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6月中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中心宣告成立以来,国内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显示出勃勃生机,至目前已有110家企业孵化器,其中37家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且呈现综合技术创业中心、专业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行业孵化器、企业孵化网络等多元化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为企业技术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孕育出企业发展新的希望。
■孵化器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不难看出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孵化服务,为入孵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孵化器提供的孵化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软环境包括政策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孵化器的品牌,各种网络、渠道、孵化器的知识产权、知识管理经验、组织管理体系与方法等;硬环境包括资金、人才、办公场所及其它为孵化服务的有形资源。
孵化器提供的良好软硬环境,减轻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着广大企业和研发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原动力。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纷纷投身创业活动,相当多的“海龟派”也积极回国创业就是明证。吸引这些人才进入孵化器科技创业的重要因素就是良好的文化、政策环境。环境也是生产力,一个成功的孵化器必是为入孵企业提供优质环境的载体。目前全国各地各类孵化器竞相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能提供优质的以政策环境为主体的环境因素。上海之所以成为如今孵化器的热土,主要就是得益于其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孵化资金的使用采取一次审批,分次使用的方法处理;建立互利合作机制,使孵化器与所在地政府合作,让尽可能多的企业就地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孵化器服务工作社会化,让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针对企业的要求提供优质服务。
■孵化器变革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孵化器能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变革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机制实质上就是技术创新人员获得的收入与其做出贡献的一致性,即允许任何一个人为了多获得收入而设法多做出贡献,多做了贡献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样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满足一定的外部条件,即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的结果是优化选择、优胜劣汰,竞争能使优秀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其结果是压制了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积极性发挥。孵化器提供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理念显然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机制的转变。孵化器打破了传统的竞争机制和分配机制,它允许企业灵活用人,自主分配,并能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使科技人员和创业者能够自主创新、安心创业。如国内孵化器有的采取了年薪制、岗位职能制、版权制、期权制及现金和股权激励相结合等各种有效的分配方法,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外部机制方面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是孵化器内企业典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机制。通过这种研究开发形式,既可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开发和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并进行技术储备、项目储备,又可以将技术依托单位相对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并最终在企业转化为生产力,推向市场形成商业利润。
■孵化器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风险和超前投入的经济行为。一般而言,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开发风险,亦即资金风险。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未知性,这一特性通常在科研过程中逐步显现。当人们开始从事某一创新时,往往认为解决了问题A便大功告成,殊不知在问题A解决后,又可能出现问题B、问题C……技术创新的未知性,以及这种未知性的逐步显现特性使得许多科研项目因资金难以为继而中途夭折。而孵化器为入孵企业所提供的风险投资却恰恰能很好地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风险问题。企业孵化器不仅可以帮助风险投资家降低投资风险也可以为入孵企业防范技术创新风险。这主要由于企业进入孵化器之前,孵化器就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考核。企业在进入孵化器以后,孵化器通过对企业的服务能够较长时间、比较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再为那些需要资金而成功率较高的企业提供风险投资,使合适的资金运用合适的企业中去,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武汉、上海创业服务中心曾在科技企业孵化的过程中进行了风险投资的探索。武汉创业中心向19家科技企业投资1125万元,历时4年,成功率达到63%,总收益率达到124.8%。上海创业服务中心向14家科技企业投资2000万元,历时4年,成功率达85.7%,总收益率达到70%,全部被上市公司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