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美国政府“救市”值得借鉴

2008-10-15 15:57 《新财经》·蔡庆涛 【 】【打印】【我要纠错

  编者按

  美国时间2008年9月14日,注定是被载入全球金融史册的日子。号称“全球金融中央大街”的百年华尔街,又爆出了有一百五十八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紧接着,美林银行、美国国际集团(AIG)也相继被收购和政府接管。一时间,华尔街危机四伏,并引起全球金融动荡。然而,当我们从震撼中稍作平静,探究引发华尔街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时,才发现,美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糟,雷曼兄弟破产,也许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终结者。毕竟,百年华尔街经历过太多的风雨,不断有知名公司倒闭,也不断上演着新的传奇。

  背景  次贷危机是这样引发的

  一个年轻人要买房,去房贷抵押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发现他的资信状况不太好,但决定还是加上几厘的利息接下这笔业务。年轻人购房之后,很短时间内房价上涨了,就想再买一套用来投资。于是,抵押了已经购得的住房,在银行申请到了更多的贷款。不仅支付了第二套住房的首期款,还买了一部豪华车去逍遥。在美国,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造成了住宅旺销,价格飞涨。因此,很多收入不高的人们都享受到了一套或者几套住房。

  房贷抵押银行在给年轻人放款之后,没有将债权拿在手上很长时间。在加了一定的利润后,把这个年轻人的贷款跟其他人的凑在一块,转手给综合性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经过打包后的贷款,就在这些金融机构之间像皮球一样被传来传去,甚至会被传递数十次,每过一次手,就有金融机构获得一次利润。

  这个游戏能进行下去的前提,是房价不断上涨。但泡沫总有破裂的一天,当房价涨不上去的时候,最后接到球的金融机构因为成本高昂,风险迅速暴露。继而就像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向前传递,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住房贷款抵押机构、开发商和购房者个人等参与传球游戏的所有群体,都被一网套住。

  在对冲基金纷纷清算,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住房贷款抵押机构被美国政府接管以后,雷曼兄弟和美林两大顶级投行轰然倒地,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美国国际集团)也被政府接管,靠美联储输血以维持喘息。

  雷曼破产、美林卖身和AIG被政府接管,引发全球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极大担忧,股市遭遇重挫。中国的银行机构也未能幸免,9月16日、17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连续两日封于跌停,A股从去年10月6000点之上的高位下跌以来,跌速越来越快,9月18日午盘已经回到了“鸦片战争前”(1816点)。

  次贷危机的前世今生

  如果没有次贷危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在美国金融界“名人堂”的最靠前位置占据一把交椅。从1987年开始,格林斯潘连任五届美联储主席,直至2005年退休。这个被称作在金融领域的权势超过美国总统的天才,在很大程度上,是此次从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那些没有支付能力的年轻人能逍遥地拥有豪宅名车,主要源于本世纪初以来,格林斯潘推行的低贷款利率。在网络泡沫破裂之后,美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9?11”恐怖袭击又严重打击了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力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其个人声望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在经济领域,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双刃剑。低利率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很强的放贷冲动。对于一些信用状况不好的申请人,也放宽审查,附加些许利息就放款。由于美国资产证券化程度很高,银行放贷之后,基本不会从始至终持有,往往马上转手给华尔街的投资机构。

  之后,证券化后的贷款资产就在华尔街上击鼓传花。倒手数十次以后,已很难追溯到最初的贷款人了。这其中隐藏着显而易见的风险,但在楼市繁荣面前,风险很难让金融工作者头脑清醒。由于次级贷款业务有着极高的利润率,即使大家听到熊的叫声就在不远处,但由于都能将接到的烫手山芋转出去,随之视而不见。

  2008年3月,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倒闭,华尔街听到了清脆的泡沫破裂声。在美联储安排摩根大通接管贝尔斯登后,有很多投资者认为,已经有人(贝尔斯登)承担了责任,次贷危机告一段落。然而,已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蟑螂,谁敢确信它就是最后一只?

