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时间:2006-06-02 18:12:18.000 发文单位: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辽宁、河北、山东、安徽省卫生厅疾病控制处:
为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和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服务职能,我局在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基础上,草拟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共职能定位》(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职能定位),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为确保职能定位能够准确并充分体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职能,用以指导各地开展工作。我局决定再次征求部分省修改意见,经研究,现将经过修订后的职能定位发给你省(修改稿件请在卫生部网站:WWW.MOH.GOV.CN ——疾病控制 ——工作动态中下载),请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修订。并提出以下意见:
一、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所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任务修订相关条目,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增加或删减、合并条目。
二、注意调整具体项目粗细不均、相互重复、交叉等问题;剔除非政府公共职能服务项目以及准公共职能服务项目,确实体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服务职能;调整不规范用语及其非专业用语。
三、请每省确定2位同志(将参加修订会议)具体负责公共职能修改工作,负责收集、整理具体修改意见及其修改说明,并请于本月13日前完成修改工作。
我局预定于本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修改(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二○○六年六月二日
附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共职能定位》(征求意见稿)
表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和主要任务
职能 |
主要任务 |
类别数量 |
内容数量 |
项目数量 |
1疾病预防与控制 |
调查、分析和研究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分布、流行和发展规律,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
3 |
14 |
61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
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任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监测报告、调查确认、预测预警、现场处置和效果评估。 |
4 |
8 |
24 |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
构建和维护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为应急处置和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
3 |
9 |
32 |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 |
开展食品、职业、环境、放射、学校等领域中影响人群生存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的监测,提出干预策略,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少食源性疾病、职业病、环境相关疾病、学生常见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
5 |
19 |
56 |
5.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 |
开展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进行传染病病原学分离鉴定、疾病危害因素实验室诊断、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与鉴定和毒理学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持。 |
3 |
9 |
32 |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运用健康促进的策略,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卫生防病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帮助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减少疾病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身心危害,提高生命与生活质量。 |
4 |
10 |
23 |
7.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 |
拟定重点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预防控制规划、预案和工作方案;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和考核;开展应用性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承担技术仲裁,提供技术咨询。 |
3 |
9 |
27 |
合计 |
7 |
25 |
78 |
255 |
表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界定
职能 |
类别 |
内容 |
项目 |
国家 |
省 |
地 |
县 |
1.疾病预防与控制 |
1.1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
1.1.1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 |
1.1.1.1收集与整理传染病基础与动态信息 |
|
|
|
√ |
1.1.1.2汇总与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 |
√ |
√ |
√ |
√ | |||
1.1.1.3分析与利用信息,把握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 |
√ |
√ |
√ |
√ | |||
1.1.1.4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与评价 |
√ |
√ |
√ |
√ | |||
1.1.2传染病传播因素监测 |
1.1.2.1开展病媒生物性传播因素的监测 |
|
√ |
√ |
√ | ||
1.1.2.2开展水源性传播疾病因素的监测 |
|
|
√ |
√ | |||
1.1.2.3开展食源性传播疾病因素的监测 |
|
|
√ |
√ | |||
1.1.2.4开展空气源性传播疾病因素的监测 |
|
|
√ |
√ | |||
1.1.2.5开展血源(体液 )性传播疾病因素的监测 |
|
|
√ |
√ | |||
1.1.2.6开展直接接触传播疾病因素的监测 |
|
|
√ |
√ | |||
1.1.2.7开展医源性感染疾病因素的监测 |
|
|
√ |
√ | |||
1.1.3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警 |
1.1.3.1设置和规划传染病监测点 |
√ |
√ |
√ |
| ||
1.1.3.2组织、开展与指导传染病监测点的运行 |
√ |
√ |
√ |
√ | |||
1.1.3.3收集和分析传染病监测点信息,校正疫情信息,提供预警基础信息。 |
√ |
√ |
√ |
√ | |||
1.1.3.4评估传染病监测点工作,并作适宜调整 |
√ |
√ |
√ |
| |||
1.1.3.5 开展综合监测,建立传染病预测预警机制,对重大传染病疫情趋势做出预测。 |
√ |
√ |
√ |
√ | |||
1.1.4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
1.1.4.1开展常规疫情调查工作 |
|
|
√ |
√ | ||
1.1.4.2开展重大疫情、灾区疫情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工作 |
√ |
√ |
√ |
√ | |||
1.1.4.3开展原因不明疫情调查工作 |
√ |
√ |
√ |
√ | |||
1.1.5传染病疫情处理 |
1.1.5.1及时隔离或管理传染源 |
