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地产业“为秋风所破”?

2008-10-14 16:2 《首席财务官》 【 】【打印】【我要纠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在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一开篇便把肃杀萧瑟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如今,跌宕一年有余的美国次贷危机以独立的美国投资银行业退出历史舞台的姿态宣告了从房地产市场吹起的这股秋风大有演变成金融业严冬的可能。

  与美国截然相反的是,国内从金融领域吹起的秋风却意图在地产业带来一场严冬。

  对此,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对当下的房地产形势论断较为客观:“我个人认为冬天还没来,现在最多是深秋。可能有些企业开始压缩自己的投资规模,有些企业为了现金流发愁。会不会出现冬天?我个人觉得可能会。”

  当然,坊间频现诸如“买一套房子,送一头奶牛”、“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之类的戏谑创意,也表明部分体质虚弱的开发商已经自行进入严冬了。9月18日,也就是华尔街金融风暴全面爆发后的第三天,摩根士丹利计划出售所持有上海多处物业的消息随即曝出,这对于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无疑再次触痛了他们原本脆弱的神经。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在销售不景气、银行贷款收紧、资本市场融资不利的背景下,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成为房地产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由于全球范围内,地产和金融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一刀切式的调控方式的确值得商榷,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即便资金实力强大、运作规范的地产公司也难以独善其身。

  为此,《首席财务官》 杂志深入访问数十家本土地产公司CFO及众多业内专业人士,以探求当下“安得资金千万亿,大庇健康房地产市场俱欢颜”?

  在这一轮国内的宏观调控中,地产业被秋风卷走的“三重茅”分别是:利率不断上调、遏制非自住购买需求以及压缩地产业融资管道。前两者意在紧缩需求(地产业的巨大资金杠杆效应使得其对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不敏感),而后者意在紧缩供应。

  从两端一起发力的摧花辣手,为历次宏观调控所仅见,从中不难品味此次秋风之猛烈。

  政策“秋风”

  “从中长期来看,粗放式的企业运作、土地投机的行业本质、住宅产业化起步的迟缓、统计管理手段的落后都说明了行业的技术层次有待提高。同时,较低行业门槛背景下企业数量的高速膨胀不仅造成行业结构零碎,还使得行业中超过半数的开发商缺乏完整经济景气周期的历练。当房地产行业在无法通过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获得资金补充,被迫高度依赖银行融资的状况下,大部分开发商在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与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将普遍暴露于极大的风险之中。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有形之手’构成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整个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更多地表现为政策驱动而不是市场驱动。政策的频繁更替造成的市场运行体制的不稳定性成为了影响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及其参与者的信用水平始终无法保持在较高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份由新华财经发布的《中国房地产行业信用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在目前状况下,国内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各类信用风险中最重要的仍然是政策风险,并且这一趋势仍将在未来保持较长时间。

  新华财经副总裁兼资信评级及研究负责人陈松兴博士认为,宏观经济条件变化对房地产企业生存影响巨大,很多中小规模的国内开发商行业经验积累少,对外部环境变化和行业趋势缺乏清醒的认识,未能提前预见到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国家政策和国内外经济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的背景下,仍然在高点不停地买地和新建楼盘,甚至部分开发商因为贪念作祟,在行业销售趋势已经变化的背景下仍然不愿及时做出策略的调整,寄希望于行业的自我回升,所以现在于财务上开始陷入困难的境地。

  房地产的资金支出主要包括房地产投资、购置土地、应付本金和利息以及应付税费等几个方面。2007年房地产商的支出达到一个顶峰,从2008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增速有所放缓,但支出还在继续增加之中。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超过一半以上是2002年之后成立的,历史沉淀的不足以及行业内完整周期经验的缺失,使其高财务杠杆政策下坐享的巨额利润并不能反映公司的长期信用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潜力。跨地域、多项目、多品种、不同开发阶段组合以及资金管理的能力不足都是目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的普遍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在行业进入调整期时才会逐步暴露,并可能由于步入银行信贷资产不良率的上升与银行收缩放贷之间的恶性循环而显著放大。陈松兴阐释了国家政策发生重大调整或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对房地产开发商带来的重大影响。

