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2008对公理财市场研究

2008-10-14 16:1 《首席财务官》 【 】【打印】【我要纠错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对公理财领域的发展,《首席财务官》杂志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从CFO的视角来全面解读一个全然不同的对公理财市场。

  对公理财产品的新定位

  从银行的角度而言,习惯于按照企业客户的理财目的对理财产品划分为四类:现金管理产品、中间业务产品、投资性理财产品、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理财产品。而从企业金融的角度而言,企业客户选择理财产品的出发点则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日常现金流增值管理、闲置资金增值管理和主营业务的外部风险对冲。理清楚上述两者分类的区别,可以更好地规划对公理财产品的定位以及改善现有营销和服务模式中以“银行为主”的弊端。我们尝试着从本土CFO的角度出发,按照从企业金融的视角来重新梳理对公理财产品的定位:

  定位一、日常现金流增值管理

  主要包括国内银行目前主推的各类现金管理产品。这类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通过组合账户管理、收付款、资金汇划、理财等服务,协助企业科学合理地管理账户和流动资金头寸,高效归集、调剂内部资金,加强资金保值增值,以提高资金流动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获取更高资金收益。就理财的收益而言,日常现金流增值管理业务更多地是基于企业正常的业务运作需求,因此增值空间较小,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协助企业形成可以统一管理和调度的集团资金管理体系,用现金池等方法将集团业务体系内的分散资金调峰平谷,有效降低日常贷款的规模,从而降低总体财务成本。

  由于此类产品的速动能力很好,基本上不会对本土企业的日常现金流带来压力和风险,尽管增值空间较小,仍然属于本土CFO最容易接受的对公理财产品。

  定位二、闲置资金增值管理

  主要包括中间业务产品和投资性对公理财产品。前者通常是指商业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本,而以中间人的身份替用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目前常见的中间业务产品相对而言还比较单一,大都是代理债券、基金销售、委托贷款之类,投资对象属于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债券,这两种中间产品,企业只需向银行缴纳手续费,相对风险较低,收益不高但有保障,有利于企业客户以银行为中介进行投资。而投资性对公理财产品通常是指客户以提高短期闲置资金收益率为目的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可分为固定收益类、保本类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投资性对公理财产品主要是将资金委托给银行,由银行选择投资对象。企业不必寻求最终投资方,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理财产品,与银行签订协议即可。

  由于此类产品明确要求企业投入的是闲置资金,因此在设计上一方面提高了收益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速动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需要CFO事前进行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流动性风险测算,确保在预留出足够的日常经营活动所需现金流的安全空间之上,才能进行此类对公理财业务的开展。

  定位三、主营业务的外部风险对冲

  主要是指目前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理财产品,即以利率和汇率为标的物的衍生产品。此类产品之前多见于与价格波动剧烈的大宗原材料紧密关联的一些行业,比如与石油价格密切联动的航空公司,与铁矿石价格密切联动的钢铁公司等。由于全球衍生产品市场聚集着全球最活跃、规模最庞大的投机资金,其波动性风险巨大,因此本土CFO们从稳健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在于缩窄利率与汇率的价格波动区间,从而保持主业经营的获利能力不致受到巨大影响。《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国有企业海外期货交易只能套期保值,而不能进行投机”,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对公理财迎来市场喷发的拐点

  有统计显示,西欧上市公司的富余资金有6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其年净负债的40%左右,而在对亚洲的685家上市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其所拥有的内部可优化富余资金也达到了约450亿美元。

  相形之下,国内近年来宏观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也让国内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公司财富。而且2007年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牛市,在客观上也造就了国内金融市场对公理财服务的全面启动。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商业银行在私人理财市场实现的销售额突破了8000亿元,而对公理财市场的规模尚不足其一半。其巨大的成长空间,让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投身于其中。比如,工商银行在2007年年报中直白地表露——“2007年理财业务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个人客户(约占理财业务的91%),2008年将把重点转向潜力较大的公司理财业务。”

  不过,在日新月异的产品创新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内金融行业普遍向综合金融服务进行转型。

  在波澜壮阔的2007年,值得本土CFO关注的公司金融领域方面,有四个堪称拐点的标志性变化:

