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简介: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信息披露的滞后性等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现实存在的。同时,出于满足考核指标、债务条款、股权激励的业绩条件、证券投资机构的分析预测值等因素考虑,企业管理层存在调节盈余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压力。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信息披露的滞后性等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现实存在的。同时,出于满足考核指标、债务条款、股权激励的业绩条件、证券投资机构的分析预测值等因素考虑,企业管理层存在调节盈余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压力。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开工不足、毛利率下降、销售缩减等困难,这更促使企业管理层加大了盈余管理力度。作为证券市场的普通投资者,学会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正确评价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对规避证券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通用手法
(一)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1.利用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允许债务重组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且在计算每股收益指标时无需扣除;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既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又确认非现金资产转让利得;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未来应付金额按未来现金流量的公允价值确定。上述规定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留有一定空间,特别是对ST公司来说,利用债务重组调节盈余已成为其避免退市的重要手段。
2.利用关联交易。关联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虽然会计准则对关联交易有诸多约束,但上市公司通过合理规划将关联企业非关联化,仍可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如通过出售股权等方式解除关联方关系;利用关联关系确立的时点,将交易时机选择在双方关联方关系成立之前,与关联方按非公允价格发生现时非关联方交易,交易事项完成后才成为关联方;利用中间公司将一笔关联交易变成多笔非关联交易。
3.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使用取决于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交易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通过伪造商业实质、隐瞒关联方关系,企业管理层可以在此交易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
(二)利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选择或变更
1.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主要包括: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成本法或权益法的选择和变更;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和变更。
2.会计估计方面的盈余管理。主要有: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与净残值、折旧方法的选择,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合同完工进度的确定,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预计负债初始计量的最佳估计数的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等。由于每项估计的内容都会直接引起资产或收益的变化,上市公司往往会利用会计准则所赋予的选择权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
(三)采用不恰当的收入和费用确认方法
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导致会计事项的确认时点问题。会计准则在收入和费用确认时点上的模糊性或灵活性为上市公司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在收入确认方面主要表现为:虚构收入。如在年底做一笔销售,次年再以退货形式冲回;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交易或建造合同业务的收入。在费用确认方面表现为递延当期费用、提前确认费用、将费用项目长期挂账或混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如将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自制设备作为存货予以领用,其成本一次性转入当期损益,所耗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不做转出处理。
(四)通过规划合并报表范围调节盈余
会计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要求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可根据下属公司的盈利情况,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决定该“子公司”是去还是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将原本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转换成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公司,或将本不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公司转换成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上市公司利用合并企业业务也可以调节盈余。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结合法,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入账,合并利润表包括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实现的净利润。上市公司有可能在年底突击合并当年经营业绩较好的系统内企业,通过将其利润并入财务报表来拉升上市公司业绩。此外,由于不需要重估购入资产的价值,上市公司通过合并资产价值被低估的企业,并在合并后处置价值被低估的资产来获取资产处置收益。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规定采用购买法,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经复核后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于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购买企业可借此增加利润。利用合并利润表不包含被购买企业前期损益的特点,购买方可以在合并前在被购买方那里储备利润,如被购买方合并前通过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手段报出巨额亏损,合并后再予以转回,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五)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会计准则给财会人员预留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也为上市公司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以下机会:一是在选择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及计量模式时,确认条件中的主观判断因素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符合确认条件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符合确认条件的采用成本模式。二是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而支出资本化可降低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因此上市公司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上也有操作空间。三是会计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递延收益,可以平滑收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收益。上市公司可以合理规划政府补助是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从而进行盈余管理。四是借款费用开始及停止资本化的时点的确认。五是金融资产实质性转移的确认。
