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2011年经济师《初级基础》:社会主义经济

来源: 人事考试教育网 编辑: 2011/09/07 17:44:49 字体: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 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原因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2) 经济发展

  不仅是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2、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和类型

  (1) 涵义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2)分类

  ① 粗放型增长

  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② 集约型增长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体制条件;

  (2) 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和充实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 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广泛采用节能、节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坚持能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综合利用;

  (5) 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充分运用有关经济杠杆,以及健全法制等途径,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综合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4、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1)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它包括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方面的决策。

  (2) 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的依据

  ① 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

  ② 本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

  ③ 可行性

  (3) 经济发展目标

  ① 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②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

  ③ 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

  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经济的战略目标(P67)。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P67)。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六个方面的新要求(P68)。

  5、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 .

  (2)“五个统筹”的任务目标

  ① 统筹城乡发展;

  ② 统筹区域发展;

  ③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④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①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③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④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好的几项工作:

  ① 转变政府职能,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

  ② 建立健全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能力;

  ③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④ 突出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戈薇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