|
|
√ |
√ | ||
1.1.5.2严密追踪密切接触者,采取适宜的控制措施 |
|
|
√ |
√ | |||
1.1.5.3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
|
√ |
√ |
√ | |||
1.1.5.4对高危人群采取适宜防护措施,控制相关影响因素 |
|
|
√ |
√ | |||
1.1.6传染病免疫预防 |
1.1.6.1制订和发布辖区内免疫预防策略 |
√ |
√ |
√ |
| ||
1.1.6.2制订疫苗使用计划,按计划订购、保管、分发和运输疫苗 |
√ |
√ |
√ |
√ | |||
1.1.6.3建立健全疫苗冷链系统,保持其正常运转 |
√ |
√ |
√ |
√ | |||
1.1.6.4实施并规范管理免疫预防接种 |
√ |
√ |
√ |
√ | |||
1.1.6.5开展免疫接种率的监测和调查 |
√ |
√ |
√ |
√ | |||
1.1.6.6开展免疫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
√ |
√ |
√ |
√ | |||
1.1.6.7开展免疫副反应的监测、调查和处理 |
√ |
√ |
√ |
√ | |||
1.1.7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
1.1.7.1开展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及抗性监测 |
|
√ |
√ |
√ | ||
1.1.7.2开展疫源地和灾区消毒,以及病媒生物控制工作 |
|
|
√ |
√ | |||
1.1.7.3对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进行质量控制 |
|
√ |
√ |
√ | |||
1.1.7.4实施消毒、杀虫和灭鼠等措施 |
|
√ |
√ |
√ | |||
1.1.7.5开展预防与控制医源性感染工作 |
|
√ |
√ |
√ | |||
1.1.7.6开展预测、预警工作 |
√ |
√ |
√ |
√ | |||
1.1.8预防控制措施评估 |
1.1.8.1对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进行评估 |
√ |
√ |
√ |
√ | ||
1.1.8.2对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进行评估 |
√ |
√ |
√ |
√ | |||
1.1.8.3对传染病实验室检测工作进行评估 |
√ |
√ |
√ |
√ | |||
1.1.8.4对传染病疫情处理工作进行评估 |
√ |
√ |
√ |
√ | |||
1.1.8.5对传染病传播因素监测工作进行评估 |
√ |
√ |
√ |
√ | |||
1.1.8.6对传染病免疫预防工作进行评估 |
√ |
√ |
√ |
√ | |||
1.1.8.7对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进行评估 |
√ |
√ |
√ |
√ | |||
1.2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 |
1.2.1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监测与管理 |
1.2.1.1收集与整理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流行的基础和动态信息,对地方病病区进行确定和分类 |
|
√ |
√ |
√ | |
1.2.1.2汇总与报告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流行情况 |
√ |
√ |
√ |
√ | |||
1.2.1.3对寄生虫和地方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
√ |
√ |
√ |
√ | |||
1.2.1.4开展地方病相关发病因素监测 |
|
√ |
√ |
√ | |||
1.2.2寄生虫宿主与媒介调查控制 |
1.2.2.1调查各类寄生虫宿主和媒介生物种群密度和消长趋势 |
|
√ |
√ |
√ | ||
1.2.2.2开展宿主寄生虫携带情况和抗药性监测 |
|
√ |
√ |
√ | |||
1.2.2.3管理和控制寄生虫病传染源及传染媒介 |
|
√ |
√ |
√ | |||
1.2.3寄生虫暴发疫情调查处理 |
1.2.3.1开展寄生虫病原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
|
√ |
√ |
√ | ||
1.2.3.2开展寄生虫病高危人群的防护工作 |
|
|
√ |
√ | |||
1.2.4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和评估 |
1.2.4.1开展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工作 |
|
|
√ |
√ | ||
1.2.4.2开展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效果的监测工作 |
|
|
√ |
√ | |||
1.2.4.3评估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
√ |
√ |
√ |
√ | |||
1.2.4.4评估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效果 |
√ |
√ |
√ |
√ | |||
1.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
1.3.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
1.3.1.1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因监测工作 |
|
|
√ |
√ | |
1.3.1.2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监测工作 |
|
|
√ |
√ | |||
1.3.1.3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会、心理、生物等危险因素监测工作 |
|
|
√ |
√ | |||
1.3.1.4建立特殊人群档案,追踪调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现状和演变 |
|
|
√ |
√ | |||
1.3.1.5筛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 |
|
|
√ |
√ | |||
1.3.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 |
1.3.2.1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会、心理、生物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
|
√ |
√ |
√ | ||
1.3.2.2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
√ |
√ |
√ |
√ | |||
|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 |
2.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
2.1.1.1参与制订、修订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
√ |
√ |
√ |
√ |
2.1.1.2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应的技术支撑,组织卫生应急处理技术队伍,建立专家库、资料库 |
√ |
√ |
√ |
√ | |||
2.1.1.3 建立健全针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预测技术系统 |
√ |
√ |
√ |
√ | |||
2.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 |
2.1.2.1协助有关部门储备应急设施、设备、医疗器械、应急用生物制品、诊断及消杀灭救治药品等物资 |
√ |
√ |
√ |
√ | ||
2.1.2.2对相关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加强应急技术储备 |
√ |
√ |
√ |
√ | |||
2.1.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公众教育 |
√ |
√ |
√ |
√ | |||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 |
2.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调查 |
2.2.1.1组织开展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的主动监测 |
|
√ |
√ |
√ | |
2.2.1.2受理各级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可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
|
|
|
| |||
2.2.1.3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