  最悲观的人也没料到,就在中国中秋节(9月14日)到来的周末,存在了一百五十八年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突然宣告破产,有九十四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也出售给美国银行。两天后,美联储又接管了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

  此时,危机已经超出了次贷的范围。一些评级和优先权指数都高于次级贷款的高级债券也出现巨幅贬损。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全球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中。为了应对危机,全球的央行在雷曼倒闭的两天内,向资本市场输血超过3000亿美元。

  金融创新和证券化放大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中国金融监管层官员的嘴角里当有一丝傲慢的笑意:“看美国金融机构乱放款,惹祸了吧!”银监会官员曾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表示:“美国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不是分散了金融风险,而是扩大了风险。”

  本来就有很多专家,乃至金融监管层官员就对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充满了疑虑,此次被称为金融创新领头羊的美国成了“放射性毒源”,更让他们提高了嗓门:“美国那一套不行,自己都玩不转,咱们不用学。”

  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相对封闭,目前,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产生的冲击十分有限。但笔者十分遗憾地认为,中国金融业的损失不在账面上,如果因为美国出现危机,就以此为借口在改革和创新上裹足不前,我们遭受的损失将无法预测。

  如果美国的年轻人是在一家中国银行寻求贷款,他当然很难申请到,这可以算作中国银行业从严监管的优越性。但通常很多银行因噎废食,在泼脏水的同时把孩子也倒掉了。目前,由于融资渠道狭窄,很多中小企业在缺乏资金的同时只能求助于银行,但银行通常因为风险大,操作成本高为借口拒绝放贷,而这些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往往很好。

  银行当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中小企业贷款发放要承担责任,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即使没有政府担保,出事后责任也更容易推脱。同样放一笔款,给大型企业1个亿,一笔业务就行。放款给中小企业,一个企业50万元,要操作200笔,实在是不经济。

  于是,中小企业就融资无门。如果在美国,银行、贸易融资公司、小额信贷公司、保险公司都会乐意给它提供信贷支持。中国银行业攀附大企业的倾向,造成国内金融资源失衡。

  而这次犯下大错的资产证券化,被一棍子打死也有武断之嫌。银行吸收储户的钱通常期限较短,而贷出的钱——如重大工程和房贷,通常期限较长。存贷款期限的不匹配造成银行体系资产流动变慢,同时,所有风险都担负在银行身上,风险过于集中。

  所以,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工具,美国由于滥用而造成金融危机;而中国如果不用,同样也可能在未来裂变成银行系统的危机。

  同时,对于美联储的“救市”举动,也成了某些专家幸灾乐祸、抨击美国金融系统的靶子。事实上,尽管美国现任联储主席伯南克来自于华尔街的高盛,也被某些美国评论界人士蔑称为华尔街在白宫的代言人,但美国的“救市”绝对不是我们的专家所理解的救市。

  美国和全球发达国家在危机发生后,注入到资本市场的钱,大多是拆借给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是救急不救穷。房地美和房利美因提供了全美一半的住房抵押贷款,波及面太大,被政府接管,保全了债权人的同时,把投资者的股价归零,狠狠惩罚了那些在楼市高峰期头脑发涨的炒作者。

  美联储接管AIG也属同样的情况。提供给AIG 850亿美元的过渡性贷款不是免费的午餐,AIG要支付12%左右的年息。同时,美联储有权否决AIG普通股股东和优先股股东的提案。为了不让纳税人的钱置于危险境地,剥夺了AIG股东的利益。

  美国金融体制中把“道德风险”放在第一位。如果危机过后都由政府和纳税人埋单,投机者恶意炒作的气焰就不能平息。我们看到,在惩罚了房利美、房地美和AIG的股东之后,美联储拒绝对雷曼兄弟施救,铁定了心让这个存在了一百五十八年的华尔街金字招牌蒙尘。

  而中国在危机中是怎样处理的呢?为应对券商和信托公司的倒闭潮,中国央行曾支付了几千亿,为工、中、农、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又从外汇储备中支付了数千亿,说白了就是印钞票,让全国人民都分摊一点。

  这是历史的尘迹,不提了。但2007年下半年楼市疲软以来,房地产开发商都在盼望央行“解放军”,并摆出鱼死网破的架势:“爱咋咋地,银行比我先完蛋!”我们期望银行能一笑置之,如果表面上说没事,内心里心惊胆颤,开发商的讹诈真能奏效,那就会出大问题。

  笔者只是希望,如果,万一,银行业未来有危机的话,让它们自己担着(都是自负盈亏的上市公司法人主体了),别再打全体人民的主意,财政部的财税收入也不能免费使用!老美“救市”那一套,如果我们能取其精华地学一点,好处大于坏处。

  声音

  美国总统布什:雷曼兄弟破产短期惨痛 长远有利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让大家都感到担忧。美国政府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减轻金融市场的动荡。从短期来看,雷曼兄弟破产当然会对整个金融市场调整产生很大的影响,投资人和公司雇员将经历惨痛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美国经济是有弹性和能够抵御这些风险的,这对美国经济调整还是会有帮助。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美国陷于“百年一遇”金融危机

  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并继续影响美国房地产价格。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直至美国房地产价格稳定下来。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将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倒下。更重要的是,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责任编辑:阿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