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会计网校--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会计资讯

会计移动班
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与陌生同行

2008-07-11 10:30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人人都有个有熟人组成的社交圈,彼此相知,经常来往。这个社交圈的人数对每个人来说,大体上都差不多,它与财富多少、学问大小、地位高低、性别年龄等个人因素关系都不大。一位部长的好朋友未必比他那上幼儿园的小孙女好朋友多,收破烂的穷哥们也未必比大富豪的阔朋友少。就连一位作为“大众情人”的当红歌星,尽管在台上面对上万名热情观众热泪盈眶,高呼“我爱你们”,但这是“演出”,待其放下表演面孔回归本相之时,真正能与他推心置腹的还是社交圈内的那伙人。

  随着文明程度的发展,社会组织规模也相应提高,人际交往也日趋密切。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个社交圈的人数竟然与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无关,在每个文明时代,圈内人数基本上维持不变。这个圈子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人类的原始部族,按照《裸猿》一书作者莫里斯的说法:“那时的原始部落和现在的猩猩群差不多,成员可能不到一百,而且互相很熟悉。”即使经历了“狩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来到了高度发达的今天,置身于现代通讯、快速交通和拥挤繁华的大都市生活之中,人们社交圈的规模也未必比远古先民有明显的扩大。如莫里斯所言:“只需拿一百个城市居民的通讯录来看一看就可以了。你会发现,排列在这些通讯录上的人名几乎都有限,而且数目是差不多的,大体上就是一个原始部落里的个体数量。”

  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具有多层结构的人际关系圈,最内层是由一小部分最熟悉、交往最密切的人组成的核心社交圈;往外侧是个过渡层,由一些虽说相识但并无深交者组成,彼此之间仅仅是一般性的交往,有过最普通的联系或是很短暂的接触;更外一层是些在各种公众场合(街道、公园、会议、宴会)相遇而不相识,从未打过交道的人——所谓“陌生人”指的就是这个层面的人;最外面侧是一个无限范围的涵盖,包括了所有不相识、不相遇,甚至老死不相来往的人(如共居同一座城市的人,干着同一行业的人,属于同一个民族的人,具有相同国籍的人,乃至于散居世界各地的人)。这些人连“陌生”都谈不上,尽管你也许完全不知道他的存在,但却不能绝对认定:你跟他没有丝毫的关系。阿拉斯加冻土地带刚刚去世了一位老妇人,也许你手头上在读的一本海明威小说,它的纸张正是由她的外孙女婿——一位伐木工——所伐树木的纸浆制成的。

  文明的发展使得人人都被网罗在一个越来越广泛的普遍联系之中。但是此种社会依存、文化交流与商品流通的迅速扩张并没有相应地扩充人们的“社交圈”,扩大的最多的还是在“陌生人”层面。

  人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社会型动物。我们每天都在陌生人群里穿行,互不对视,互不理睬,互不接触,互不搭界,就像人们穿过树林避开每一棵树那样,回避着迎面而来的每一个陌生人。最多这棵“树”的某一点吸引了你,多瞧他两眼而已。这种彼此互不关注的回避习惯,绝对不要轻易违背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对都市行人来说却是一条人人都必须遵从的“潜规则”。不信你试试看——死死盯着看对面走来的一个人,目不转睛地对其凝视(这样做并不违反城市的交通法),可以预见,他不是满心惶恐地慌忙躲开,就是见怪不怪地把你视为“神经病”。

  这条被专家称为“反接触规则”的行为模式在其他动物中是不可思议的。一只虎绝不会这样从容地从另一群虎群中穿过;两大猴群狭路相逢也不会这样摩肩接踵彼此平和地互相穿行;两队蚂蚁搬家,街食抱卵地迎面相遇,绝不会个不相扰地互相穿插。唯独人类能于闹市人流之中静默穿行,有如独步无人之境。他似乎并没有把眼前这些当成自己的同类,只不过是些没有生命、没有感情、能够活动的“机器人”罢了。

  如此看来,“人”似乎具有某种“波性”,两群人面对面穿过竟然像湖面上两个互相穿越的水波纹,圈圈相会之后,有互不改形地各自扩散开来,彼此毫无干涉。

  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在急剧扩大生存联系的同时,有必须固执地保持社交上的疏离呢?为什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时代的人都要固守既定的“熟悉人”圈子规模,而将越来越多与自己有着各种社会关联的人都排斥为“陌生人”呢?其中必然涉及到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深层本性。

