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60 苹果版本:8.7.6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注会考试《会计》冲刺阶段重要知识点提醒

来源: 编辑: 2008/08/28 16:03:36  字体:

选课中心

书课题助力备考

选课中心

资料专区

硬核干货等你学

资料专区

免费题库

海量好题免费做

免费题库

会计人证件照

省时省力又省钱

会计人证件照

报名提醒

入口开通及时知

报名提醒

  冲刺阶段重要知识点提醒之非货币性资产:)正保会计网校

  一、确认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公式

  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为公允的情况(考虑补价):这种情况计算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仍然是遵循上面的两个公式,不同的是“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要按照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来倒算。

  支出补价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的进项+支付的补价=(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支付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的进项+支付的补价=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的进项

  二、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1、关于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增值税并不影响非货币性资产:)损益的确认,价内税会影响到单项资产的损益问题。

  确认损益就是对于单项资产损益的确认,如果是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不存在损益确认的问题。对于单项资产损益的确认,是按照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的,如果发生了相关流转税等价内税的需要明白影响的是单项资产损益。比如换出固定资产的营业税是要作为固定资产清理核算的,换出无形资产的营业税直接冲减的是确认的无形资产营业外收入;换出应税消费品的一般消费税是作为营业税金及附加处理的。如果是换出投资性房地产的发生的营业税是作为营业税金及附加处理,因为这是属于企业的其他业务范畴。

  所以在具有商业实质情况下,价内税不计入到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中,也就是说公允价值中已经包含了这部分价内税了,所以确认的消费税、营业税等价内税应该冲减当期损益,不影响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比如换出投资性房地产发生的营业税就应该确认为营业税金及附加,因为属于是其他业务活动产生的营业税;

  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下,不管是价内税还是价外税都是计入到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中的。

  2、关于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发生的费用处理。一般情况认为如果是换入资产直接发生的费用是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核算的,也就是在“支付的相关税费”中核算;如果是为了换出资产发生的相关费用,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下影响的是单项资产的损益,不在“支付的相关税费”中核算,不影响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是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下,发生的相关费用都是要计入到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中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换入和换出存货等支付的运费,一般都是要确认7%的增值税进项,所以剩余的93%的部分是确认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3、关于换出单项资产的损益的确认问题可以参照教材大致掌握一下:换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是要确认营业外收入的;换出金融资产的是要确认投资收益的;换出投资性房地产或者是原材料的是要确认其他业务收入的;换出产品的是要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的。如果是换出自己发行的股票的,一般是作为定向发行股票处理,那么股票公允价值和面值的差额是要确认为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的,发生的相关费用是冲减的是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和整体的:)成本没有关系。上述的处理可以适用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4、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会计处理和具有商业实质的区别在于: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不确认损益:教材中有关于不具有商业实质的确认损益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一般考试会避免,但是从理解教材内容上来说,应该明确一下。

  另外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相关税费(不包含增值税)的处理是有差别的,比如换出资产发生的税费在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下不计入到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而在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下是要计入到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这是主要的差异。

  5、非货币性资产:)准则也不是哪里都适用,比如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形成合并了,那么就应该按照合并准则来处理,同一控制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确认入账价值;非同一控制按照换出资产总成本确认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如果换入长期股权投资形成权益法核算的,那么入账价值就应该按照权益法后续计量中入账价值规则来计算。

  换入长期股权投资既不是控制也不是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的,入账价值才是需要按照非货币性资产:)准则来处理的,这个适用范围要注意一下。

  进入论坛讨论(参考资料)>>

正保会计网校论坛
2008年8月28日

学员讨论(0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