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在全国上下已形成共识,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为西部大开发服务,已经成为许多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样,这一课题也摆在了审计部门面前。审计部门同样应树立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意识,深入研究、思考审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改进和加强审计工作的紧迫感,依法覆行审计职责,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西部大开发中政府审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审计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在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确立了审计监督制度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从1983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相继成立。十多年来,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开拓进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审计工作经验,建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审计监督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给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审计系统应抓住机遇,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所作为,适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努力创造新的业绩,取得更高的成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面临的挑战,一是审计队伍的素质要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要求,二是计算机审计问题。
我国实行审计制度以来,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审计队伍,并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审计干部队伍在政治业务素质、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结构等方面,与跨世纪的审计事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以其广泛的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扩展和渗透,促使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是审计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在我国,很多部门、系统,以及相当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已经和正在实行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网上结算、会计信息电子化日趋普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已经突破了现实意义上的时空界限。我国启动的以“金”字系列为代表的国家信息化工程建设,已经在财政、金融、税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如果审计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审计监督难以顺应时代潮流,工作无从下手,将失去审计资格。面对新的形势,审计应有紧迫感和超前意识,积极采取对策,迎接挑战。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培训,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配备计算机专家,以解决计算机系统审计中的技术问题。积极研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进行深刻的变革,广泛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开展审计工作,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审计工作信息化,促进审计事业不断发展。
二、 用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思考研究新形势下的政府审计工作
政府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确保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审计机关应树立服务西部开发的思想观念和大局意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西部开发的战略行动中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抓住对西部发展影响较大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重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大案要案线索,查处违法违纪问题,促进廉政建设,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寓服务于监督之中,使西部大开发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1 改进审计方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开发中国家将增加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数量,加大对民族地区倾斜的力度,预算执行审计要以规范预算管理和财政分配秩序为目标,严肃查处预算管理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进预算执行审计的方式方法,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决算审签制度,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应拓宽审计内容,强化预算执行中的经常性审计监督,及时纠正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对实行政府采购中的问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财政支出改革中出现的新的违纪违规问题,以及行政执法中的违纪违规和腐败问题等进行重点查处,把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与延伸审计所属二、三级单位结合起来,强化财政部门的预算收支情况、税务部门的依法治税情况和国债资金的审计,发现和揭露深层次问题,查处大案要案,向各级政府和人大提交有深度、有新意、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机关要围绕西部开发这个大局,用新思想、新思路,创造性地搞好预算执行审计,把做好本职工作与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应该认识到,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就是对西部地区的一种支持。
2 抓住重点资金,搞好专项审计
随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国家将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加大对西部建设的投资力度。西部各省区也将按照开发规划实行招商引资,增加投入,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步伐。审计机关应适应这一战略转移,确保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和重要专项资金的正确使用,加大对能源、交通、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扶贫、社保资金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纠正挤占挪用国家资金的行为,制止铺张浪费,严肃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确保国家和地方投入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西部地区国家和地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1) 抓好基础建设投资等开发资金的审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向西部投入的财政资金数额较大,安排项目比较多,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抓好基础建设投资等开发资金的审计是审计监督的重点之一。应加强对开发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有些项目可提前介入,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防患于未然。可以考虑建立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跟踪审计监督制度,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从源头抓起,进行跟踪审计,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及时向各级政府反映,采取应对措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对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算的审计,重点查处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被转移、截留、挤占、挪用、不按工程法定程序办事,以及损失浪费等问题,保证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合理使用,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及时发挥应有的效益。
(2) 开展环境审计,维护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的一大优势,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国家在开发利用西部地区资源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应当看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们不能沿用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选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而且西部地区的不少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环境审计,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开展环境审计,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绩效审计,评价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绩效,如对环保项目计划和目标的执行情况,有关部门和单位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环保机构的工作绩效,对环保投入与环境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二是合规性审计,评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的合规性,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政府部门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等进行审计。三是财务性审计,评价环保资金运动情况,对环保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及环保投资等内容进行审计。
3 加强和改进企业审计,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今年是最后一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数万家,全部进行审计,尚很困难,基于审计机关人力等因素,必须抓重点,把握一定的覆盖面,对国有独资大型企业、国家控股公司、国有中型企业中盈利和亏损大户作为重点单位,审计重点仍是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企业审计也应改进审计方法,加大对资产经营责任的审计监督力度,对企事业单位经营成果进行认证,堵塞收入流失漏洞;检查企业资产质量,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作为投资人的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找出薄弱环节,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其经济运行和管理方法中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教训,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三年脱困目标服务。
4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提高执法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是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1986年,审计署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各地各部门根据审计署通知精神,逐步开展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这是新时期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审计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通过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增强廉洁自律和勤政意识,为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事业单位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扩展到对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是一个大的跨越。今年下半年审计署组织对中国五大银行原行长和证监会原主席进行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表明经济责任审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倍受人们的关注。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主要问题是,法规不配套,制度不完善,操作不规范,法律责任不明确。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实效性强,要求高,难度大,风险更大。审计机关一方面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抓好经济责任审计,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研究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完善审计法规制度,制定审计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法律责任。二是加强和组织人事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任用的必备程序,审计结果报告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考察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干部考核奖惩任用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是改进审计方法,确保审计质量,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结合起来,注意利用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审计成果。通过审计,对主要责任人的经济行为和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其应承担的责任做出准确的认定,对于在有关经济活动中负有的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界定清楚。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对于严重违法违纪问题,要查深查透,依法严肃处理。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审计体制设置上必须坚持上审下的原则。基于这点考虑,政府审计应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审计机关脱离政府序列,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5 开展审计调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在提供真实的财政、财务信息方面,审计部门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对西部各省区的财政财务情况及其他经济信息进行了解分析,提供给有关部门,为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对审计和审计调查中发现的微观经济单位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宏观角度向各级政府提出规范管理、完善法制、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和政府关心的国民经济管理和运行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并及时反馈给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