  第一,银行系基金公司开始形成气候。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建信等三家公司在WTO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第一时点就开始抢跑,两年的平稳运行,使得管理层开始马不停蹄地推出第二批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浦发银行旗下的浦银安盛基金公司已经开张;农行旗下的农银汇理基金公司箭在弦上;民生银行旗下的基金公司也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兴业银行携手建发股份和法国NATIXIS银行联合发起设立合资基金公司。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不断发展,表明了监管部门对银行设立基金公司试点工作的肯定,被市场认为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综合化经营的标志性事件,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相互渗透由业务层面向资本层面演进。

  第二,银行系租赁公司纷纷成立。2007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出资人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11月,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正式成立,由工行独资设立的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船舶、飞机和大型设备的金融租赁业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各类租赁、租金转让与证券化、资产管理、产业投资顾问等创新型金融服务。12月,交银金融租赁、建行金融租赁公司开业。招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民生金融租赁公司则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三,银行系信托公司破冰起航。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交行重组了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并更名为交银国信,于同年10月正式成立。入主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市场的信托公司,无疑是中国大型金融机构走向综合化经营、占据未来市场有利位置的一条捷径。

  第四,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天堑开始打通。2008年1月,国务院已批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试点范围为三至四家银行,但对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股份比例范围等未作出明确规定。获得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法律许可,是制度上的重大突破,是推进综合化经营的重大进展,下一步将以具体的投资案例来推动规则的明晰化。

  就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演变趋势而言,向基金、证券、投行、信托、金融租赁等方向加速融合的金融混业形态从本质上来说只是表现形式,其真正的战略意图是希望成为本土企业面向全球化市场竞争和全球化资本运营的业务伙伴,使得其从存贷款利差模式尽快向理财业务、投行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等创新业务过渡。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54%的受访CFO表示其所在的公司购买过投资理财产品(见图1),这表明国内银行业对公理财产品推出来的近三年时间里,已经初步奠定了市场基础。这一判断非常重要,它意味着在长期存贷款单一模式的压抑下,本土企业对国内对公理财产品的需求非常强劲。

  对公理财市场客户行为模式分析

  如果要分析对公理财市场的现有格局,首先必须对其客户(按照本土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CFO在对公理财决策上拥有最主要的决策权)的购买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剖析。而全球最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消费者购买过程的五个阶段——“问题认识、信息收集、对可供选择方案的评估、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无疑是最值得借鉴的分析模型。

  “半专业”的理财客户

  本次调查显示(见图2),本土CFO在对公理财的投资经验上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即经验丰富者与经验匮乏者均在两成左右,而超过六成的本土CFO均自认为“有一定的投资经验,但需要客户经理的进一步指导”。

  因此,在“问题认识、信息收集、对可供选择方案的评估”这三个阶段,本土CFO需要的更多是具有针对性的交流,而不是普通销售意义上的泛泛而谈的市场教育。这对于国内银行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面对有着丰富财务知识和风险控制经验的CFO们(而不是成天在窗口排队的普通市民),如何能将更具针对性的对公理财产品的核心特点展示出来,目前银行对公理财产品经理们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这也恰恰是目前国内形色各异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培训火热升温的基础所在。注册金融分析师(CFA)计划是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学院于1963年设立,目前由总部设在美国维吉尼亚州的非赢利组织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负责管理。其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主要内容组成:道德和职业标准、投资评估和管理的工具与因素(含定量分析方法、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及公司金融)、资产评估(包括股票、固定收益产品、衍生产品及另类投资产品),投资组合管理及投资表现报告。注册金融分析师认证是金融分析领域全球公认的最高标准,该标准不仅用来衡量金融分析师的业务能力,也同时代表其诚信程度。目前内地通过CFA认证的人数还不到1000人,而且由于其从教材到教学再到考试属于全英文,一方面加大了难度,另一方面在教材与教学上也存在脱离本土化的缺陷。一个可喜的变化是,由国务院金融研究所等机构推出的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Chinese Registered Financial Analysts,下称CRFA)已经开始推动,CRFA又被业内称之为CFA的“汉化版”,在保持与CFA相同的内容标准的同时,采用中文教学,做了大量本土化的调整,并计划未来10年在中国培养10万名CRFA学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调查显示,本土CFO们在选择公司理财产品时仍存在相当程度的“重产品而轻服务”的初级阶段特征,“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收益”以高达85.71%的中选率成为促使其做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见图3),“机构的信誉和品牌”的中选率也有71.43%,而相形之下“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是否专业”则只有28.57%的中选率,至于“来自于报纸、杂志、电视以及网站等各种媒体的投资建议”这一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国内财经媒体的专业性和职业操守尚未成形,因此普遍难以得到本土CFO的信赖。这也再次验证了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参赞吉拉德。杜恩那句著名的论断,“银行家的职责是赢得别人的信任,而不是赢得别人的喜欢。”而信任注定是一个长期交往过程中才能形成的产物。这个调查结果也提醒对公理财产品的提供方要做好长期的业务品质保证和品牌维护工作。