  对陌生事务保持警觉,这也许是一切高等动物的共同特征。

  当孩子们用一种古老的方式捕鸟——拿根系着绳子的木棒支起一个竹筛,里面撒把米,布好一个陷阱。麻雀来了,对这个陌生装置必然会保持警惕,不敢轻易涉足,经多次试探安然无事后,方敢进去啄米;青藏铁路专门修建了供羚羊迁徒用的桥柱式宽阔通道,大群的藏羚羊见到这陌生的庞然大物,云集桥下不敢穿越,代几只勇敢者穿过证实无险后,大批藏羚羊才蜂拥而过;婴儿进食,对熟悉之物他吃得很顺当,但一遇陌生口味立即嘴巴一闭,任其汤水流洒,尽管此物味美、价高、富有营养,又怎敌他那万古传承的生存戒备天性。待到长大成人,久经世事磨练,修得阅历深厚之时,人们对陌生事物的疑心将会更重。不信找块检验合格的肉到集市上卖,别人8元一斤,他却明码标价“一斤2元”,再加上衣着寒酸,表情木纳,只管割肉收钱,其他不置一词,顾客围拢来定会充满狐疑,裹足不前。何也?只为“价格陌生”!

  然而,更深沉的原因还在于——生命需要隔离!

  生命体都是以自我生存为中心的封闭体系。哪怕是一个最原始。最简单的原核细胞都包有一层由脂质与蛋白质组成的细胞膜,使其与周边环境隔离。这个带有“双分子层”结构的膜具有选择渗透功能,可从环境中摄其所需,排其所弃,以确保原核细胞完成其自身的新陈代谢与“简单二分裂”繁殖流程。大自然不存在那种完全敞开。无边无际。没有任何边界闭合的生命体或生命聚集体,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乃至人的各级社会组织莫不如此。单细胞有细胞膜,宏观动植物则树有皮,鱼有鳞,龟有壳,犰狳有胄,豪猪有箭刺,雄虎用尿液气味圈定领地,猴群各踞一片山林作为势力范围。人类更是如此,家有院墙,厂有围墙,城有城墙,国有国界,再加上领海。领空,更是一整套立体隔离的安全防御体系。

  人类与其他社会型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必须处在一种不受地域局限的。开放式的“生存大联系”之中。

  人类不同于社会型动物猴群。彼此分离的猴群之间不存在“东山猴群”向“西山猴群”提供杨梅的事情;而人类却会相隔数千里之遥实施“西气东输” “北煤南运”。 “南水北调”。因此,对一个猴群来说,与其他猴群隔山居住。互不搭界就可实现:“隔离”了。而处在生存大联系中的人类却无法做到彼此间绝对隔离,只能以“陌生”来维持一个小的社交圈,做到人际间的相对“隔离”。

  人类又不同于社会型动物蚂蚁。一座最高大10米的柱状非洲大蚁丘有的既然可以存在60年。在这个庞大的蚁穴里群居着上百万只蚂蚁相当于一座大城市的人口数量。然而蚂蚁社会只存在最简单的联系方式主要是靠借助“化学语言”?依靠化学气味来识别彼此认同(也许还会加上极少的肢体语言)。可以肯定蚂蚁没有“名字”,大家一视同仁,无熟悉与陌生之分。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社交圈”,处既定分工外,彼此之间只有“泛联系”,没必要区分什么“圈内蚁”与“陌生蚁”。社会型动物依据“信息”实现群体整合,信息简单,社会秩序也相应简单,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也自然简单。人类社会拥有最为复杂的信息体系,那就是——-最完备的人类语言。再加之,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社会层次的增多,人们的社会联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联系虽说复杂,却极不和谐,关键在于人类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复杂信息当中还包含了大量的“伪信息”(如谎言。误导。欺骗),以此掩盖其真实意图。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能够从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之中,剔除虚妄,体察真情。人人都喜欢天真无邪。讲真话。不虚伪。敢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但长大成人后若还是这么“缺心眼”,那他恐怕就很难在这个善恶并存真假难辨的社会中立足了。面对这每天每时都会遇到的善恶真伪并存。美丑良莠混淆的庞杂局面,人们既无精力又无可能去一一分辨,万般无奈之下,或许还有个非常简单易行的应对生疏人群的办法,那就是——-对整体保持“陌生”!