  《中国房地产业信用报告》中还提到,管理层对金融领域的管制通过房地产行业本身的高财务杠杆属性予以传递,从而形成一定的放大效应。在1998年放松房地产信贷业务管制之前,中国的房地产业,尤其是住宅物业的发展速度受民众有限的购买力影响显著,但政策转变后住宅物业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因此,新华财经认为,金融政策是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驱动因子之一,2007年下半年金融政策进一步收紧后住宅市场的表现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若恩教授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价格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政府如果“打压”房地产商,那么供给方就会缩小供应,房价反而会提高。房地产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其兼具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属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的供给不足导致了投资性需求对消费性需求的挤出,加剧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怎么能够让房地产这个产品回归消费品的特征,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不要以为房价下跌是好事,百姓可以这么想问题,但政府不能这么想。房价跌得太狠了,就会出现断供。如果任由房价继续下跌,会引发很多问题。我们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城镇化,中国农业人口非常多,但是靠农业来改善生活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他们要进城。农民工能进入的行业只有房地产业和制造业。把房地产打垮了,这些人不就得回农村吗?”任若恩强调的是,经济如果衰退下去,这些人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房地产是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问题。所以制订相关政策时要理性而非情绪化,永远要想到公众利益,这不是靠把房地产业压住就能解决的。“第二套房贷政策是很有意义的,既能解决房地产投资过热,又不至于过分伤害这个行业。制订经济政策的困难之处在于它没有完美的,和吃药一样,永远都是有副作用的。愿望是好的,最后的效果有可能副效应更大。根本的问题在于对形势的判断。”

  “中国的房价统计非常混乱,关于中国房产问题的统计学很薄弱。一线城市和二线三线城市的房价差别巨大,很多问题无法清晰地刻画清楚。房价的形成以及其与收入的关系,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任若恩希望国家应该下一番功夫,把指标等体系建立起来,只有科学的基础才有科学的决策。这一点,同样在新华财经的《中国房地产信用报告》中有所佐证:房地产市场整体运行情况始终处于不透明、不清晰的状态,即使是政府也难以获得全部准确有效的市场数据,尤其是房价数据。虽然各地统计局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数据是相对权威的,但因为有关结论被过度的学术化与专业化处理,因此与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真实房价的感受差异较大,并且由于统计口径不断变化,数据的连贯性和可比性也受到一定影响。

  资金链“秋风”

  一位国内民营企业房地产公司的CFO坦言,地产界如何应对严冬的问题,最主要的集中在资金链上。新兴市场普遍面临资本相对稀缺、中国房地产企业历史积累的欠缺、市场快速发展引发的需求膨胀,加剧了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对资本的极度追逐,而多层次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资本配置效率的不足使得以银行贷款为主的传统融资渠道成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贷款最多不会超过企业的净资产,所以注册资金很小的企业,银行不可能提供太多的贷款。“政府鼓励朝阳企业,对于开发商贷款,政策面还是很紧的。即使申请贷款的房地产商具备资质,我们也会根据开发商的楼盘地点来判断回款情况。”按照央行“规模不变,增幅下降”的信贷投放原则,2008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将不得超过2007年全年的3.63万亿元。银监会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达到了2.7万亿元,已达到去年总量的74%.

  在传统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背景下,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受阻则使得整个行业面临的资金紧张形势更为严峻。其中,严厉的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的不完善以及市场投资者的不成熟是导致金融创新受阻的主要原因。目前管理层对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业务的管理实行的是市场机制与窗口指导并存的机制。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例,一方面允许各商业银行通过自由竞争为房地产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其限制主要表现为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化的手段;另一方面又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利用国家是金融机构实际控制人的身份,通过信贷额度总量管理、期限与类别调整,甚至直接窗口指导、干预具体信贷的发放,实现对房地产信贷市场的管理。政府对其他金融领域的管制也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对房地产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与再融资审批的管理,信贷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等的发展迟缓都在资金的供应方面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制约。