√ |
√ |
√ |
√ | |||
2.2.1.4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初步核实可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
|
√ |
√ | |||
2.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跟踪监测 |
2.2.2.1对初步认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出预警报告 |
|
|
√ |
√ | ||
2.2.2.2对初步认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跟踪监测,及时上报,并采取控制措施 |
|
√ |
√ |
√ | |||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
2.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证 |
2.3.1.1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技术调查 |
√ |
√ |
√ |
√ | |
2.3.1.2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评估和确证 |
√ |
√ |
√ |
√ | |||
2.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紧急处置 |
1.3.2.1应急预案启动后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及相关技术指导工作 |
√ |
√ |
√ |
√ | ||
2.3.2.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
|
√ |
√ |
√ | |||
2.3.2.3协助查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针对性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
√ |
√ |
√ |
√ | |||
2.3.2.4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进程,及时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信息,上报应急处置总结报告 |
√ |
√ |
√ |
√ | |||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 |
2.4.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评估 |
2.4.1.1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
√ |
√ |
√ |
√ | |
2.4.1.2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 |
√ |
√ |
√ |
√ | |||
2.4.1.3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 |
√ |
√ |
√ |
√ | |||
2.4.1.4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转归 |
√ |
√ |
√ |
√ | |||
2.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评估 |
2.4.2.1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的充分性 |
|
√ |
√ |
√ | ||
2.4.2.2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及时性 |
√ |
√ |
√ |
√ | |||
2.4.2.3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措施的有效性 |
√ |
√ |
√ |
√ | |||
2.4.2.4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措施的负面效应 |
√ |
√ |
√ |
√ | |||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
3.1.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平台 |
3.1.1网络的基础建设 |
3.1.1.1辖区内网管中心的建设与联网 |
√ |
√ |
√ |
|
3.1.1.2辖区内网络硬件建设与维护 |
√ |
√ |
√ |
√ | |||
3.1.1.3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维护和普及 |
√ |
√ |
|
| |||
3.1.2建立完善疫情预测预警预报机制 |
3.1.2.1建设和完善12320公众疫情举报电话系统 |
|
|
√ |
| ||
3.1.2.2建立疫情直报制度和预警预报机制 |
√ |
√ |
√ |
√ | |||
3.2信息系统的管理 |
3.2.1信息收集、交换的统筹管理 |
3.2.1.1制定信息收集、汇总和交换的标准与规范 |
√ |
√ |
|
| |
3.2.1.2建立规范运作的信息收集、汇总和交换制度 |
√ |
√ |
√ |
√ | |||
3.2.1.3信息安全性的管理 |
√ |
√ |
√ |
√ | |||
3.2.2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
3.2.2.1收集、分析和利用社会人口经济气象等基本信息 |
√ |
√ |
√ |
√ | ||
3.2.2.2收集、分析和利用卫生资源、服务能力信息 |
√ |
√ |
√ |
√ | |||
3.2.2.3收集、分析和利用病媒生物基本信息 |
√ |
√ |
√ |
√ | |||
3.2.2.4收集、分析和利用疫情报告和各类传染病发生流行信息 |
√ |
√ |
√ |
√ | |||
4.2.2.5收集、分析和利用免疫预防相关信息 |
√ |
√ |
√ |
√ | |||
3.2.2.6收集、分析和利用地方病、寄生虫病流行信息 |
√ |
√ |
√ |
√ | |||
3.2.2.7收集、分析和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
√ |
√ |
√ |
√ | |||
3.2.2.8收集、分析和利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信息 |
√ |
√ |
√ |
√ | |||
3.2.2.9收集、分析和利用职业、食品、放射等各种健康危害因素信息 |
√ |
√ |
√ |
√ | |||
3.2.2.10收集、分析和利用农村改水改厕信息 |
√ |
√ |
√ |
√ | |||
3.2.2.11收集、分析和利用学生常见病及危害因素信息 |
√ |
√ |
√ |
√ | |||
3.2.2.12收集、分析和利用实验检验信息 |
√ |
√ |
√ |
√ | |||
3.2.2.13收集、分析和利用健康教育信息 |
√ |
√ |
√ |
√ | |||
3.2.2.14收集、分析和利用科研培训信息 |
√ |
√ |
√ |
√ | |||
3.2.3信息质量管理和控制 |
3.2.3.1信息收集中质量管理和控制 |
√ |
√ |
√ |
√ | ||
3.2.3.2信息汇总中质量管理和控制 |
√ |
√ |
√ |
√ | |||
3.2.3.3信息分析中质量管理和控制 |
√ |
√ |
√ |
√ | |||
3.2.3.4信息报告中质量管理和控制 |
√ |
√ |
√ |
√ | |||
3.2.4系统管理员的培训与督导 |
3.2.4.1对辖区内应用系统操作和维护的技能培训 |
√ |
√ |
√ |
| ||
3.2.4.2对辖区内相关制度执行状况的考核督导 |
√ |
√ |
√ |
√ | |||
3.3信息的利用和服务 |
3.3.1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
3.3.1.1信息上报和反馈 |
√ |
√ |
√ |
√ | |
3.3.1.2参与编制工作年鉴 |
|
|
|
| |||
3.3.2为公共卫生信息发布提供信息服务 |
3.3.2.1疾病信息的趋势分析和预测预报 |
√ |
√ |
√ |
| ||
3.3.3为社会经济建设项目提供相关信息 |
3.3.3.1提供国民健康状况相关指标 |
√ |
√ |
√ |
√ | ||
4.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 |
4.1职业危害因素控制 |
4.1.1职业危害监测 |
4.1.1.1开展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
|
√ |
√ |
√ |
4.1.1.2开展职业危害因素造成伤害监测工作 |
|
√ |
√ |
√ | |||
4.1.1.3开展职业相关疾病监测工作 |
|
√ |
√ |
| |||
4.1.2职业危害的卫生评价 |
4.1.2.1对有害健康的作业建设项目进行的卫生学预评价 |
√ |
√ |
√ |
√ | ||
4.1.2.2开展化学品毒性鉴定和安全性评价工作 |
√ |
√ |
√ |
| |||
4.1.2.3开展有害作业防护措施的效果评价工作 |
√ |
√ |
√ |
√ | |||
4.1.3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 |
