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现代保险社会管理八大功能

2006-07-03 16:56 来源:中国保险

  全面的社会管理功能是现代保险的重要特征。随着剩余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出现,保险作为风险分散的特殊方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变迁:由原始的“共同海损”分摊和初级的行会互助合作,到以概率论和大数法则为基础的近代商业保险,再到以社会经济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和财政救助多重社会保障体系。保险沿循着与国民经济关系不断深化的发展主线,在外延规模扩张和内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不断向纵深拓展其职责和功能。在小商品经济时代,保险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经济补偿是其唯一的功能。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由于现代数理技术的引入,保险处理大量同质风险成为可能。以精算为基础的新险种,开始革命性地推动保险冲破技术瓶颈向各行各业渗透,从而使保险业掌握了大规模的保险基金。保险基金的给付和补偿是具有时差性的,内生的投资需求促使保险业在经济补偿功能之外又衍生了资金融通的功能。而到了后工业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服务,而是一种以更有效率地实现社会安全稳定为输出效能的制度安排,并且全面融人现代社会经济制度。虽然,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各行各业都是现代经济运行体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都在客观上满足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某些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履行着社会管理的某些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一般行业都只是以某一具体职能为切入点,服务社会的部分需求,具有不可避免的狭隘性。而规避风险却是全社会所有经济单位的共同需求,现代保险作为各种风险的统筹管理者,在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同时,全面融人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制度供给,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全局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等制度优势。因此,实现社会管理功能是现代保险在更高层次谋划新发展的历史起点,是保险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与国民经济良性互动的重要保证。当前,研究现代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内容和实现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现代保险社会管理的八大功能

  一、建立风险数据库,承担社会风险管理功能。

  保险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现代保险通过为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风险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大量损失统计资料的识别、分析和评估,提炼出各种风险发生的诱因、概率和时空分布等基础特征,从而为全社会识别和预防风险提供数据支持。利用风险数据库,厂商可以更加科学地把握安全生产的规律、优化生产流程: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健康生活的本质、改善生活质量,是改善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利用风险数据库的资料,进一步提供防灾防损的服务,扮演全社会风险顾问的角色。积极地宣传保险知识,帮助被保险人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咨询、防灾防损监督和指导,提取防损基金,资助被保险人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事前化解风险隐患,从而分散非系统性风险,降低人为因素与风险发生之间的相关系数,发挥社会“稳定器”和“减震器”的作用。

  二、融入社会生产过程,承担社会生产管理功能

  社会生产可以从微观、宏观和产业政策三个层面来考察。首先,现代保险全面融人行业微观生产过程,在特定风险发生时,根据合同约定对所致的实际损失在价值上给予补偿,通过这种对已有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帮助受灾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减少利润损失。其次,现代保险还积极参与社会宏观再生产,在化解微观单位风险的同时,有效维持社会再生产各部门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避免生产链中某一环节断裂而造成相关生产单位的连锁损失,确保和增强国民经济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现代保险还能够密切配合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产业政策扶持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加大险种开发力度,扩大服务内容和领域,制定相对优惠的条款费率,利用优质的保险服务有效化解行业发展风险,提高行业安全运行效率,从而缩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周期,降低产业结构优化重组的成本,实现保险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统一。

  三、转变传统生活理念,承担社会生活管理功能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我国步入了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形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追求经济的高效益、工作的快节奏和生活的高质量。现代保险既有补偿给付,又有融资理财职能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正好满足了现代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1、满足规避风险的需求。

  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失衡、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现等,使得运用保险管理日常生活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追求有保障幸福的一种重要方式。

  2、满足均衡收入的需求。

  保险能够帮助人们合理控制即期收入,将其中一部分储蓄起来,转移至年老多病时支用,用以调节和平衡生活。

  3、满足风险收益的需求。

  随着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一部分人开始追求风险收入。投连、分红等新型人身保险比之传统产品更灵活的缴费机制、较高的利率弹性和专家理财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满足了这些风险偏好者的投资需要。

  四、承接部分政府职责,承担社会改革管理功能。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传统的计划经济政府对企业和职工大包大揽的做法将得到根本改变。首先,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商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产权是商品交换的基础,明晰产权所引致的利益驱动,使所有者产生了运用保险实现自有财产安全的需要。目前,国有企业正在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就需要市场化运作的商业保险代替财政输血为之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二是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使得养老、医疗等许多原先由企业和国家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了个人。而社会保障体制“宽覆盖、低保障”的特征决定了其只能部分化解日益多样的生活风险。因此只有发展商业保险,建立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才能真正减轻财政压力,为公众构筑起立体保障网络,这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运用保险资金,承担社会资源管理功能。

  保险的快速发展积聚了巨额的保险基金,而保险基金的补偿和给付具有一定的时差性,这为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趋于微薄,拓宽渠道运用资金获取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稳定经营、增强偿付能力的内在要求。保险通过汇集闲散资金进行集中运用,首先是发挥超级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弱化游资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定,同时,因为规模优势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保险资金进入外汇市场,可以帮助稳定国家汇率,进入期货市场,可以进一步发挥期货指数的价格发现功能,进入债券市场,可以支持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入股票市场,可以将资本引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各个行业。并且,随着进一步增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保险在疏通现代经济的金融血脉的同时,稳定金融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正在不断向纵深拓展。