  陈松兴认为,在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在总体供应仍然偏紧的行业背景下,通过抑制投资或投机炒作房地产有利于行业的中长期健康发展,也有助于缓解由于房价上涨过快引发的社会矛盾,但有关政策的效果依然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从国际经验以及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的情况来看,金融政策的收紧对高收入人群的影响并不明显,反而会对中低收入人群的购买需求影响更大。

  对于社会普遍寄予厚望的金融创新领域,陈松兴并不十分看好。“地产金融创新是有特别明显的杠杆包装因素在内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后,以房地产为主的结构化融资产品,在国内短期恐怕很难被推动。”所有的结构化融资产品虽然通过“现金流分层”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不同的信用级别,但从现在的实际结果来看,这种“包装”手段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只是对根本问题的暂时掩盖而已。所以在国内推出一些“再包装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的话,短期内难度将会特别高。通过金融创新来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的可能性在中短期内并不大。

  在全国主要大城市成交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内发出的“救市”声不断。今年7月,中房协更是以鲜明的利益代言人角色要求中央政府给予宽松的信贷金融政策,来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

  就在美林公司宣布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程序的当晚,中国央行宣布:从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9月25日起,下调除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之外的所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汶川震区法人机构下调2个百分点。此举完全颠覆了此前“从紧”基调的举措。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红旭认为,“双降”对于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纯属利好,对于防止房价大落和稳定市场预期有积极作用。同时他也强调这绝不是一剂“特效药”,从政策的运行机制分析,货币政策天生就是“慢上劲”,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往往需要多次同向增加“用药量”,方能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则在其博客中发表意见,“双降政策出台,重点是刺激国内经济增长,而不是对房地产救市。”

  南京市政府9月27日高调发布了《关于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共20条政策涉及房产、国土、物价、税收、财政、建委、人行南京分行、规划、发改委、人防、市政公用、工商、公安等与楼市有关的所有部门,其中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都将给购房市民提供最直接的优惠,力度前所未有。这20条房产新政被称为“融成都、西安、常州”等地救市政策为一体的“集大成者”。

  对于未来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否会放开,任若恩持谨慎并乐观的态度。“货币政策会逐步放开,是早晚的问题。但是放松是对于中小企业,哪天会放松到房地产企业还不好说。我知道政府在面对新的问题,如果你承认中国经济在向下走的前提,那么就应该刺激内需。消费的空间很有限,这个规律不可违背。”

  “表面风光”的净利润与“内心彷徨”的现金流

  房地产企业资金的短缺一方面是由于银根的紧缩,资本市场融资的效率降低,更重要的原因是在2007年行业景气时,很多企业采取了快速扩张战略。根据中信证券房地产金融组《2008年度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统计显示,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在2008年迅速膨胀,SW(申万)房地产板块在2008年中期存货规模达到了4004亿元,同比增长77.46%;总资产规模达到了6849亿元,同比增长59.85%;规模的扩张遇到销售的低迷,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就开始显现,并随着行业调整的持续而越来越大。譬如2007 年上半年,SW 房地产板块经营性现金净流出额为82.72亿元,而到2008年上半年,净流出额达到了327.29亿元;2007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96.60亿元,而2008年上半年缩减为30.49亿元。

  中信证券房地产金融组行业专家丁勇才向记者表示,从房地产上市公司2008年半年报的财务数据来看,净利润比去年同期涨50.61%,每股盈利相对于去年同期略涨,仅有8.48%,而净资产收益率实际上是负增长了,此外,经营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更已经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了:投资性现金净流出额明显减少,表明房地产公司的投资活动收缩明显,譬如,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增速明显放缓;经营性现金净流出额为负值,且进一步扩大,表明通过销售收回来的资金减少了,但建筑工程款等费用支出却并未减少,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随着证券市场大幅下跌,房地产板块市盈率估值明显回落,目前已处于国际市场的低端。国内A 股2008年、2009年预测市盈率分别为11.7倍和9.5倍,估值水平与H股基本一致。在港上市内地股2008年、2009年预测市盈率分别为11.7倍和9.2倍,市盈率估值低于香港本地股16.1倍(2009年)和全球均值14.4倍(2009年)。