4.1.3.1急慢性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预防与控制 |
√ |
√ |
√ |
| ||
4.1.3.2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调查及紧急处置 |
|
√ |
√ |
√ | |||
4.1.3.3职业性健康监护 |
|
√ |
√ |
√ | |||
4.1.3.4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和技术指导 |
√ |
√ |
√ |
| |||
4.1.3.5 对职业中毒因素的干预和控制 |
|
√ |
√ |
√ | |||
4.2放射危害因素控制 |
4.2.1放射卫生监测 |
4.2.1.1开展放射性本底监测工作 |
|
|
√ |
| |
4.2.1.2开展放射性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
|
√ |
√ |
| |||
4.2.1.3开展核设施防护监测工作 |
√ |
√ |
|
| |||
4.2.1.4开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防护监测工作 |
√ |
√ |
√ |
| |||
4.2.1.5开展放射物质和产品防护监测工作 |
√ |
√ |
|
| |||
4.2.2放射卫生评价 |
4.2.2.1开展工作场所防护设施设计的评价工作 |
√ |
√ |
|
| ||
4.2.2.2开展相关产品、场所、器材的防护效果评价工作 |
√ |
√ |
|
| |||
4.2.3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 |
4.2.3.1开展对个人放射剂量的监测工作 |
|
|
|
√ | ||
4.2.3.2开展放射从业人员的防护知识培训和指导 |
|
|
|
√ | |||
4.2.4放射事故的调查处置 |
4.2.4.1开展放射事故现场调查和追踪调查 |
√ |
√ |
√ |
| ||
4.2.4.2开展受害人群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紧急处置工作 |
√ |
√ |
√ |
| |||
4.2.4.3开展放射源的控制与危害消除工作 |
√ |
√ |
|
| |||
4.3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营养 |
4.3.1食品危害健康因素控制 |
4.3.1.1开展食品危害健康的因素监测工作 |
|
|
√ |
√ | |
4.3.1.2开展相关危害健康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导工作 |
√ |
√ |
√ |
√ | |||
4.3.1.3 对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测 |
|
|
|
√ | |||
4.3.2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
4.3.2.1开展现场调查和追踪调查 |
|
√ |
√ |
√ | ||
4.3.2.2对受害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紧急处置 |
|
√ |
√ |
√ | |||
4.3.2.3开展污染源的控制与消除工作 |
|
|
√ |
√ | |||
4.3.3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
4.3.3.1开展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
√ |
√ |
√ |
√ | ||
4.3.3.2对有关重点食品进行监测和预警 |
√ |
√ |
√ |
√ | |||
4.3.4食品安全评价 |
4.3.4.1开展食品生产的原料、场所、过程安全性评价工作 |
|
√ |
√ |
| ||
4.3.4.2开展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 |
√ |
√ |
√ |
| |||
4.3.4.3开展食品新资源、新添加剂等安全性评价工作 |
√ |
√ |
|
| |||
4.3.5公共营养监测 |
4.3.5.1开展人群营养状况及与健康相关的监测工作 |
√ |
√ |
√ |
√ | ||
4.3.5.2开展食品的营养水平监测工作 |
√ |
√ |
√ |
√ | |||
4.3.6营养改善和营养相关疾病的控制 |
4.3.6.1开展营养宣教,针对不同人群和食品提出营养改善建议 |
√ |
√ |
|
| ||
4.3.6.2开展人群合理膳食的指导工作 |
|
|
√ |
√ | |||
4.4环境危害因素控制 |
4.4.1环境危害因素监测 |
4.4.1.1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及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
|
|
√ |
√ | |
4.4.1.2开展医院污水处理效果的监测工作 |
|
|
√ |
√ | |||
4.4.1.3开展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的监测工作 |
|
|
|
√ | |||
4.4.1.4开展化妆品卫生及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
|
√ |
√ |
| |||
4.4.1.5开展公共场所卫生及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
|
√ |
√ |
√ | |||
4.4.1.6开展居住等室内环境及危害健康因素的监测工作 |
|
|
√ |
√ | |||
4.4.2环境健康影响调查及防制效果评价 |
4.4.2.1开展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基础调查和动态观察 |
|
|
√ |
√ | ||
4.4.2.2开展人体内有害物质蓄积水平的监测工作 |
|
√ |
√ |
| |||
4.4.3环境相关疾病预防与控制 |
4.4.3.1开展环境相关疾病的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工作 |
√ |
√ |
√ |
√ | ||
4.4.3.2开展环境与健康间关系和效应的评价工作 |
|
√ |
√ |
| |||
4.4.3.3开展环境相关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工作 |
|
√ |
√ |
√ | |||
4.4.3.4对环境污染健康危害事故进行调查与处理 |
√ |
√ |
√ |
√ | |||
4.4.4农村改水改厕指导 |
4.4.4.1开展改水改厕基本情况调查和动态观察工作 |
|
|
|
√ | ||
4.4.4.2开展农村饮用水源的卫生安全性评价工作 |
|
√ |
√ |
√ | |||
4.4.4.3开展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的评价工作 |
|
|
|
√ | |||
4.5学生常见病和相关危害因素控制 |
4.5.1学生常见病和相关危害因素监测 |
4.5.1.1开展学生健康状况的基础和动态监测工作 |
|
|
|
√ | |
4.5.1.2开展学生因病缺课、伤害、休退学及死亡情况动态监测工作 |
|
|
|
√ | |||
4.5.1.3开展学校环境对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的动态监测工作 |
|
|
|
√ | |||
4.5.1.4开展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监测和评估 |
|
√ |
√ |
√ | |||
4.5.1.5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
√ |
√ |
√ | |||
4.5.2学生常见病防治与管理 |
4.5.2.1开展学生常见病报告的日常和动态管理 |
|
|
|
√ | ||
4.5.2.2指导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的实施 |
|
|
√ |
√ | |||
4.5.2.3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工作 |
|
|
√ |
√ | |||
|
|
4.5.3学生重点传染病控制 |
开展学校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预防控制措施 |
|
√ |
√ |
√ |
|
|
4.5.4开展学校食品安全预防控制工作 |
指导学校预防食物中毒,对学校和学生饮食情况巡回督导 |
|
√ |
√ |
√ |
5.实验室检测与评价 |
5.1病原学、免疫学及生化检测 |
5.1.1病原学快速检测 |
5.1.1.1开展免疫学快速检测试验 |
√ |
√ |
√ |
√ |
5.1.1.2开展生物化学实验 |
|
√ |
√ |
√ | |||
5.1.1.3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 |
√ |
√ |
√ |
| |||
5.1.2病原学分离鉴定 |
5.1.2.1开展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工作 |
√ |
√ |
√ |
√ | ||
5.1.2.2开展病毒培养分离鉴定工作 |
√ |
√ |
√ |
| |||
5.1.2.3开展霉菌培养分离鉴定工作 |
√ |
√ |
√ |
| |||
5.1.2.4开展其他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工作 |
