交易,我们只用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在任何一个市场,这样的上市速度,都是罕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