  针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中报净利润同比增长50.61%这一“表面风光”的数据,丁勇才解释道,“相对其他行业,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收入确认比较特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商品房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是以商品房的报酬、风险及控制权发生转移并且收入、成本可计量来确定的。由于商品房销售大多实行预售,根据《合同法》(1999年)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商品房的损毁风险在预售阶段并没有转移,只有到竣工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阶段才能实现。因此,房地产企业从获得商品房预售价款到最终确认销售收入,一般需要6~12个月或更长时间。换言之,2008年的销售情况更多的是影响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因此2008年中期的净利润基本上是去年的销售业绩平滑到今年的结果。”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在9月发布的《2008年中国房地产业资金报告》中,对2009年的房地产市场有两种预测,中期调整和短暂调整。如果2009年房地产遭遇中期调整,那么资金缺口将达到9290亿元。如果2009年房地产遭遇短暂调整,那么资金缺口将达到4925亿元,短暂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末有可能出现明显复苏,中期调整意味着2009年仅仅是行业调整的第二年,调整仍将延续更长时间。如果没有重大的调控政策来应对中国宏观经济下行态势,那么房地产行业陷入中期调整的可能性更大。

  从资金来源来看,房地产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开发贷款、外资、自筹资金、定金和预付款、按揭和土地转让收益。从统计的数字来看,2008年以来开发商自筹资金和开发贷款同比仍有较快增长,其余类型的资金来源增幅停滞不前。到2008年第二季度,原本一季度增长迅速的国内贷款也急剧萎缩,同比增幅0.5%,与前期30%~40%的增幅相去甚远。定金及预付款增幅6.6%,其他资金增幅1.3%,也和前期差距很大。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目前房地产行业的遭遇并不单纯是资金供求缺口问题,而是预期变坏。这种预期变坏产生了“三重紧缩”效应:第一重紧缩是消费延迟,无论是投资型还是自用型购房者均持币待购,这种观望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恶化预期的自我循环。今年年初以来按揭贷款拒绝率没有上升,但申请件数的停滞就充分反应了这种观望情绪;第二重紧缩是,即便商业银行意识到对房地产行业过度收紧贷款可能会使得行业调整更加雪上加霜,从银行整体决策来看,适当维持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支持是必要和理性的,但从单个银行的决策来看,率先收紧开发贷款就成为“囚徒困境”式的必然选择,哪家银行率先收紧了开发贷款,就把房地产行业景气下行带来的风险转嫁给了尚未收紧房贷的银行;第三重紧缩是,我国房地产开发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快速拿地、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模式,这种模式不能保证房地产企业获得最好的项目利润率,但有助于其规避市场风险,在销售节奏放慢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在建项目资金压力、建造成本上升压力、土地储备资金压力、资金成本压力等几乎全方位的压力,市场观望几乎等同于开发商失去了规避市场风险和项目风险的最主要的手段。上述三重紧缩,均不是通过简单放松房地产行业的信贷可以解决的。

  自救八招

  目前,部分小开发商困难较大,甚至面临停工的局面,而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则没有外界想像得那般“不堪”。北京京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莉认为大浪淘沙更有利于行业整体发展。作为香港盈科大衍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京威房地产主要开发项目为北京盈科中心,公司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是一家实力雄厚的中外合作企业。“各种政策的纷纷出台必然对地产行业有影响,但地产是分业态分区位的,有着不同的细分市场,政策影响的是基本面,所以当行业洗牌时,并不是很糟糕的事情。行业发展越有秩序越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危机中总是蕴含机遇,对于久经考验的有综合实力的企业,相对于单一型项目而言,能够分散系统风险。”

  事实上,更为广泛的行业自救运动已经全面展开。

  大幅降价,快速回笼资金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质地相对较好的上市公司因为融资渠道较多,状况略好。此时,合理安排销售策略很重要,在不景气的市况下,争取尽可能多的销售回款确实是一种解决资金链问题的有效办法。

  市场环境变化,营销也随之变化。在楼市买卖双方的持续对峙中,一些开发商已经坐不住了——在直接降价存在“风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选择了“隐性降价”。业内人士分析,直接降价是开发商最不愿意或者说万不得已才会采用的手段,因为率先主动降价可能被“千夫所指”,甚至在“买涨不买跌”的观念下加重市场观望,同时也可能引发与前期已购房业主的矛盾,所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隐性降价方式成为开发商的首选。