√ |
√ |
|
| |||
| |||||||
5.1.3卫生学微生物检测 |
5.1.3.1开展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 |
|
√ |
√ |
√ | ||
5.1.3.2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 |
|
√ |
√ |
√ | |||
5.1.3.3健康相关物品的微生物检测 |
|
√ |
√ |
√ | |||
5.1.4寄生虫病学检测 |
5.1.4.1开展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 |
|
|
√ |
√ | ||
5.1.4.2开展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 |
|
√ |
√ |
√ | |||
5.1.4.3 开展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 |
|
√ |
√ |
| |||
|
5.1.5免疫学检测 |
5.1.5.1血清抗体检测检测 |
|
√ |
√ |
√ | |
|
|
5.1.5.2病原体抗原检测 |
|
√ |
√ |
√ | |
5.2理化检测 |
5.2.1场所有毒有害因素检测 |
5.2.1.1开展作业场所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 |
|
√ |
√ |
√ | |
5.2.1.2开展公共场所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 |
|
√ |
√ |
√ | |||
5.2.1.3开展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 |
|
√ |
√ |
√ | |||
5.2.2健康相关物品有毒有害因素检测 |
5.2.2.1开展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工作 |
|
|
√ |
√ | ||
5.2.2.2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涉水产品的安全性检测 |
|
√ |
√ |
√ | |||
5.2.2.3开展消杀产品和卫生产品卫生质量分析 |
√ |
√ |
√ |
| |||
5.2.2.4开展健康相关物品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分析 |
√ |
√ |
|
| |||
5.2.3中毒事件毒物检测 |
5.2.3.1开展食物中毒事件毒物分析 |
√ |
√ |
√ |
√ | ||
5.2.3.2开展职业中毒事件毒物分析 |
√ |
√ |
√ |
√ | |||
5.2.3.3开展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分析 |
√ |
√ |
√ |
√ | |||
5.2.3.4开展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 |
√ |
√ |
√ |
| |||
|
|
|
|
| |||
5.2.3.6 开展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 |
|
√ |
√ |
√ | |||
5.3毒理检测与评价 |
5.3.1毒性测定 |
5.3.1.1开展急性.、亚急性、亚慢性与慢性毒性试验 |
√ |
√ |
|
| |
5.3.1.2开展刺激性与过敏性试验 |
√ |
√ |
|
| |||
5.3.1.3开展致癌、致突变与致畸毒性试验 |
√ |
√ |
|
| |||
5.3.1.4开展内分泌干扰物(作用)、神经毒性等试验 |
√ |
√ |
|
| |||
5.3.2功能评价 |
5.3.2.1开展营养与保健食品功能评价 |
√ |
√ |
|
| ||
5.3.2.2开展化妆品功能评价 |
√ |
√ |
|
| |||
5.3.2.3其他健康相关物品有关功能评价 |
√ |
√ |
|
| |||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6.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的设计 |
6.1.1健康教育基线及需求调查 |
6.1.1.1一般公众的健康相关知识、能力、态度、行为调查 |
√ |
√ |
√ |
√ |
6.1.1.2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能力、态度、行为调查 |
√ |
√ |
√ |
√ | |||
6.1.1.3危险行为相关知识、能力、态度、行为调查 |
√ |
√ |
√ |
√ | |||
6.1.2针对不同时期的健康教育策略 |
6.1.2.1经常性、持久性的健康教育策略 |
√ |
√ |
√ |
√ | ||
6.1.2.2针对自然灾害、疫情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性健康教育策略 |
√ |
√ |
√ |
√ | |||
6.1.3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策略 |
6.1.3.1针对一般公众的健康教育策略 |
√ |
√ |
√ |
√ | ||
6.1.3.2针对农民、学生、城市社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策略 |
√ |
√ |
√ |
√ | |||
6.2健康教育资料开发与制作 |
6.2.1宣传资料的制作 |
6.2.1.1拍摄卫生题材的电视新闻、卫生科普电视宣传片及各类卫生专题、资料片等音影宣传资料 |
√ |
√ |
√ |
√ | |
6.2.1.2新闻、科普、专题稿件等文字类宣传资料 |
√ |
√ |
√ |
√ | |||
6.2.2宣传方式与宣传技巧的开发与研究 |
6.2.2.1普通人群健康教育传播方式、技巧 |
√ |
√ |
√ |
√ | ||
6.2.2.2重点与特殊人群传播与干预方式、技巧 |
√ |
√ |
√ |
√ | |||
6.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的实施 |
6.3.1面向公众的日常宣传活动 |
6.3.1.1建立与媒体及有关部门的协作关系 |
√ |
√ |
√ |
√ | |
6.3.1.2宣传形式的策划 |
√ |
√ |
√ |
√ | |||
6.3.1.3健康教育资料的提供和发放 |
√ |
√ |
√ |
√ | |||
6.3.2面向公众的专题宣传活动 |
6.3.2.1举办卫生保健与防病知识讲座、报告和咨询 |
√ |
√ |
√ |
√ | ||
6.3.2.2组织、参与卫生宣传日活动 |
√ |
√ |
√ |
√ | |||
6.3.3面向特殊人群的干预活动 |
6.3.3.1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 |
√ |
√ |
√ |
| ||
6.3.3.2特殊人群的行为干预 |
√ |
√ |
√ |
√ | |||
6.4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
6.4.1过程评价 |
6.4.1.1干预方式评价 |
√ |
√ |
√ |
√ | |
6.4.1.2活动记录评价 |
√ |
√ |
√ |
√ | |||
6.4.2效果评估 |
6.4.2.1目标人群宣传覆盖情况 |
√ |
√ |
√ |
√ | ||
6.4.2.2目标人群知识知晓情况 |
√ |
√ |
√ |
√ | |||
6.4.2.3目标人群行为改变情况 |
√ |
√ |
√ |
√ | |||
|
7.1技术支持 |
7.1.1提供法制建设技术支持,拟订相关规划、预案和工作方案 |
7.1.1.1提供立法调研依据 |
√ |
√ |
|
|
7.1.1.2拟订和修订重点疾病防治规划 |
√ |
√ |
√ |
| |||
7.1.1.3拟订和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 |
√ |
√ |
√ |
√ | |||
7.1.1.4拟订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
√ |
√ |
√ |
√ | |||
7.1.2为行政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
7.1.2.1提供政府决策技术支持 |
√ |
√ |
√ |
√ | ||
7.1.2.2提供行政执法技术支持 |
√ |
√ |
√ |
√ | |||
7.1.3提供技术咨询 |
7.1.3.1按照法律、法规、规范要求,成立专家咨询组织,为行政部门等提供技术咨询 |
√ |
√ |
√ |
√ | ||
7.1.3.2为公众提供免费热线咨询 |
√ |
√ |
√ |
√ | |||
7.2技术指导 |
7.2.1业务指导 |
7.2.1.1指导实施技术方案和措施 |
√ |
√ |
√ |
√ | |
7.2.1.2帮助下级解决疑难问题 |
√ |
√ |
√ |
√ | |||
7.2.2技术培训 |
7.2.2.1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
√ |
√ |
√ |
√ | ||
7.2.2.2岗位技能培训 |
√ |
√ |
√ |
√ | |||
7.2.2.3新技术、新方法培训 |
√ |
√ |
√ |
√ | |||
7.2.3工作考核 |
7.2.3.1岗位技能考核 |
√ |
√ |
√ |
√ | ||
7.2.3.2工作质量控制 |
√ |
√ |
√ |
√ | |||
7.2.3.3机构绩效评估 |
√ |
√ |
√ |
| |||
7.3开发与应用研究 |
