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为帮助考生复习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公路运输》课程重点,小编特别整理中级经济师考试的重点考点,以便您能尽快掌握,迎接2013年考试!
第三节 综合运输及运输网的布局
一、综合运输与综合运输体系
1.综合运输
综合运输是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相互协作、连接贯通、分布合理的综合运输体,是综合组织管理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运输生产的一种现代化运输形式和系统工程。由3部分组成:①运输网络及运载工具;②运输代理企业;③运输管理部门。
2.综合运输体系
也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五种运输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通过运输过程的本身要求联系起来的
3.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
1)运输方式构成:公、铁、水、航、管。
2)设备构成: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
√固定设备:线路、土木建筑及相关技术设备,如通讯设备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移动设备:动力装置和载运设备,飞机、轮船等
4.联合运输
联合运输是指在一个完整的货物或旅客运输过程中,不同运输企业、不同运输区段、不同运输方式和不同运输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组织。
①水运接转公路运输
②坐汽车,从市到市,再换汽车从市到乡村
③坐飞机,需要转机,从南航换海航
④运输过程中涉及的运输协作组织等
特征:全程性、简便性、代理性、通用性、协同性
类型:
划分标准 类型
按运输对象分类 旅客联运、货物联运
按运输方式不同 单一方式联运、多种方式联运(多式联运)
按联运的起终点不同 国际联运、国内联运
5.国际多式联运 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IMT)
▲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按照多式联运合同,至少以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国境内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地点的货物运输。
▲优点:责任统一、手续简便、降低运营成本、加速货运周转等。
二、运输网及运输网布局的原则和内容
1.运输网及运输网密度
(1)运输网:
在一定空间范围(国家或地区)内;
网是由“点”和“线”组成的: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枢纽;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所构成的。
■运输枢纽:是线路与线路的结合部。
划分标准 类型
按组成要素 单一运输方式的运输网、综合运输网
根据地理条件、行政区域 国家级交通运输网络 è运输通道
省级交通运输网络 è主干道与国家网络的衔接
县市级交通运输网络
(2)运输密度:è衡量运输网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指一定土地面积,或一定人口平均拥有的某种运输方式的线路里程数。
可用恩格尔系数表示:人均密度和单位面积密度的几何平均数。
式中:d恩格尔系数,L运输网长度,S面积,P人口,sd综合运输网密度,Q国民生产总值。
2.运输布局的依据与原则
(1)运输布局的概念(掌握)
运输布局是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布和合理配备以及发展规律。
√从宏观上讲是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生产力水平、人口分布等来配置运输问题。
√从微观上讲是把某种运输设施落实到具体的位置上,并合理的配置移动设备。
(2)运输布局的依据
◆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自然条件:海拔高地势不平的地方,运输建设就少,因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科技水平
◆国防、旅游和环境因素等
(3)运输布局的原则(3条原则):运输通道原则;综合运输原则;运输效益原则
■运输通道是指在某一长条地域内,存在流向相同的密集交通流量,有多种运输方式为其服务。
■综合运输原则是指“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协调配合”
■运输业的投入是各类资源;
■运输业的产出是人和物的“位移”。
这种位移可以表现为:
“有形的”:运量、周转量、吞吐量、营业收入和利润等
“无形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直接/间接影响
3.运输布局的内容
(1)运输线路的布局
掌握3大要素:运输线路的走向、运输线路的类型和运输线路的技术标准。
掌握线路类型的选择:
数量大、价值低、距离长è 水运、铁路
运量小、运距短 è 公路
运距长、贵重 è 民航
石油、天然气的运输 è 管道
(2)运输场站的布局
■场站在运输网中的布局
例:县级的客运场站都设置在国省干道附近。
■场站内各种运输设备的布局
例:北京西客站,站厅设在什么位置,售票口设在什么位置。
三、运输布局的基本方法(3种方法)
1.运输发展四阶段法
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
“封闭经济”è经济快速发展è经济高度发展è最高层次
“点”阶段 è“线”阶段 è“网”阶段 è高度优先连接阶段
2.最小生长树规划法:类似运输发展四阶段法
3.空间运输联系定量分析法
1)运输联系强度的计算
2)根据运输联系强度规划运输通道
3)对运输通道节点的要求
①既是区域经济活动中心,又是集散中心
②必须是运输干线上的主要运输枢纽
③必须同属于一个规划层次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