  因此,本土商业银行在面对CFO进行对公理财营销的时候,除了保持针对一个市场启动初期必须大力度进行的知识教育(包括案例分享、沙龙活动等)、有效信息传递(包括通过广告进行的品牌树立和产品介绍),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要抓住本土CFO在评估可选择方案时所处于的“半专业”状态,力拼对公理财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按照CFO人群行事谨慎加上考虑全面的心理特点,如果不能在业务层面真正说服他们,即便依靠“人盯人”的传统银行营销模式获得了一些初期进展,也势必在日益深化的行业全面竞争中难以为继。

  从紧政策下的适度理财

  从2007年底开始启动的从紧货币政策意外地打断了内地对公理财市场的正常演化进程,从而过早地把均衡配置资产的压力推给了本土CFO.不过,由于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不断如流星划过的著名企业频频搁浅于“短债长投”的痼疾上,因此目前的本土CFO无疑在把握对公理财产品的资金配置时,均预留出了相当大的安全空间。本次调查显示,有48%的受访CFO表示,在对公理财产品规模上,所占用的资金还不到全部可调用资金比例的10%(见图4)。

  同样地,我们从本土CFO在对公理财产品的渠道选择上,也可以看出浓郁的“适度性”来(见图5)。在本次调查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中选率高达60.71%,略微高出本土银行3.5个百分点,更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基金、券商专户理财、信托公司以及非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等同样在企业金融领域非常活跃,但基金和券商专户理财的投资收益率,极大地受限于国内近来上蹿下跳的波动性股市,对此本土CFO们更愿意选择产品创新能力超强的外资银行以及国内运营和品牌均较好的内资银行。至于信托公司和非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将很可能在公司金融领域的国际化创新浪潮的推动下,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形态,迎来高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然,本土CFO对公司理财产品的购买渠道的偏好更多地基于现阶段国内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在这个现状里,目前尚无法形成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本土CFO最信赖的全面金融业务伙伴,因此只能看作是一个被动性的选择偏好,一旦国内金融环境里出现较大的竞争差异(而不是眼下的同质化竞争),新的购买者偏好将很快打乱原有波澜不惊的市场均分格局。

  事实上,国内金融混业经营的试验近几年一直也没有停止过,目前已有日益扩大之势,即使最传统的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也隐隐然透出混业的端倪。比如,交通银行旗下不仅有传统银行业,而且还有交银证券、交银租赁、交银信托等金融机构。再比如,中国银行旗下也有中银保险等机构,而且2007年中国银行的投资银行、直接投资、保险、租赁、基金等业务板块对全行税前利润的贡献度由上年的7.43%提高到11.45%,这在一个庞大的传统业务基数下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所谓金融混合经营模式是指一个金融集团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或至少两个不同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1999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法》,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彻底结束了66年来银行、证券、保险三业间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局面,标志着美国金融业由分业走向混业的开始。除了在风险防范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之外,金融混业经营对规模效应、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

  今年4月21日,央行明确表示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综合经营试点。综合经营试点将从八个方面进行突破,主要包括:建立政府、央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放松金融市场管制,推动金融创新;促进资金跨区域流动;支持建立跨区域金融控股企业;促进外汇资金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等。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长三角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在管理部门协调下,积极进行综合经营的试点,通过整合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效率,逐步实现跨区域,跨行政区的综合经营。”

  值得期待的是,金融混业的试点推进,对于一直以来国内金融活动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资金安全&稳定回报的双因素需求

  去年底开始实施的“从紧货币政策”,已经严重改变了原有的资金供求格局。根据央行对从紧货币政策实施以后的2008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数据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幅回落至17.37%,狭义货币供应量(M1)更是回落至14.19%,创下了2006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值。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为2.4525万亿元,贷款增速降至14.12%,为27个月以来的最低值。从紧货币政策在取得了显著效果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本土企业的企业金融行为模式,资金安全和现金流头寸的控制,在当下10年未遇的货币环境中,日益显得重要。