7.3.1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 |
7.3.1.1专题调查和公共卫生问题的确认 |
√ |
√ |
|
| |
7.3.1.2公共卫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
√ |
√ |
|
| |||
7.3.1.3公共卫生问题的干预研究 |
√ |
√ |
|
| |||
7.3.2技术开发 |
7.3.2.1新技术、新方法的追踪和研究 |
√ |
√ |
|
| ||
7.3.2.2适宜技术的论证和评价 |
√ |
√ |
√ |
| |||
7.3.2.3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
√ |
√ |
√ |
√ | |||
7.3.2.4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 |
√ |
√ |
|
| |||
7.3.3应用研究 |
7.3.3.1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研究 |
√ |
√ |
|
| ||
7.3.3.2疾病流行因素和病原学研究 |
√ |
√ |
|
| |||
7.3.3.3健康危害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 |
√ |
√ |
|
| |||
7.3.3.4开展环境、职业、中毒、食品及营养等方面健康危害因素的有害作用机理及干预、防控研究 |
√ |
√ |
|
| |||
7.3.3.5其他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研究 |
√ |
√ |
|
|
表3:
国家、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一览表
|
疾病控制工作类别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职能 |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职能 |
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职能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职能 |
1.疾病预防与控制 |
1.1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
实施国家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对传染病发生、发展以及分布规律进行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开展对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防治策略与措施的研究和评价。 |
实施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辖区内传染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预警,组织、指导对暴发疫情进行处置;开展预防控制方法的研究;对传染病防治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
实施省和辖区的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组织落实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开展传染病及其流行因素监测和报告;组织指导辖区内传染病疫情调查和处置。 |
负责进行传染病及其流行因素监测和报告,进行传染病疫情调查和处置,实施免疫预防、消毒、杀虫和除害,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
|
1.2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 |
实施国家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规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分布规律进行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预防控制对策;组织开展对寄生虫病宿主、媒介的调查控制,指导重大疫情和病情处置;开展重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策略与措施的研究和评价。 |
实施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辖区内寄生虫病、地方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预防控制措施;组织开展对寄生虫病宿主、媒介的调查控制,组织和指导重大疫情、病情处置;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
实施省和辖区的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组织落实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措施,开展寄生虫病、地方病及其流行因素监测和报告;组织辖区内寄生虫病疫情和地方病病情的调查和处置。 |
负责进行寄生虫病、地方病及其流行因素的监测和报告,进行寄生虫病疫情和地方病病情的调查和处置,普及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知识。 |
|
1.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
实施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分布规律进行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开展对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的研究和评价。 |
实施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辖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和评估 |
组织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组织筛查高危人群;组织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病预防控制措施。 |
监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危险因素;筛查高危人群;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病预防控制措施。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 |
承担和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任务;参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参与制定国家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质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提供技术储备;组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专家库;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师资培训、演练,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指导。 |
承担和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任务;参与完善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参与制定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的制订; 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质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处置提供技术储备;组建辖区内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专家库。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演练和公众教育技术支持工作。 |
承担和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任务;参与制定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订; 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质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应急演练,开展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教育。 |
