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41 苹果版本:8.7.4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论IT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来源: 杨志刚 编辑: 2009/07/20 10:21:49  字体:

  摘 要:信息技术产业(IT)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受WTO的影响也是最全面最直接的。“入世”给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提高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正确道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对IT行业的各个方面做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IT;信息产业;前景;发展

  1 什么是IT

  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传感技术 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 (2)通信技术 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 (3)计算机技术 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在21世纪已成为各行业的公用技术,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信赖。 物质、能量、信息三方面构成系统,而信息是所有系统必备的要素。并不是电脑出现之后才有信息,我们能感觉到事物的存在,或想象出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由于有信息作用于我们,大千世界有不可枚举的各种原始的或隐藏信息,正是因为这些信息类型存在差别,我们才得以用感官来区分不同的物质。数字化是我们现实世界走向统一的、完成自动化的根本途径。 信息化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改变我们的思想和处世哲学。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从信息上看,都是信息的产生、储存、传输、转换、处理、运算、更新、替换与交换的系统工程。能够顺利完成这个过程的手段就是信息流控制程序。 真正能做到“自动化”的,只能依赖于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系统(软硬兼施的工程)。 “数字化”是一种“自然趋势”,没有国界或“民族性”。不管谁发明它们,数字化规律性为科学所用,经过半个世纪的人类努力,它已经形成了“标准和轨道”,如同人的“手”是十个手指,用手我们可以创造世界,信息化也就是“全球化”。数字化对大众的好处,已是不言自明,它消除了信息、财富和身份面前的不平等,网络通信、远程教学、程序工具都给以均等的参与或创造的权利。 一种平民化的文化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正“姗姗而来”。导入IT是一个什么过程? 从IT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来看,谁都不能将其居为己有,可是当我们走进这座IT城堡时,发现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悠久的王国,这里的法律、城区、街道、交通和行政管理体制早已存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地复制着这个“城堡”中的东西,我们也发现了一种自由的空间——“自定义”方式,但前后突围的空间有限,且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用已有工具进行工作。 每隔几年,这个城堡都有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工具推出,新的产品中,又增加了一些陌生的成份。IT人和应用IT的人,都在乐此不疲地跟着“时尚”潮流奔腾。这就是说,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向西方IT的软、硬公司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迅速裁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支配的资本或资产数量会急骤上升,对复合型、高学历、白领人才的需求会逐年提高。如果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面临如此的“数字化”,将面对严重人才短缺和人口过剩的问题。但“数字化”是不可回避的,文明层次上,它会提高生产效率;从利润上吃掉对手;军事上,意味着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2 什么是IT产业

  IT 这个名词,简要地说就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凡处理或者应用到信息技术的产业,诸如银行,咨询,医院,出版,制造,影视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依赖于信息和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因特网和其他各种来连接上述所有的东西的网络环境当然还有从事设计,维护,支持和管理的人员共同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IT产业。中国生产的IT产品或服务占世界IT产品或服务的比重占绝对或主导地位,可称中国为IT的“世界工厂”。中国生产的IT产品或服务,出口到世界各国的数量或价值占世界各国IT业出口总量或总额的比例占绝对或主导优势,则可称中国为IT“世界工厂”。

  3 IT行业的现状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岁末年初,前程无忧网(www.51job.com)等国内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纷纷针对2006年人才市场现状发布“求职指数”。昨日,记者从前程无忧网站获悉,2006年,在这些专业招聘网站登记的有效职位中,IT职位需求量最大,IT业就业前景令人看好。

  (1)IT人才荣登需求第一。

  在这些需求职位中,IT职位需求量最大。专业网站上全年新增职位排名靠前的大多为计算机信息服务行业,占总量近30%。除了需求量大,IT人才的“薪情”也在节节上涨,高级IT人才的年薪都在6万以上,有的甚至超过年薪10万。据专家称,根据以往经验,2006年的人才供求走势还会延续,因此预计IT人才未来的就业形势不错。

  (2)四类IT人才最缺乏。

  据“无忧指数”显示,IT人才中最缺乏的是软件人才、实用技能型网络人才、系统集成工程师、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人才。

  ①IT行业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是从2004年5月1日到2005年1月18日通过互联网收集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北京(26%)、上海(17%)、深圳(6%)、广州(5%)以及天津等城市。统计结果显示,IT业(包括电子、微电子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通讯、电信业和计算机业)的平均年薪为48337元。

  从具体职位看,IT业各职位的年薪均值同样颇具领先优势,属高薪行业。以项目管理职位为例,IT业年薪均值比总体年薪均值高出了27.72%;工厂管理职位则高出了23.48%。上海、深圳、北京是IT高薪城市。其中上海IT业薪水水平最高,年薪均值达到了58907元,深圳紧随其后,为58886元,北京第三,为55608元。接着依次为杭州、成都、南京、广州、苏州等地。

  ②技术、管理高薪对垒项目管理收入最高。

  在IT业的各主要职位年薪排名中,技术、管理类职位高薪对垒,其中项目管理最高,其次是经营管理类和研发类。

  4 IT行业的发展前景

  1999年中国IT市场总额为110亿美元。上海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IT市场,1999年占整个中国IT市场的26.1%。财务软件和电信市场是中国IT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1999年此两方面的市场总额占到中国IT市场总额的半数以上。IDC公司预测,1999年到2004年,中国IT市场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5.7%。目前,计算机硬件依然是IT业的热点,但软件服务的市场份额呈增加趋势。电子商务尚在拓展市场阶段,尚未取代传统的行销渠道,此外,其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000年上半年中国IT市场的热点是:西部大开发意味着IT业的巨大商机;加入WTO后的市场状况留有悬念;与互联网有关的解决方案有增加的势头;网络(局域网和因特网)日渐流行。下半年增长速度会更快;ASP和WAP、宽带都是市场的新焦点。

  因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IT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在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IT技能培训企业的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中国IT业在加入WTO后前景乐观, IT产业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更加广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更多。比如说手机,中国人口那么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中国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竞争力。没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就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朱镕基总理再次强调科教兴国。科教兴国就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的IT产业规模很大,但是,在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还存在依赖国外的问题,使国内企业受制于人,不利于取得更高利润。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掌握这些核心技术,我们整个产业就会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增加企业利润。所以在IT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很重要。可喜的是,政府很重视这个问题,正在加大支持力度。去年在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如方舟CPU芯片、WPS中文软件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市场方面政府也很支持。

责任编辑:Sylar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