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0 苹果版本:8.7.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中级经济师考试《邮电专业知识与实务》课堂笔记:信息化

来源: 职业培训教育网 编辑: 2011/11/25 11:16:57 字体:

  一、中级经济师考试信息化

  1、概念:20世纪60年代日本梅槕宗夫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提出的信息革命以及信息社会。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内涵:一方面指信息超越传统资源成为新要素资源;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

  外延:扩展到国家甚至地区的整个信息环境。所谓信息化,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不断采用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四个层次:

  企业信息化,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过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

  产业信息化,在生产、管理各个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促进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以及产业升级换代;信息化是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各个产业信息化基础上,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内统一的信息利用流动,使得生产、贸易、金融、分配、政府管理等活动和环节通过信息技术连成整体,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社会信息化,指在经济领域全面信息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逐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信息化程度的测度

  1、波拉特法:通过计算不同产业的劳动就业人口占总劳动就业人口的比重,哪个产业比重最大,该产业就是主导产业,为社会经济形态。比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等。美国1954年、英国1965年、日本1970年(战后25年)进入信息社会。该方法简单,但是内容不够全面,相对粗略。

  2、信息化指数方法:1965年日本小松挚清介提出,侧重于衡量社会信息量和信息能力。四大指标:信息量、信息装备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劳动力结构方法)。请翻到考试教材第20页。信息量指信息使用量;信息装备率指信息设备人均拥有程度;信息主体水平指产生信息来源的领域的人数情况;信息系数则指个人消费结构。优点:便于操作和对比,预测。2001年我国公布信息化指标体系(NIQ),脱胎于日本指数体系,含20项指标。2000年NIQ为38.46。

  3、信息化计划:1992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构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目标:产学研之间信息交换;远程医疗;机辅教学;广泛提供灾害信息;电子化媒介和媒体;发展信息产业。四要素:信息高速通道;信息资源;信息处理控制;信息服务对象。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新增3210亿美元GDP;减少交通运输40%;节能减污减少尾气1800亿吨;节省时间资金,劳动生产率提高20%-40%。2000年日本《IT基本法》以及e-Japan战略,主要目标2005年宽带接入,2003年提前实现。2004年提出u-Japan构想,目标是2010年日本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创建全新的信息社会,在理念、目标和路径,都与e-Japan侧重于技术不同,u-Japan侧重于更多关注信息社会。U细化为三方面:普及、面向用户、独特性。

  韩国信息化基本计划:1994年制定《信息化促进基本法》,1996国家基础信息推动计划、1998年Cyber-Korea计划、2002年e-Korea2006计划、2004年u-Korea计划。2008年发布《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构建创意及信赖的知识信息社会,开始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应用层面。

  4、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

  战略演进三个阶段:2002年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举措。2006年《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信息产业结构、信息安全、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模式、制度环境、国民信息技能等方面战略目标。2007年十七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的形势和任务。

  三大成绩:信息化就绪度水平快速提升;信息化应用纵深发展;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显著。

  战略重点:

  四大领域-经济信息化、电子政务、网络文化、社会信息化;

  五大支撑-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产业、信息安全、国民技能。

  5、通信业与信息化的关系:通信业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通信业务发展提升信息化需求;信息化为通信业发展创造市场环境。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戈薇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