  因此,在这一货币环境之中,受访的本土CFO们在衡量公司理财产品购买决策的诸多影响因素时,其给出的优先顺序分别为(见图6):资金的安全性(优先值为4.64分,最高优先值为5分,下同);稳定的投资回报(优先值为4.08分);快捷的流动性(优先值为3.32分);贴身的咨询服务(优先值为2.84分)。

  在上述雷达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捕捉到本土CFO在对公理财决策上着重优先考虑资金的安全与稳定的回报,这恰恰是在一个相对动荡的外部金融环境中力求稳健的最好的折中策略。

  其实,国内的理财市场已经开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鉴于当下全球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以股票、基金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不再受投资者青睐,今年以来国内新发行的1500多只银行理财产品中,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投资于债券等收益相对稳定的品种,而高风险的品种只有几十只。

  具体到预期的收益与风险的衡量,受访CFO“希望理财产品不仅本金得到保障,收益最好也高于储蓄”的倾向性也高达79%(见图7)。

  不过,尽管在对本土CFO行事风格的诸多猜测中,保守和稳健是最常使用的形容词,但事实上,由于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专业财务分析能力,其并非在任何金融环境中都采取稳健的守势。比如,早在1993年到1994年就已出现的券商委托理财,从1999年起综合类券商经批准可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即可以受托管理现金、国债或者上市证券)以来,从上市公司的大量报表中可以看到巨额委托理财的身影。特别是在去年的超级大牛市中,从下表的2007年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前10名中,我们可以约略感受到本土CFO在一个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下试图为股东直接创造价值的胆略与雄心。

  当然,所有与CFO打交道的对公理财机构必须牢记一个由前美国财务学会会长、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罗斯提出的重要准则,“不管我们何时评价一项经营决策,相对而言,我们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现金流量的规模、时机和风险。”CFO们绝大多数成功的投资理财行为均建构于此。

  换言之,对公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必须要紧扣当下的金融环境来帮助本土CFO运用企业金融工具为投资人创造价值。在宽松的环境中,风险和收益两者的平衡点与紧缩的环境中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走入“刻舟求剑”的思维定式中,要强化结合基本面的产品创新与服务。

  现有对公理财市场格局分析

  品牌化运营初见端倪

  前文我们已经谈到,在本土CFO进行对公理财产品购买决策的时候,“机构的信誉和品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而在鱼龙混杂的对公理财市场初期阶段,清晰化的理财品牌规划更显得难能可贵,并获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

  以最早推出“点金公司理财”品牌的招商银行为例,其公司理财的业务规模从2006年的58亿元、2007年的540亿元,直到2008年一季度的700亿元,创下了营销的奇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已发行的近500期对公理财产品不仅累计销售早已突破千亿元大关,而且已到期的近300期理财计划全部到期还本付息,无一笔低于预期收益、零收益或本金亏损的情况发生,理财计划最高年化收益率达到156%.这对于本土CFO们对其“点金公司理财”品牌的认知和信赖有着极大的帮助。

  再比如,华夏银行今年新推出的“融资共赢链”,矛头直指国内1.6万户大中型企业的1.5万亿元人民币应收账款,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本次调查中,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成为本土CFO们最期望与之进行公司理财业务合作的银行之首(见图8),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作为外资银行内地市场份额的前三名占有者,也占据了前六名的半壁江山。

  在下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国内银行领域对公理财的品牌化运营的现状和趋势:

  网点与创新能力并重

  本次调查显示,本土CFO们在购买对公理财产品的既定决策中,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受制于目前国内现有的银行网络与服务现状(见图9)。因此,在品牌营销、产品创新和网络支持等综合作用下,网点优势明显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仍然在对公理财市场占据着有利地位,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等三大外资银行也以其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赢得了一席之地,而招商银行由于较早地面向对公理财市场转型,因此在这一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令人鼓舞的是,尽管目前内地金融市场仍有诸多不合理的藩篱,但业务创新的力量一旦萌发仍有势不可挡之势。