(六)会计计量方面的盈余管理
1.资产减值中的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则中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同时,会计准则对于存货、应收账款和金融资产等减值的计提允许转回,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调节年度利润。据统计,沪深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中披露的资产减值损失为3 963亿元,约为2007年的2.5倍,其中存货减值准备占较大份额,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钢铁、汽车行业表现较为明显。这表明上市公司有意利用金融危机背景集中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借以减轻此后的盈利压力。
2.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管理。会计准则涉及17个具体准则,其中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金融工具中的公允价值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公允价值模式相对于成本模式给会计人员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因而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考察部分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报数据可以发现,这些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通常是IPO认购和2006年年底前低价买入的股票,而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主要是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高价买入的股票。这是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处置收益和计提的减值损失才计入当期损益。上述现象说明这些上市公司有意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来体现利润,而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隐藏亏损。
二、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策略
(一)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1.业绩考核动机。大多数奖金计划是与某种形式的会计盈余变量挂钩的。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奖金计划的企业管理层更有可能将未来期间的盈余提前至本期确认。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看,企业经营是持续的,而管理者的任期是有限的,因此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能增加当期报告盈余的会计程序,而不顾及企业的长期利益。
2.资本市场动机。这主要体现在:①提高股票发行价格以便募集更多的资金。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盈余往往以公开募股当年为分界线呈倒V字形分布。②满足相关利益关系人的“临界点心理”,即根据公司是否达到某个临界点来确定其投资或其他决策。会计盈余的临界点通常包括零点、上期盈余和预测盈余。当实际盈余位于临界点附近时,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临界点的动机。③管理层收购(MBO)。由于盈余在企业估价中的重要性,因此参与MBO的管理者有低估盈余的动机。
3.扭亏为盈动机。国有企业管理者出于政治前途或个人利益的考虑力图完成扭亏为盈任务,而盈余管理既有助于其达成目的又方便易行。常见的是,为避免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的处罚,ST类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有动机采取相应的调减或调增盈余的会计程序。
(二)关注审计报告及注册会计师的变更
1.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报告应予充分关注。这类报告往往说明作为拥有专业知识的独立第三人对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有不同意见。外部人员可根据审计报告以及企业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所提意见的辩解,清楚地了解到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例如,注册会计师若强调“应收账款金额巨大”,很可能意味着这些应收账款很难收回或提取的坏账准备金过低。
2.关注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如果更换前的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后任注册会计师又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则很有可能是前任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没有在审计意见上达成一致,而后任注册会计师为了招揽业务与公司在审计意见上形成妥协。当然,若前后两任注册会计师都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那么该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更值得怀疑了。
(三)对利润表进行对比分析
选择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利润、利润总额等数据与该公司上年及同行业相关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情况,剔除例外性因素,检验其经营成果的合理性。如企业当年未进行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行业状况又无特别事项,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明显高于历史或行业指标,应收账款又有大幅增长,则说明企业存在虚增销售的可能。
(四)对会计信息进行长期时间序列分析
利用会计分期的特点跨期间调节利润是盈余管理的常用方法,但通过分析公司较长期间的利润情况可以发现异常变动,并据此判断出企业是否进行了利润平滑。如本期推迟确认费用必然会引起下期费用升高,本期提前确认收入就会引起下期收入降低。这种收入与费用变化率过大、配比扭曲的现象,表明企业可能进行了利润调整。
(五)分析现金流量表
1.对比公司盈利与现金股利分配情况。上市公司在实现利润后,为回报股东需要进行利润分配。企业要进行利润分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可供分配利润;二是要有足够的现金。通常企业的利润可以通过调节实现,但现金却无法通过调节产生。虽然盈利企业未进行利润分配有诸如现金调转、投资机会、股利政策等原因,但也可能说明其账面利润是管理出来的。丰厚的利润与微薄的股利对比可为寻找企业盈余管理证据提供线索。
2.现金流结构分析。若计算出的现金流入结构比率较高,则说明公司经营获利能力较强;反之,则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佳或处于扩张中。
3.比率分析。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对比,能明确揭示出那些提前确认收入的行为。主营业务收现率指标用以确认主营业务收入中有多少形成了应收账款,它能揭示出通过应收账款虚增收入的行为。现金毛利率指标可以识别夸大利润率的现象,但对于特殊行业尤其是一次大规模投资、分期回收现金的行业,则应将多期数值加总考察。此外,还可以采用收益现金比率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正常情况下的收益现金比率应大于1.在公司经营稳定的前提下,销售欠款应是平稳的,其对收益现金比率的影响可以忽略。由于盈余管理通常不能带来现金流入,如果该比率过小,则可认为公司的盈余质量欠佳。
(六)关注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其中包括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事项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说明、重要资产转让及出售情况的说明等企业会计信息。这些披露项目能揭示出企业盈余管理方面的信息。因此,充分关注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整体情况并对其利润真实性做出合理推断。
下一篇:IPO定价:新政设计与经济后果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