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这是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要素定义的确定。这一确定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外,还有相当的实践功用。新定义的引入与发掘,必将对会计的运营实践发挥重大功用,对此作进一步探讨,可理性地推动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实际操作和运用。
1.全面引进资产计价的确认原则,从制度上杜绝信息失真。
资产的确认是将某项资产正式记录或列入会计主体
财务报表的过程。资产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广义地讲,资产确认的完整含义应包括三个环节,即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就是企业购建或取得资产,按其当时的花费代价,即历史成本计价入账;在使用期间则根据资产的预期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确认该资产于每一期的实际价值;到该项资产最终报废或出售转让时,还需要就其余存价值给予最后的确认。
资产应该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某些已经不能带来利益流入的资产,如陈旧损毁的实物资产、无望收回的债权、已盘点损失但尚未处理的资产,都不能作为资产核算和陈报,这更符合资产的经济实质,以避免虚增资产。《制度》特别规定对各项资产全面提取减值准备,如从最初的坏账准备,到上市公司从1999年起计提的“四项准备”,再到新《制度》提出的
固定资产等减值准备,共计八项准备金。就此而言,所有的资产项目除去不可能发生坏账、减值、降价的货币资产外,已全部纳入八项准备金的计提范围。
《制度》借鉴国际惯例,就资产减值事项做出如下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是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以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为了防止企业滥用资产减值准备以调节成本利润,还规定:“企业应当合理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资产在期末时按照其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和历史成本孰低法计价,在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上又全面贯彻了谨慎性原则,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至于被高估。当其发生实际减值时,也避免了以往的不予确认、计量,导致资产虚增、虚盈实亏的现象。这充分体现了资产的真实性和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特点,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此做出正确决策,在极大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适应了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平台。
2.将虚拟资产排除在
资产负债表之外,避免了虚增资产。
为保证企业资产质量,《制度》还规定如某项待摊费用已经不能使企业受益,即应将其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不得再留待以后各项摊销;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时一次计入开始当月的经营损益:“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不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冲减资产并在年末计入当期损溢,不得列示于资产方。上述项目从经济实质看反映的是一种“虚资产”,实际上是企业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再符合资产的定义,将它们继续列在资产负债表必然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价值充斥“水分”,必须予以剔除,使资产负债表所列资产符合实际状况。
《制度》还规定,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应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可见,在特定情况下,企业的预付账款、应付票据可以分别转入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并计提坏账准备。
3.从宏观实践意义来说,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产要素新定义将资产归结为“资源”,而不仅是“经济资源”,其含义是深刻的。现代企业的运营,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社会长远利益;不仅要核算本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核算企业进行交易和事项的社会成本。企业资产不仅应包括经济资源,还应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还要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管理不仅要保障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保障与全体员工(如保证足额工资福利和职工培训开支等)、与消费者(如保证售后优质服务)、与政府机构(如缴税纳费)、与社会公众(如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保证环境不受污染等)之间的关系。企业具有社会性的观点,是积极的思维。新资产要素定义将资产界定为一种“资源”,正有此方面的考虑。它将促使企业在资本运营时将自身的经营目标同社会长远目标相结合,真正实现企业总体价值的最大化,并从宏观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对我国企业经营目标和理念是一次大的变革。
资产的属性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资产的功能则是企业运营的物质基础。两个有关资产的使命是对立统一的,如何寻找之间的结合点,便成为我们讨论新资产要素定义的焦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所存在的价值空洞,对传统的二维会计核算理念提出了挑战。最为典型的是微软和英特尔,其账面资产规模近似于传统中型企业,但其市场价值之大却足以敌国。究其原因是传统会计只能对有形的价值实体进行有效核算,而对无形的价值实体乃至价值动因则无法反映。微软和英特尔则恰好相反,有形价值实体的规模不大,无形价值乃至价值动因,如专利、商誉和人才的创造力等非常大。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促进企业总体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而不是简单的管人或管物。既然这样,根据资产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重要性,可将其划分为外核资产和内核资产。更具体一点,物质资产可以划分为企业自有资产和借入资产,人力资源可划分为内核员工和外核员工。企业因经营的不确定性,有些资产多半时间并不能完全派上用场,这类资产的价值就很低。很多国企修建了豪华建筑物,然而空置率很高,既没有用作办公场所,也不能作为生产厂房,不能为企业带来所需要的利益流入,完全是一种所谓“树立企业形象”的工具。此外,有很多企业仅追求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而忽视其实际发挥功用。据笔者调查,很多技术员工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极其低下。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把握“资产能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要旨,树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管理生产或项目的实现,而非盲目与别的企业争夺物质资产和人才资产。如果某种资产在一定经营期间不能发挥效用,完全可以某种方式转让出去,需要时再想办法将其租赁进来。中国路桥建设集团是一家资产达到几百亿元的大公司,公司总部办公写字楼是租借的,浙江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的办公写字楼也是租赁而来。国外大公司因外核人力资产的利用率较低,故而大都采用租赁的方式,只做短线引进。因此,贯彻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定义的内核,必须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产,以实现企业生产目标,从而争取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