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权益项目的定义?分类?确认和计量等方面,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比较,存在较多差异,将对其经营和利润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2005年8月2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财政部财会[2005]14号),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银行和拟上市银行范围内试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一整套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银行业相关会计准则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与旧的会计准则体系相比,新会计准则在理念?内容?准则体系和国际趋同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在39项新会计准则中,与银行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五项准则规范了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核算,对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外币交易和金融资产转移等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了全面梳理,填补了我国会计标准在这些业务领域的空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照持有目的将金融工具对应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对应的金融负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和方法进行核算?第二,对衍生金融工具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从表外转移到表内反映?第三,按照套期性质将套期保值业务划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并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第四,按照相关资产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将金融资产转移区分为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分别处理?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我国银行业全面推进会计标准国际化,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实现稳健经营提供了重要机遇?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通过规范会计核算,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等方式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积极影响,在实现银行业会计信息的国际通用?促进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推动银行业会计管理的深层次变革?揭示和防范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的影响
(一)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分类及计量的影响?改变目前按流动性分类的方式,将金融资产按照交易目的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同时,计量属性亦相应发生变化,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二)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易引发财务的波动性?实施新准则后,将给我国银行业损益确认的标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最显著的就是我国银行业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直接计入损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一方面,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频繁变动将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可能会发生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情况?
(三)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将更趋精细化?客观化?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是金融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差额?其中,可回收金额通过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原实际利率为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这与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的传统做法明显不同,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有关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额是否会发生异动的疑问?因此,实施新准则将对我国银行业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四)对表外核算格局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彻底改变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核算的方法,将衍生金融工具放在资产负债表内,以公允价值反映,可以更加容易地评价银行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五)对银行业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影响?一是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增加了银行业资本的波动性?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业务纳入表内反映,必将影响加权风险资产?
(六)投资类产品的核算将发生较大变化?在过去的准则下,债券投资基本上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根据新准则,这些项目将分成“交易类”?“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三个类别,对于不同的类别,在计价属性上和价值变动计入损益上都有差异,这一变化将直接带来银行业核心系统科目结构和相关核算手续的改变?
(七)对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银行业会计核算将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将会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金融工具的重估价值随之产生变化,进而导致银行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因此,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要求银行业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其具体反映为银行业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从风险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价属性的引入,不仅仅是一项会计准则的变化,而且会给银行业风险管理观念?风险控制技术手段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
(八)对银行业获取市场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对银行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债券投资类产品的“盯市”要求大大提高,银行业需要实时反映两大类产品公允价值的波动?但目前我国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才刚刚起步,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取得将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对银行业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若干建议
新的会计准则,并不仅仅是会计政策的变化,而是涉及了从确认?计量到记录?报告的整个会计过程,将给传统的会计原则?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带来重大改变,对银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科目体系?核心账务系统等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因此,银行业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将是一项从观念到实践?从会计科目到核心账务系统升级?从前台操作到后台管理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向新准则的顺利过渡?
(一)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真实反映损益?重视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和过渡,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涉及的问题复杂,可将公允价值首先用于信息披露,以使银行业在过渡期内更好地积累经验,并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
(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探索运用量化模型有效识别?判断?计量和控制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成立新准则课题组,认真研究执行新准则的可行性?课题组成立后,要从整体上抓紧新准则的研究,认真研究新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内容,并与目前的财会政策?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等进行差异分析与评估,拟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四)组织全方位?各层次的培训工作,强化对新准则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新准则的实施,无论从系统性?复杂性和技术难度等方面,都对其使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保证财会部门及业务部门的所有员工都熟悉新准则?会用新准则,就显得非常必要?
(五)明确部门分工,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实施新准则需要采集的信息量多,信息涉及的业务面也非常广,大部分信息需要业务部门提供?因此,新准则的执行需要所有员工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对历史信息进行采集整理,重新梳理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将新准则的要求融入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中?
(六)建立健全保证新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主要指会计核算制度?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难以适应新准则中所要求的金融资产?负债分类方法,银行业应坚持审慎的会计原则,按照财政部即将出台的新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规范会计核算,从制度上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迎接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七)积极开展同业交流?目前,国内同业已有全面实施国际会计准则的先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已在香港上市,并已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国内银行业应该积极开展同业交流,了解同业先行者全面实施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工作安排和步骤,以及在执行新会计准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从而提高对于新准则的执行能力?
参考文献:
[1]敖焱杰。银行如何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N].金融时报,2005-10-19.
[2]冷刚。试析《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对拟上市银行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6,(1)。
[3]王海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银行业应对之道[J].金融会计,2006,(6)。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