承担和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任务;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任务;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质储备提供技术支持;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培训相关人员,普及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 |
提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调查制度的技术规范;承担国家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工作;制定监测方案,并指导实施;及时掌握分析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态势进行跟踪监测。 |
组织和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调查技术方案的实施;承担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工作;完善并组织实施监测方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态势进行跟踪监测,并报告事件发展的结果。 |
承担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工作;组织、落实和开展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调查、统计和报告;实施监测方案;组织开展对突发事件的初步认定,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做好跟踪和预警报告。 |
落实和开展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调查、统计和报告;实施监测方案;协助开展对突发事件的初步认定,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做好跟踪报告。 | |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
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和处置程序与技术方案,参与和指导地方确认与处置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配合和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置;提供病因分析和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的技术支持;通报和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及处置信息。 |
组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处置程序和技术方案;组织开展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置;提供病因分析和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的技术支持,并组织和指导落实;通报和反馈突发事件发展及处置信息。 |
组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处置程序和技术方案;参与和落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置和报告。 |
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技术方案;开展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 |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 |
对涉及国家安全、跨省或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 |
对辖区内跨地区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和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
对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和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
对县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和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进行评价 | |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
3.1.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 |
组织实施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建设规划;开发并推广公共卫生信息相关的应用软件;建立疫情预警预报机制,健全疾病监测网络和直报制度;指导省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 |
组织实施国家、省公共卫生信息建设规划;推广公共卫生信息相关的应用软件;组织实施疾病监测和疫情网络直报,开展疫情预警预报;指导下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 |
实施省和辖区的公共卫生信息建设规划,建设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完善公众疫情举报电话系统;开展疾病监测;指导县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 |
建立完善县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开展疾病监测,组织实施疫情直报。 |
3.2信息系统的管 理 |
维护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制定信息收集、汇总和数据交换的标准、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性和信息质量的管理、控制。 |
维护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执行国家信息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及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性和信息质量的管理、控制。 |
维护地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执行信息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和制度;及时更新、报告相关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质量。 |
维护县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运行;及时更新、报告相关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质量。 | |
3.3信息的利用和服务 |
为有关部门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为有关部门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为有关部门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信息上报和服务。 | |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 |
4.1职业危害因素控制 |
组织实施国家职业、放射、环境危害因素预防控制规划和工作方案;监测、评价职业、放射、环境危害因素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实施和评价影响全国的严重职业、放射、环境危害因素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 |
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职业、放射、环境危害因素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开展辖区内主要职业、放射、环境危害因素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的研究、实施和评价;指导职业危害、环境污染、核污染、职业中毒和放射事故的处置。 |
组织开展职业、放射、环境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工作。开展、指导职业危害、环境污染、职业中毒的处置,参与放射事故和核污染的现场处置。 |
开展职业、放射、环境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控制工作;参与职业危害、环境污染和中毒事故的现场处置,配合上级开展放射事故和核污染的现场处置。 |
