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最后15年在中国会计发展历程中,是史无前例的,表现在会计准则建设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个理论的概念、探讨中的概念到会计实务的直接依据,从所谓的“外国的洋玩艺儿”到成为中国的东西,这样大的跨越,实在是了不起的。它折射出中国会计界和会计人士的创造性、包容性和责任心。中国会计准则事业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脚步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会计准则建设是个什么样的图景呢?关心会计准则事业的同志问着同一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作些探讨。
一、弄清新世纪会计准则的前景
首先得明确什么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之所以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同,不在于、或者主要不在于会计准则这个新名称、洋名称,而在于它代表了适应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充分借鉴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套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尤其重要。我们曾经花很大精力讨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关系,但由于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各自范围本身没有界定清楚,结果越讨论越胡涂。
目前我们大家所看到的会计准则,一共有11个:一是1993年实施的基本准则;二是近几年来陆续发表的10个具体准则。这些准则的特点是,要么以各行业共有的经济业务为对象,要么以特殊业务为对象,要么以披露事项为对象,从规范的范围、从概念的定义、从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从经济业务的披露等方面分别加以规范。对会计业务采用这种形式加以分析、讨论,用语统一,概念清楚,范围明确,表述规范,这些规定与以会计科目为主线建立起来的会计核算制度相结合,较好地适应了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的需要。
二、认清新世纪会计准则建设面临的新环境
会计准则环境可以从近期与远期、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看。从近期的情况看,国际国内环境对于会计准则建设是重大利好。
从国内环境来看,第一,《会计法》的修订和实施,对为会计核算的真实、完整性提供重要保障的会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贯彻实施会计准则起到了重要的法律支持作用。第二,经济形势开始回升,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提供了宽松的经济环境。第三,随着二板市场的创立,会计信息披露成为这一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从而也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第四,经过几年实践,会计准则对规范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引导资源流动所起的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同时也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制定好会计准则奠定了基础。
从国际环境来说,也出现了对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情况。第一,金融市场监管和透明度仍然是国际社会的重大关注点。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没有透明度的市场,没有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对金融市场来说,就像汽车上了高速公路而没有交通信号。所以各国政治家、金融家都一再呼吁,要加快国际会计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建设的步伐,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第二,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通过对核心准则的评估,国际会计准则生存空间扩大。到1999年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历时4年的核心国际会计准则初步完成,除金融工具项目取得中期成果外,列入核心国际会计准则计划的会计准则项目都按计划完成,同时,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开始了对核心准则的评估。不久前,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宣布,评估工作完成;同时声明,公司跨国上市时,在辅之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调整的前提下,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国际组织各成员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应当接受。这预示着国际会计准则向着真正“国际的”会计准则迈出重要一步。
以上评论发表以来,会计环境又有一些新的变化。《企业会计报告条例》发布,对包括产、负债在内的各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为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会计工作监管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依据。现代会计深深植根于证券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近几个月来,证券监管机构一再强调,证券市场监管要从控制风险转变到揭示风险。证券监管部门坦言,在传统的控制风险的证券监管模式下,监管部门关注的主要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按照揭示风险的思路,从2001年起,要求全部上市公司统一实行季报制度。
从长期看,对于会计准则建设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要考虑:一是WTO;二是新经济。加入WTO以后,资金、技术、商品的交流,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看,都将有一个大的飞跃,会计信息是指导资金、技术和商品流通的信号。会计信息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的国际化无法回避。WTO对国际会计协调十分重视,着力敦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会计协调做好。记得在1997年初的WTO部长级会议上就正式提出,支持和鼓励IASC搞国际会计准则。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不仅仅表现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这样一些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资产、负债、权益这些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要调整和更新;出于与电子商务同样的背景,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披露时间、披露内容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是,资源流动加快,市场化程度更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提高,会计计量标准也要更新,即大家所讲的公允价值计量。
三、搞好新世纪中国会计准则的建设
总体来说,新世纪的中国会计准则建设,是充满机遇的,是大有作为的。在新世纪的会计准则建设中,我们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新世纪的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应当是中国国情与国际协调的有机结合。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市场经济相比,中国的最大国情就是它的高度多元化,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层次的发展程度、多层次的技术水平、多层次的教育状况、多层次的管理水平,等等。有些行业、有些企业、有些地区、有些技术、有些管理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市场相当接近,但也有相当原始的。弄清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多元化、多样化,我们搞会计准则就会相当清醒,就比较容易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际协调的关系。笔者初步的想法是:首先,由于中国经济背景的多元化,使得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不能一步到位,要逐步推进;其次,即使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简单地照抄;第三,对国际协调,我们不是被动的,应当有一些主动性。比如鼓励LASC研究发展中国家会计问题,并且积极参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利用LASC、UN这样一些舞台,宣传我们的工作和主张。
第二,会计准则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无论是看会计准则的表现形式,还是会计准则的政策内容,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问题。就形式来说,先前已经发表的会计准则基本上都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体例来写的,规范性的内容与解释性的内容是夹在一起的。这相对于老的国际会计准则体例来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规范特定国家的会计业务来说还太抽象。为了使我国自己的会计准则不太抽象,最好是进一步深化,将国际会计准则背景后的东西挖掘出来,讲深讲透。比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这句话本身是不错的,但是怎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却是一个技术要求和职业精神要求都相当高的工作。我们的会计准则不应当到此止步,应当加以充分交代。再如,准则的内容采取正文加指南的形式,另外还有一个讲解,内容比较齐备。但在交代一个会计问题时较为零散,可以考虑扩展正文的内容,将指南中具有规范意义的东西全部弄到准则正文中去,然后将指南中其余内容并入讲解。这样可以使讲解更接近原意,会计准则体系的层次也少一些。
关于内容方面的完善,也是有很大余地的。会计准则与其他各种经济法规一样自有其历史局限性,今天看来合理的东西,明天会发现其不合理之处,这既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人员的局限性,也有实践的发展这一因素。所以要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第三,提高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水平。国际会计准则生长背景与中国法律传统有着很大区别。无论是从国际会计准则所依据的概念和假设来看,还是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形成过程看,国际会计准则都是以英美国家的会计模式为蓝本。比如,会计目标的界定,强调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需要,而不是其他国家所侧重的考核管理责任,政府监管;在会计准则的实施上,更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和解释;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测定、实质重于形式等会计原则。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市场,从法律传统看,我们更接近于成文法,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在中国引入职业判断是一项与制定会计准则同样重要的事情。在计划经济会计模式下,我们是不需要会计职业判断的。搞市场经济,发展证券市场,从本质上改变了会计的命运,要求还会计反映经济现实的应有面貌。坏账准备、折旧年限、摊销年限、收入实现、费用归属,这样一些原来属于财政经济政策范畴的东西,成为需要会计师根据会计核算制度加以判断的东西。中国会计师需要培训,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更是当务之急。
第四,推动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建设。早就有同志建议,应当建立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作为会计准则的理论指导。应当承认,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对于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性质,使我们目前还没有条件进行理论的归纳,还跳不出就事论事的、“救火式的”会计准则立项方法;再者,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性质、中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等等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在对以上这些问题没有得出有把握的结论之前,试图搞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展望新世纪,在看到目前搞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条件尚不具备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会计准则理论结构建设对于制定会计准则的重大意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作了全新的定义,目前正按照这些定义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修订。从一个方面指明了理论对会计准则的价值所在。在新世纪之初,我们应当对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