  “陌生”是出于“自我防卫”的需要。严酷的社会教会了人们自发的将人群划分为壁垒分明的两部分————部分是圈子里的,知根知底而无需戒备的“熟悉人”,另一部分则是圈外那些每天大量接触却并不深知,必需对其抱有戒心的“陌生人”。这种发自本性的戒备心理从原始人类时期就已经有了,之不过当时主要是针对其他部落的人。在此后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联系的日益壮大,社会矛盾的日渐突出,人们的防范心态也日趋增强。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只有这个社交圈维持足够小才能有效地做到自我保护与方便生存。如同一座城的防卫,城郭扩展到无限大就无法防守;然而缩得太小,城里居民人数不足,就显得势单力薄,也不能坚固的防御与有效地生存。

  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增强,人们并不是没有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但他们并不向那么做。就像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县城,不仅城的规模不追求宏大,坚固厚实的城墙也之开了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同理,人们也恰到好处的利用了“陌生”的壁垒,修建起自己心理上的城郭。如此看来人们倒是需要“陌生”,并不急于消除“陌生”,因为“陌生”所制造的壁垒可以在人际关系上隔开一个有效的安全地带。对陌生之人可以在一个安全的心里屏障之后从容审视,以决定可否与之深交,能否放心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社交圈。

  生命需要隔离,既然人们在生存联系上无法隔绝,就只能在社交上保持必要的隔离。 “陌生”就是隔离!

  保持“陌生”正是出于一种心理上的防范。这钟防范又是基于对“人性恶”方面的某种不信任。而人性之恶又来自于人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人类之争永远不会止息。这种自人类诞生之时就已具有的劣根性是人类永世难消的“胎记”。猛兽扑食,腹饱即止;猴群争王,王出即停。而人类的奢侈与贪婪确实永无止境的,由此而引发的争斗不仅已经伴随了人类的全部过去,也将伴随人类未来的整个发展历程。哪怕是有朝一日“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了“各取所需”的程度,也总还会有更先进、更新潮、更高档、更昂贵、更难求的稀罕之物摆在那里,引发人们新的争夺——真的是“欲壑难填”。眼下,人类近一个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让许多强国达到了非常富有的程度,但同时时间范围内的战争也变得异常频繁和激烈。这至少让人们可以看清除两点:一是,有限的地球资源根本不可能达到“产品极大丰富”得让人人都能得到满足;二是,单纯依靠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消除人类的争斗。

  当前,世界正走向另类的“世界大同”。但它完全不同于古今中外历代先贤所倾心追求的那种令世人神往的“世界大同”——那是一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向往人类平等博爱与共同富裕的崇高理想。而当前的世界却只是在某种强势文明的巨大推动下,身不由己地走向单一化的“趋同”。电视、汽车、可乐、快餐、足球、超市、毒品、大片、流行音乐,卡拉OK、高速公路、城市格局等这些显而易见的趋同现象暂且不论,更为深刻的则是经济上的全球一体化,跨国公司、异国投资、世界工厂……它们把生存联系与生存竞争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从而也把人们的争斗与防范扩大到整个世界范围。

  由此可见,“陌生”不仅会始终伴随人类物种的发展全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艺术、娱乐的全球化,“陌生”还将跟随着人们走向全时间。正是基于人类的这种劣根本性,不管今后世界发达到任何程度,也不管社会繁荣到怎样的富足程度,可以肯定的是——人类依旧要与“陌生”同行!

正保会计网校名师高清课程免费试听
相关资讯:
热点专题:
 初级会计职称指南动态查分试题复习 资产评估师指南动态大纲试题复习
 中级会计职称指南动态查分试题复习 高级会计师指南动态试题评审复习
 注册会计师指南动态查分试题复习 会计基础知识指南动态政策试题复习
 税务师指南动态查分大纲复习 ACCA考试指南动态政策 试题复习

听过来人谈会计面试的九大经验

  对刚踏入社会的应届生来说,面试是陌生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不知道将要面临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全文]

中级会计职称妈妈级考生经验分享

中级通过考生经验分享

我们同事都是在网校听课学习,很自然的我就选择了网校……[全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移动学习完整体系
网校活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