  降价是有效的,关键看是否降到位。嗅觉敏锐的万科降得最早也最猛,回笼资金力度也最大,前半年销售额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保利在广州的楼盘紧随着万科降价,早就回收了资金。碧桂园在珠三角一直埋头推低价盘,资金回流速度很快。

  放缓投资节奏

  由于对市场前景普遍看淡,内地开发商已明显放慢投资节奏,下调了年度经营计划。

  万科将开工面积由原计划的848万平方米减少到683万平方米,减幅19.5%;同时竣工面积从689万平方米减少到586万平方米,减幅14.9%.首创执行董事兼总裁唐军称,今年全年销售面积将由年初目标的 80万平方米,减少48.75%至41万平方米;动工面积由150万平方米,降低60%至60万平方米;而竣工面积亦由142万平方米减少26.76%,至104万平方米。至于2009年竣工面积,更将由约200万平方米,大幅减至88万平方米。

  据中信证券分析,万科和首创在中报中不约而同地削减其未来动工及销售预期,足见房企对目前楼市预期的谨慎。万科、首创的此次调整,或许是行业中多数企业经营计划调整的缩影,预计今后越来越多的房企做出相应调整,导致的结果是减少未来1~2年的市场供给情况,使整个市场形势、预期产生更大的起伏。

  借壳上市,以谋后市

  丁勇才表示,证券市场行情不好时,借壳上市的比较多,因为这个时期借壳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壳公司转让壳的意愿比较强烈。当然,证监会也希望新资产注入壳公司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尽管如此,借壳上市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事情。比如,华远地产与湖北幸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一致,对幸福实业进行重组,以幸福实业吸收合并华远地产的方式实现借壳上市。其借壳经历了一番波折。去年11月华远地产通过了证监会对其资产交割产权过户等程序的审核。但今年8月28日才预示着这个过程基本上没有障碍,借壳过程基本完成。由于华远地产借壳幸福实业采取的是先减资、再换股吸收合并,后股改送股的方式,相关手续会比一般的借壳方式复杂,因而从方案获批到正式挂牌,华远地产用了 10 个多月的时间。

  抢跑增发,前途未卜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9日发布的公开路演公告称,其公开增发不超过3亿新股,融资规模超80亿元。地产商普遍缺钱的今天,如此融资规模让人艳羡。齐鲁证券分析师涂力磊表示,考虑到自2007年以来,房地产获得资金来源的途径正在逐渐收紧,可以取得资金来源的公司,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占据更大的主动优势。6月30日招商地产增发募资80亿元也已获得有条件审核通过。

  不过,近来增发这一路径有被堵死的迹象。8月22日,泛海建设发布公告称,公司公开增发不超过1.8亿股,拟募集资金65亿元的计划未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公司表示,2008年8月22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 2008 年第 121 次工作会议审核了公司公开增发A股股票事宜,最终审核结果是未通过。泛海建设也成为继金地集团后,又一家公开增发被否的房地产A股上市公司。

  绕道公司债,强者恒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股市疲弱时,公司债是很好的筹资选择。由于对公司规模有限制,所以大企业再次占得先机。

  8月11日,万通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拟在中国境内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 10 亿元公司债券的议案,期限不超过五年(含五年),可向公司原股东优先配售。据公告,万通拟发行的公司债将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新疆广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8月13日召开2008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以现场投票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表决方式审议通过决议。决议称,关于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公司债券的议案,本次发行公司债券不向公司股东配售,债券的存续期限为5~10年。该事项尚需取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

  8月26日,万科A公告称,其今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对其公开发行公司债的核准批复。根据公告,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为45亿元,共计4500万张,发行价格为100元/张。根据市场情况可超额增发不超过14亿元,最终发行规模不超过59亿元。万科长期以来稳定、良好的盈利与增长是其发行公司债的重要基础,这既是公司持续经营、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未来还本付息资金的最终来源。五年又一期数据显示,万科的销售毛利率自2003年以来一直稳步增长,即便是在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后,仍高达41.05%.2006年与2007年房地产市场高涨,万科营业收入迅速大幅度提高,同比增长率分别高达69%与99%.万科拟将本期债券募集资金中的15亿元用于偿还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及短期借款,4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股权转让,止损或止赢