  比如,近来引发热议的由工商银行、中海信托、中粮集团联合推出的君顶酒庄红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运用所谓“期酒概念”,其相对应的信托计划是君顶酒庄所持有的干红葡萄酒2006年份期酒的收益权,以一桶为一个认购单位,投资期限为18个月。在葡萄酒尚处于窖藏期未成熟时以理财产品的方式向投资者发售,在葡萄酒成熟装瓶后,投资者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直接消费所购葡萄酒并获得折合年化约为8%的红酒实物收益率;或持有理财产品至到期赎回资金,回购价格为年化8%的收益率。

  尽管这款理财产品并不是针对对公理财客户开展的,但其竟然由国内最传统也是最大的工商银行率先推出,本身创新的含义就意味深长。

  业内人士对此的分析是,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相关资产收益下降,导致了目前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更多地寻求其他赢利途径。因此,市场上开始创新出区别于银行传统的挂钩金融资产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上述红酒受益权信托产品就是这样一种结合了“实物加期权”为标的的理财产品。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金融脱媒的速度加快,本土企业在本轮经济景气周期中所获得的资本积累急需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资本增值管理,因此对公理财市场眼下的热闹景象还只是一个更繁荣未来的起点。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本土CFO在现阶段可接受的投资理财产品相对还是比较传统,利率稳定和安全性较高的国债、央票和金融债获得普遍的认可(见图10),而衍生品和股权投资在动荡的金融市场下则受到冷遇。

  结合短期及中期本土企业的运营形态发展趋势,国内银行业的对公理财产品创新的方向不妨从下面几个领域多一些思考和实践:

  第一,企业长期静态资产的抗通胀和增值管理领域。典型的代表是企业年金,从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等相继颁布以来,企业年金已经从一个概念转化为存量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资本类型。每年新增资金将在800亿元到10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企业年金的市场规模应超过5000亿元,10年后将达到1万亿元。

  尽管目前已经有银行、保险机构、基金逐鹿国内的企业年金投资市场,但尚未形成清晰的投资思路和风格,特别是没有针对企业年金所存在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理财方案,把企业年金和其他各类资金一视同仁地丢到股市、债市和汇市中,这显然不可持续。

  对于理财而言,企业年金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中等收益期望等特点,但是其关联风险、集中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和政策风险等也与其他资金完全不同,因此必须在借鉴海外养老金投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土企业的特色进行专项理财产品创新。

  第二,针对企业运营现金流抗风险的理财产品。现有诸多现金管理产品是基于企业供应链上中短期的现金流沉淀而设计的,从现金流增值和抗风险管理上,属于相对初级的产品。随着本土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不妨将目光投向汇率风险的锁定上。此前本土银行的很多外汇理财产品还是基于企业既有的外汇存款所设计的,而对本土企业蕴藏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现金流外汇风险则缺乏足够的关注。

  事实上,目前人民币汇率经过三年的升值,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对敏感的价格区间,不仅存在继续急剧升值的可能,也存在一定幅度贬值的可能。因此,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能够根据本土企业国际化的进程相应开发各种外汇基础性金融产品或衍生产品,帮助客户锁定全球供应链中蕴含的汇率风险、提高资产收益或降低负债成本的业务。

  第三,进一步丰富在委托贷款、委托贴现、信托理财计划、结构性存款等领域的理财品种的同时,加强针对某些可能严重影响企业运营绩效的因素进行消除性设计,比如抗CPI、抗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抗能源价格上涨等。从而使不同类型的本土公司能够在面对不同运营风险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期限、不同风险收益率、不同投资渠道的多系列理财产品来保住企业正常运营的利润果实。

  如果说去年底意外登场的从紧货币政策,改写了多年来一直缓慢向市场化进化的国内金融市场的走向,在动摇了低融资成本下的本土企业资本格局的同时,也唤醒了其对资产管理收益的空前关注。显然,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对公理财市场来说,是一次错过了要后悔终身的历史性机遇。

  本次调查的方法周期

  对国内近5000家大中型企业的财务负责人通过传真、电邮、网页填答等方式发出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约为24.34%。

  调研时间:2008年7月5日~8月20日。

  中国银行业对公理财市场调查的样本信息:

  2007年整体营业收入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企业约占64.37%,10亿元以上的企业约占35.63%,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约占19.5%.

  2007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超过10%的企业约占68.33%,不足10%的企业约占31.67%.

  行业分布:IT类约占26.36%,制造业约占42.59%,批发零售约占18.72%,金融咨询约占6.25%,其他约占6.08%。

责任编辑:阿十

上一篇:曲则全枉则直

下一篇:泛华:买人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