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随着市场性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以及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的国内外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中小企业开始关注敏捷制造,希望借助敏捷制造来改变企业,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实施敏捷制造存在很多困难,真正要实现敏捷制造,则必须作好下面的一系列工作。
敏捷制造的内涵
1991年,由美国国防制造技术计划秘书办公室资助,由里海(Lehigh)大学的亚柯卡(Iacocca)研究所主持了一项关于21世纪发展战略的研究,形成了《21世纪制造企业发展战略》的著名报告,这份报告通过总结经济发展现状和展示未来而提出了一种先进制造技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提出敏捷制造的直接原因是市场的需求,同时,技术的发展又使其成为可能。敏捷制造是为了实现企业生产制造的敏捷性,采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以有效和协调方式响应用户需求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它强调把动态灵活的虚拟组织,先进的拟实制造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员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长期效益。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和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而必须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基础结构,以分布式结构连接各类企业,构成虚拟制造环境,在虚拟制造环境内动态选择成员,组成面向任务的虚拟公司,从而合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和技术进行快速生产。实际上,敏捷制造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等综合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及企业间的动态集成,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的延续。
实施敏捷制造的意义
敏捷制造是全球范围内企业和市场的集成,目标是将企业、商业、用户、学校、行政部门、金融等行业都用网络连通,形成一个与生产、制造、服务等密切相关的网络,制造企业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组织结构,实现面对网络的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网络广泛的行业覆盖面和企业高度灵活的组织形式,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强大的社会效益。当出现某种机遇,若干核心的组织者联合迅速的参与者形成一个新型企业,市场消失后能迅速解散,参加新的重组。这样的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从企业内部某些部门和企业外部不同公司中选出设计、制造该产品的优势部分,企业接受新任务就不再受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企业之间的这种优势互补和动态联盟能大大节省资源,能以最低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开发市场所需的绿色产品,同时获得市场信息的企业不必顾虑企业自身的业务能力,而可以借助于联盟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市场需求。另外,这种来源广泛的强强联合能够很好地重视环保,提高资源的重新利用率。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敏捷制造的困难
企业信息化程度很低尽管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已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企业在信息化的资金、人才上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企业一方面期望尽快实现信息化,但另一方面又无法解决大规模资金投入以及吸引更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加盟这个难题。
除了信息系统本身的技术档次不高和资金困难以外,目前企业实施ERP等业务信息系统还面临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制度不规范。制度的制定必须是在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各类型作业的应用程序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可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在信息系统实施之前就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理念以及实际操作的培训。
人才不足。一方面,当前企业中深入了解信息化理念的人不多,大多数更只是略知皮毛,而引进此方面的专门人才很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在对现有员工进行MRP、ERP等的原理、内容以及操作规程的培训也做得很不够。
数据管理不完善。一些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后出现了数据管理混乱的情况,这是由于在系统实施之前没有做好数据转换的准备工作。在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同时,应该尽早发现企业内部的这些问题,然后全力解决才是正确的态度,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基本上从事简单的加工制造或手工制造行业,依靠廉价劳动来获取微薄的利润;个别企业即使有,也是一次性的,并不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这从我国的优秀中小企业好不过三五载就可得到应证。这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障碍重重:一是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不健全,虽然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其中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政策支持、创新成果的保护都过于抽象或笼统,操作难度很大;二是信用关系恶劣,主要是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本难以收回从而影响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三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国外的中小企业可以从政府或民间机构建立的公共数据库获得大量廉价信息,而我国中小企业则靠单枪匹马去搜集信息,由于成本太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四是技术创新资金来源匮乏,间接融资由于企业规模小、信用差以及政策因素而难以实现,直接融资由于门槛太高也行不通。同时风险投资不成气候。
企业普遍存在狭隘思想敏捷制造是企业在无法预测的、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扩大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的形式。它强调通过联合来赢得竞争;它强调当出现某种机遇,若干核心的组织者联合迅速的参与者形成一个新型企业,通过明确的分工,设计制造出符合市场最新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而我国中小企业对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割裂开来看待和运用,合作就是永久地合在一起,竞争就是你死我活。在这种浓厚的戒心下,动态的战略联盟就不可能实现。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敏捷制造的对策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首先,解决社会受益和私人受益不一致的问题,政府应对实施信息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
其次,为解决信息化变革所缺乏的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只有为企业创造一个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企业信息化建设才会感到外在压力。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如不采取措施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就会面临破产倒闭、员工失业的危险。这就会迫使那些企业中的既得利益者为了其自身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而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转而支持和推动制度的变革。
第四, 企业要改革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企业的任何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领导者的决策,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到知人善任,纳良任贤,选择那些具备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化技术素质的人担当重任。同时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使领导者既接受相应的监督和约束,又可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和较大程度上分享自己的专利成果,并将其收入和企业信息化效果以及经营业绩挂钩,使其成为改变原有路径、推动制度变迁的原动力和主力军。
第五,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变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为企业信息化必然带来企业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企业不得不调整和裁减员工,这就要求这些信息化改革成本必须由社会来承担。只有外部环境良好,配套措施齐全,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企业的变革才有可能顺利推进,社会也才能稳定。
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综观外国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支持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都有数量庞大的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美国中小金融机构占全部金融机构的75%以上。虽然银行业并购不断,但是中小金融机构也兴旺发达。因为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与地方性的中小企业存在长期的互动和相互监督关系,使得中小金融机构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和风险都比较低。在我国,尤其是要对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使其真正担当起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重任。同时,要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金建立民营银行。其次,要加强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信用和信誉可靠。最后,政策支持力度也要加大,政府不仅要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体系,而且要拨出一定量的资金带头建立和引导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要培养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关心和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采取对中小企业倾斜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对中小企业具有引导作用的产业政策,以及对中小企业进行社会性服务的支持系统。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系统。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主要是在现实市场存在着缺陷,如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失灵以及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等。市场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失衡往往需要通过政府行为来完成。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主要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或政府采购的政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税收政策或贷款优惠政策,或者产业政策的倾斜,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创新起到激励作用,从而为中小企业创新创造一个有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当然,企业也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以激发企业员工,将其所拥有的才能、信息、资本等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企业内部的激励制度主要有产权激励、物质激励和企业文化激励。
广泛开展动态联盟战略意义的宣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企业面临着不断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这就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的生产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快速决策和响应能力要求企业的规模要小,结构要简单;另一方面,大量新技术和新产品带来的一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和高投入、高产出的高风险挑战,要求企业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在资金上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任何一个企业包括跨国公司也不可能掌握了一个产业的全部生产环节上的先进生产技术,因而,在某个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出现时,如果这家企业不能采取动态联盟方式组合全球范围内的优秀资源,它就不可能抓住这个机会,从而难以得到快速发展并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张申生等。敏捷制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俞学兰。敏捷制造与中国制造业。青海大学学报,2003.6
3.李永胜。浅谈敏捷制造在我国的发展。机电工程技术,2002.7
上一篇:关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价格博弈下的超市竞争策略分析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