  “转让项目公司股权(背后是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还可提前回收项目投资和实现项目利润,不失成为越来越多房地产企业的较好选择。”丁勇才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市场不能快速回暖,这种项目转让活动可能将逐步增多。

  8月20日,中铁二局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持有的成都中铁锦华置业有限公司89.2%的股权和公司控股子公司中铁二局贵州锦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中铁锦华4.25%的股权,以6300万元价格全部转让给成都华山高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本次转让,公司可实现转让收益税前5303.46元,累计实现收益4102万元。本次股权转让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公司流动资金。

  8月23日,招商地产发布股权转让公告。公告称,公司将出让旗下子公司富城(中国)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价格为17.5亿元。此次股权转让将给公司带来近1900万元的收益。业内人士猜测,招商地产此次转让股权可能是为了缓解目前资金链紧张问题。

  信托融资,值得期待

  今年年初,招商地产宣布将通过信托方式融资;8月20日,中铁二局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通过信托方式为地产子公司融资10亿元,用于全资子公司盈庭置业项目开发建设。信托融资成为强大的国资背景地产上市公司的一种热门选择。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成为众多房地产公司的当务之急。信托融资成本相对银行贷款要高,所以之前一些融资能力强的国资背景上市公司很少尝试信托融资。集合式信托理财募集资金向房地产项目贷款,在一线城市大概是10%左右,还不包括银行和信托机构收取的各种费用。目前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是7.56%,即使上浮20%,也没有超过10%.因此,信托融资的成本大约比贷款融资高2至3个百分点。虽然融资成本明显高于贷款,但仍然有更多国资背景上市公司开始打信托融资的算盘。

  财团输血,聪明的创新

  远洋地产于8月2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一个由多家银行组成的银团订立融资协议,据此银团同意向本公司授予一项最多达2.15 亿美元的两年期贷款融资。公告称,该项贷款融资将用于本集团的一般营运资金需求,包括本集团于内地的任何成员公司的房地产发展项目。据了解,为远洋地产提供该笔银团贷款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香港)、渣打银行(香港)、中国工商银行集团(工银亚洲/诚兴银行)、交通银行香港分行、东亚银行。贷款模式为俱乐部贷款(club deal),贷款利率为 LIBOR+2.25%的浮动利率。目前的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大约为3%,即使加上2.25%也低于目前中国内地的贷款利率。此外,远洋地产的营业收入以人民币计算,因此还可以获益于两年间人民币的潜在升值。

  中粮地产于8月13日发布公告称将向母公司中粮集团借钱,为中粮地产输血20.67亿元。中粮地产称,因为公司经营发展需要,董事会决定向中粮集团申请不超过20.67亿元人民币的借款,期限为一年。借款利率将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也就是7.47%.中粮集团向上市公司的“输血”,将通过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发放。

  风继续吹?

  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期内这股猛烈的秋风不会戛然而止。

  这也为国内地产业的并购整合带来了机会。一方面,房地产企业面临经营业绩下降的压力越来越大,存在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获得规模效应以降低经营成本的内在推动力;另一方面,国资委主导的央企地产业务重组整合、外资借道并购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以及中小房地产企业加速联合等,也增大了并购整合机会的外部推动力。

  而对于现阶段仍以开发为主的内地房地产产业模式来说,在整个市场增量规模开始放缓的时候,适当地考虑类似新鸿基、恒基、恒隆等香港地产企业的持有性物业模式,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发展方向,这些公司现金流比较多,不需要过度依赖银行,其资产负债率是20%~30%,内地普遍在60%~70%.目前专注于商业地产的中粮地产已经开始露出持有性物业的雏形。

  当然,覆巢之下无有完卵。管理层也不应高估地产业自救和整合的能力,毕竟经营模式的转换与核心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此前纺织业出口退税的大幅下调已经暴露了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在适当的时机果断“收了神通”,很可能带给国内房地产市场一个真正的健康繁荣的发展契机。

责任编辑:阿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