  六、支持技术进步,承担社会创新管理功能。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面向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是鼓励技术革新和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本支持形式。风险投资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特点,除了专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外,银行等风险回避型资金都不愿意过深介入风险投资项目,以免承担创新失败的巨大风险。而保险可以通过分散风险的形式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利用大数定律筹措保险基金,对于投资技术创新失败的行为进行补偿,从而降低科技创新失败的损失预期,吸引更多的资金从事科技创新投资,全面推动社会革新进步。

  七、秉承最大诚信原则,承担社会信用管理功能。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并且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信用,某些时候对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比法律更为有效。保险的文化基础就是最大诚信原则,随着保险日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实告知、互不欺瞒、履行义务、恪守承诺的保险文化也将被带人社会的每个角落,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诚信意识,降低理性经济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对经济效率的损害,改变信用缺失的社会状况,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同时,保险在经营过程中会收集企业和个人的历史履约行为纪录,从而建立起庞大信用数据库。信用数据库的建立,除了可以在行业内部共享以对被保险人进行信用评级、建立失信被保险人黑名单以外,也能够成为社会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来源,从而和包括存款实名制在内的其它信用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征信体系,共同降低全社会的信用风险,提高违约失信的成本。

  八、改变各方行为模式,承担社会关系管理功能。

  现代保险介入灾害处理全过程,改变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关系。在保险缺位的情况下,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企业和个人会直接向政府寻求财政援助,这时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量的转移支出必然会加重财政的负担,二是由于政府和受灾方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会驱使受灾方虚报或多报受灾损失,造成灾害纪录的失真和财政拨款的超支。而保险作为财政救助制度的前一道防线成为灾害处理主体之后,可以利用专业技术核定受灾损失情况,根据合同约定对受灾的被保险人进行科学补偿。其次,人为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的及时介入可以减少当事方的纠纷和摩擦。随着现代生活中各种矛盾和利益的日趋复杂,事无巨细均由政府部门协调裁决导致了处理成本过高,并且为权力寻租埋下隐患。保险公司能因其专业的核赔技术和自身的利润目标,使灾害处理流程更科学、更高效。伴随着各种灾害的处理,保险彻底改变了各方当事人的行为模式,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管理制度,全面融人社会生产生活。

  充分发挥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一、树立发展意识,夯实现代保险社会管理的基础。

  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数量规模为前提的,但是目前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就是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做大做强保险业、树立全面发展观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千方百计做大保险业。发展要以速度为前提,规模为基础,只有做大保险市场,才能扩大保险服务领域,才能提高抗击风险能力,才能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博弈中拥有话语权,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其次,要想方设法做强保险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做到四个统一:一是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业务发展要从保费导向转向效益导向,从铺摊子的外延式增长转向集约的内涵式提高。二是坚持速度与结构的统一,实现主体结构的多元化,培育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实现产品结构的层次化,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偏好。三是坚持速度与质量的统一,一方面要实现扎扎实实、没有水分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提供优质服务,取信于民,提升公司信誉与晶牌,塑造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树立创新意识,拓宽现代保险社会管理的领域。

  创新是推动保险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拓宽服务国民经济领域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保险理论创新,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跟踪和掌握国内外保险业新动态,不断推进保险理论创新,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二是推动产品创新,开发社会广泛需求的产品。关心弱势群体,建立多元基金支持的农业保险机制,发展员工福利计划,寻求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的政策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开发董事长责任险、中小企业信用保证险,加强个性化产品开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保险资源。三是实现服务创新。通过对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理赔服务系统进行的改革与调整,加强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扩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防灾防损功能,从而稳定社会、方便人民生活,逐步确立和稳固保险在国民经济重要地位。

  三、树立诚伯意识,改善现代保险社会管理质量。

  要积极推进保险信息化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全面建立保险业信用记录、保险信息披露和保险监管政务公开制度。建立保险营销人员信用记录,通过奖优罚劣,塑造诚信文化,一方面通过举行优秀营销员评比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另一方面指导建立业内制裁制度,由公司、协会和监管部门构筑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督查网络,让违规失信行为无处容身,督促保险机构强化信息披露,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降低公众了解保险公司经营信息的成本,尽可能避免信息不对称,把放心消费活动引向深入:及时公开监管政策法规、审批动态和重大措施,在积极创新的同时保持监管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增强监管机关的公信力,从而全面树立保险业的讲信用、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

  四、树立协作意识,提高现代保险社会管理的效率。

  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作,才能提高现代保险社会管理的效率。首先,随着金融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国际趋势,我国的保险也不断与银行、证券等其它金融业务相互渗透和融合,产品边界日益模糊,大型金融服务集团不断涌现。为了避免监管真空,保险监管部门要建立与银行、证券监管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分业监管、职责明确、合作有序、规则透明、讲求实效的原则,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止金融风险交叉感染,保证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其次,要建立与农业、建设、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研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加强合作,充分发挥政策效能,引导保险业通过加快险种创新、扩大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各个行业发展,真正实现多赢的良好格局。第三,加强与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的协调,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执法,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拓宽保险行业的发展空间,为保险业加快发展,更好地服务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