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表述,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所述,笔者认为就业能力主要包括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硬件能力指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相关技能,软件能力则是有利于就业的良好心理态度与个人综合素质。包括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硬件和软件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技能水平低
现今很多高职院校商业化特征日益显著,只求招更多学生而没有把心思放在培养人才上,为了节约支出,多聘用外聘教师进行教学,高职外聘老师多为本科院校在读学生,专业知识有限,无法完全承担高职教学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课程理论课过多,实训课过少,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也是导致其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高校的扩招,导致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有的学生自我管理混乱,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亦不如本科院校,有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不思学习,荒废大好时光。有的学生虽然经历了三年高中苦读,但未能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到高职院校后,伴随而来的是心理失衡和自卑情绪,无法摆正心态,重新树立目标,从而引发厌学情绪。
(二)社会能力缺乏
大学生活是简单而单纯的,笔者曾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学生做过调查,除了学生干部乐于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过着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生活。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导致了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交礼节都不清楚。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更看重的是员工的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高职学生就业多为服务类产业,更需要具有为人处事的能力。一个具备责任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应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真正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三)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6个专业772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半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法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夯实专业技能,实行“双证”就业
“双证”即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职业资格证无疑为高职学生就业增添了筹码。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考证,将职业技能培训融人学历教育当中,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飞跃。从某种程度来说,毕业生所持有的技能证书的数量和质量能够直接促进其就业。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系为例,会计电算化、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业英语、财务管理6个专业都有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如财会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投资理财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师证等,学生在院系的鼓励引导下,积极考证,实现了85%以上的过证率,就业率达到92%以上。
(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软就业力
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容易没有自信,或自暴自弃,或做事冲动,养成了我行我素等习惯。因此,对高职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树立自信开始,变思政教育从“空对空”到“实打实”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成为有自信、有道德的人。
首先,可以开设商务礼仪课,教授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礼仪,提前熟悉职场规则,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其次,开设就业指导科,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转变眼高手低,盲目攀比的不良就业心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大方自信、能主动将自己“推销”出去。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即学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定向培养学生,企业包就业,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职能要求,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实际操作能力,而通过‘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上手很快。”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增佛说,他们经常在企业锻炼和培训,熟悉企业和工厂环境,很快就可以掌握设计和工艺流程,公司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的第一批学生现在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
(四)实行入校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成熟度高的人比职业成熟度低的人更容易成功。职业成熟度可以通过有效的辅导和生涯规划来提高。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其职业成熟的目标为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为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做准备。因此,进行职业规划有利于明确就业目标,提高自己的职业成熟度。笔者认为,应当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就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明确其专业方向,就业方向,从而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下一篇:试论医院财务工作的信息化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