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依赖于科学的培养体系。人才的培养,在于培养过程中人才对知识体系、素质培养体系、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本文就材料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中上述几个方面的构成及整合优化做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 素质 知识 能力
1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全面创造性的人才,是内在的创造性得到充分揭示和开发,形成创新素质,并能产生外在创造性成果的人才。与一般应用型人才相比较,创新型人才除了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外,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特征。
1.1 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
创新型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具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相信成功的信念,具有强烈的以创新和再创造为核心的心里追求;从外在上看,创新型人才对事物发展的缘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从事创新的兴趣。从内禀特性看,创新型人才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发展方向的预知具有良好特质,从审美观来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创新为乐、创新为荣的价值观。
1.2 智力素质
智力的高度发展是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创新型人才智能特征表现为:
1.2.1 敏锐的洞察力
任何创新的活动都源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对现实和潜在的社会创新需求的判断、把握的正确程度和预测的敏锐程度,都直接决定着创新活动的自觉程度和创新行为的有效程度。创新型人才基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背景,从而具有直入问题要害的的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能把握住问题关键所在,洞悉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找到创新切入点;
1.2.2 较强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创新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对探究和创造规律、方法论的掌握,又包括获取资料、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既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包括研究设计和实施的能力;既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包括物力资源和调配能力等。
1.2.3 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要靠创新思维来实施,脱离的创新思维,创新产品的产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创新思维能力。
1.2.4 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通过观察、探究和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并不意味着创新过程的结束。当前的创新不仅指原始创新,更多的是一种优化组合、引进吸收的创新,把理论形态的创新向前推进,使其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也是创新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如此。
2 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二是普通知识和特殊知识的比重,三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比重,四是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的比重。这里所讲的“比重”,不仅指数量关系,也指质量关系。一般来说,人才培养一个主要点就在于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现版、新概念,合理知识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概念越明确,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越容易展开;2)具有双重知识结构构,包括按照逻辑关系建立的微观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宏观结构,两者因联系加强而便于再创造;3)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单位容量越大,思想跨度越大,跳跃性就越强,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4)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陈述性知识,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造力也就越强。
那么,创造性人才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呢?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四个“逻辑”:形式逻辑、辩正逻辑、情感逻辑辑、数学逻辑;二要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三要具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四要具有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
3 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从技术的角度,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创新型思维外,首先必须具有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自觉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对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第三,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能力的人,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创造性使用信息,能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外,获取更广泛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造能。第四,融合协作能力。即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能力,包括协作意识、群组行为和团队精神,主要表现在对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的适应上。这就要求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融合协作能力和角色转换意识,还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乐观、稳定的心态。
4 素质、知识及能力间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知识在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有着无以替代的基础性地位,没有相应知识的武装,人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质。
知识与能力又是紧密相连的,大量的知识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一方面,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在某个领域内没有知识,在该领域内也必定是无能的。正是由于已掌握的知识的广泛迁移,个体才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某种能力。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显形式,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能力作为素质的外化,属实践活动范畴,较素质而言,更容易操作与评价。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社会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的培养。
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根据素质内在性的特征,人要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自选、吸收、融合、创新,内化到自身之中才能形成素质。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也并不是并列的、平行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才能培养出理想的人才。
上一篇: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分析
下一篇: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