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的几点意见

2004-07-21 09:16 来源:王国生

  1、关于“会计报告”的称谓。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如何称谓,这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将“会计报表”改为“会计报告”。原因是:首先,由于事业单位会计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化,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从以往单纯的数量信息向数量与文字信息并重方向发展,从单纯货币信息向货币与非货币信息并进,大量文字、非货币信息的存在,单一的会计报表是无法容纳的。其次,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会计报表往往与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一同提供,只提会计报表,容易引起误解。再次,我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会计规章制度,也已将原来使用的“会计报表”一词统一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可见,将“会计报表”一词改为“会计报告”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其他会计规范的协调一致。

  2、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是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组成。资产负债表是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反映,它揭示了某一特定时点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的具体分布;而收入支出表是反映资产负债表上某一个或某一组项目在两个不同时点上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即如何从这一时点的状况转变为另一时点状况的。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静态(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要素和动态(收入、支出)要素集中通过了一张资产负债表予以反映。众所周知,资产负债表的目标是集中、概括地反映某一实体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将财务状况信息与业务成果信息合二为一地进行揭示,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样,一笔收入或支出,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又通过收入支出表予以揭示,使两张报表部分内容重复列示,也人为地造成资产负债表的复杂化。因此,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应改革。首先,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其次,将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删除,以其净额通过资产负债表“净资产”部分予以反映。

  3、应重视现金流量信息,增加现金流量表。事业单位是否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这是在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以后,会计界不少学者提出的问题。虽然事业单位现金流量信息重要程度不及企业,但我们认为事业单位也有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首先,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助于人们对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进行分析、利用,以掌握事业单位现金增减变动状况。其次,事业单位定期编制货币资金收支计划,那么也就有必要编制反映这种计划执行情况的货币资金收支情况表(即现金流量表)。最后,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也需要掌握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现金紧缺不能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的情况。

  当然,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完全套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现金的概念,也不一定将表中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类,可以简化处理。总之,编制现金流量表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了解其现金变化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4、随着事业单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为了获得关于不同行业分部和不同地区分部的规模大小、业务情况,以及发展趋势的资料,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对事业单位整体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也可以考虑增设分部报告。

  5、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一般只提供会计报表和简单的财务情况说明书,使会计报表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发挥会计报表附注对基本报表信息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作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像《企业会计制度》那样,对会计报表附注内容和格式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