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60 苹果版本:8.7.6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银行从业考试:地震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论坛 编辑: 2011/03/21 09:25:55  字体:

选课中心

多样班次满足需求

选课中心

资料专区

干货资料助力备考

资料专区

报考指南

报考条件一键了解

报考指南

  日本震,全球撼。日本经济占全球GDP总量的八分之一,其经济受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自然不可低估。对中国尤其如此,毕竟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好在我们无需为持有的日元资产而忧心忡忡,因为投资风格日益高超的外管局,已于去年悄无声息地大幅减持了日本国债。此外,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日元资产占比也低,风险敞口小。

  外管局早已获利避险

  “一般而言,中国投资者持有外国国债的风险主要有两种。”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张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第一种风险是由于国债违约风险提高,导致新发国债收益率上升,进而导致存量国债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第二种是国债计价货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而给中国投资者造成的汇率风险。

  危险未至,外管局却早已获利而退。

  2010年上半年,中国连续大幅增持了日本国债,据日本财务省数据,去年1-7月,中国净买入日本国债大约2.3万亿日元,合274亿美元。当时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在3%上下,而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却低于1%。中国舍美国国债而选日本国债的做法让市场一片哗然。

  中国的大手笔同样也引起了日本方面的注意。当时恰逢全球汇率战硝烟四起,日本有观点甚至认为,正是中国的大力购买,推高了日元汇率,进一步削弱了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当外界还在议论纷纷,情况却在悄然生变。2010年8月开始,中国连续数月减持日本国债,其中8月更是抛售了2.02万亿日元,创下自2005年以来的最大单月减持纪录。9月份,当日本某些政客还要求中国“对大量买入日本国债给予解释”时,中国实际上已经全部出清了2010年新购入的日本国债,并创下了多年来减持日本国债的历史纪录。

  肩负着庞大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重任的外管局,历来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此次操作低调而果断,若以美元计价,中国对日本国债投资收益并不小。

  现在,日元的升值趋势仍在延续。在核危机的恐慌下,3月17日早盘日元崩盘,瞬间暴跌300点至76.41,后市虽回升但仍盘整于80下方。日本政府在地震以来已多次向汇市注入紧急资金以稳定市场,即便如此仍不能阻止日元的颓势。

  3月18日东京定息后,日元对主要货币全面重挫,日本财长野田佳彦表示日本央行已经在当日北京时间8:00进行干预。

  同时,据法新社消息,日本央行再次向市场注资4万亿日元(合370亿美元),自日本11日地震后截至3月18日,日本央行的注资总额已经达到38万亿日元(合4660亿美元)。

  毫无疑问,一系列的救助计划将使已经负债累累的日本政府的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未波及中国银行业

  外管局有了高人成功避险,但中国的金融业能否也全身而退?

  “中国商业银行外币资产中日元占比较低,风险敞口小,其中持有的日元债券总额较小,日元短期升值背景下对汇兑损益影响较小。”中信证券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

  以外汇资产占比较高的中行为例,截至2010年中期,中行的日元资产规模为448亿,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0.46%,其中0.25%为贷款,0.1%为债券投资,0.11%为备付、存放等现金类。由此可推断,其他银行的影响可能更小。

  我国银行业直接发放到日本国内的贷款占比不到0.1%。同样以中行为例,其海外资产占比最高,在日本发放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也不到0.5%。

  但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独善其身很难。国海证券分析师邹璐认为,日本发生大地震对中国的进出口短期影响较大,行业中机电类产品受影响最大,估计短期中国进口和出口增速都将有所回落。

  “日本进出口结构中,以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占比最大,出口中占比39.12%(2010年),进口中占比48%。因此,这次日本地震导致许多工厂停产,短期将会对中国进出口带来一定影响,且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机电类行业。”邹璐指出,未来随着灾后重建及工厂的逐渐恢复,以及其他国家对日本的进口可能转移到中国,因此总体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

  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我国部分出口型企业会受到影响,银行的此类贷款会受到冲击,但总的贷款质量受影响程度较小。

学员讨论(0
相关资讯

免费资料下载

  • 思维导图
  • 学习计划
  • 银行从业
    高频考点
  • 报考指南
  • 科目特点、备考建议
  • 习题精选
一键领取全部资料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

报考小助理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