4.2放射危害因素控制 | |||||
4.3环境危害因素控制 | |||||
4.4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营养 |
组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和工作方案;指导重大食物中毒的处置;组织开展食品危害健康因素和公共营养的监测、评价,提出营养改善策略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开展相关的研究,指导实施和评估。 |
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营养改善规划及工作方案;开展辖区内食品危害健康因素监测和食品安全性评价;指导食源性疾病的控制、食品污染和中毒事故的处置。 |
实施省和辖区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营养改善规划及工作方案,组织开展食品危害健康因素监测和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控制食源性疾病;组织开展食品污染和中毒事故的处置。 |
开展食品危害健康因素、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控制食源性疾病,指导合理膳食;处置食品污染和中毒事故。 | |
4.5学生常见病和相关危害因素控制 |
组织实施国家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学生常见病及其相关危害因素监测,研究制订和评价学生常见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
实施国家和省级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辖区内学生常见病流行病学调查、监测、预防控制,并进行效果评价。 |
实施省和辖区的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学生常见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实施、评价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措施。 |
开展学生常见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实施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措施。 | |
5.实验室检测与评价 |
5.1微生物和寄生虫病学检测 |
研究、开发并推广先进的微生物、寄生虫病学检测方法;建立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参比实验室,研究制定相关检验标准和规程;安全收集、保存、使用和管理重要菌种、毒种。 |
执行相关标准和规程,开展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病原学鉴定;引进推广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指导下级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
执行相关标准和规程,开展微生物和寄生虫检验;推广应用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指导下级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
按照相关标准和规程,开展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检验;应用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
5.2理化检测 |
研究开发并推广先进的理化检测、检验方法;研究制定相关检验标准和规程,建立理化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参比实验室和毒物分析标准库。 |
执行相关标准和规程,开展有毒有害因素以及中毒事件毒物的检测鉴定;引进推广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指导下级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
执行相关标准和规程,开展有毒有害因素以及中毒事件毒物的检测;推广应用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指导下级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
执行相关标准和规程,开展食品、水和场所常见有毒有害因素及中毒事件毒物的检测;应用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 |
5.3毒理检测与评价 |
研究开发并推广先进的毒理检测、检验方法;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
推广应用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健康相关物品的毒性测定和功能评价。 |
|
| |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6.1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
制订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基线调查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计划;制订全国健康教育规划。 |
制订本省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基线调查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计划;制订本省健康教育策略。 |
制订辖区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基线调查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实施计划;组织本地健康教育策略预试验。 |
设计具体的健康教育调查和工作方案。 |
6.2健康教育资料的开发与制作 |
按照全国健康教育规划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发与制作全国性健康教育材料。 |
开发与制作本省健康教育材料。 |
开发与制作适合当地情况的健康教育材料。 |
制作适合实际需求的健康教育材料。 | |
6.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的实施 |
实施全国健康教育规划,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重大健康教育活动实施项目管理。 |
实施本省健康教育策略,指导各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本省重大健康教育活动实施项目管理。 |
实施省和辖区的健康教育计划,指导县级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
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 |
6.4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
对全国性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效果评估。 |
对全省性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效果评估。 |
对辖区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效果评估。 |
对辖区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效果评估。 | |
7.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 |
7.1技术支持 |
拟订相关规划、预案和工作方案,制订技术规范;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库;承担技术仲裁,提供技术咨询。 |
拟订相关计划、预案和工作方案;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专家队伍;承担相关技术仲裁,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
拟订工作计划和方案;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 |
拟订工作计划;提供有关技术服务。 |
7.2技术指导 |
开展师资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解决下级的疑难问题;参与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考核;组织业务工作督导和评价。 |
开展省内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解决下级的疑难问题;参与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考核;组织业务工作督导和评价。 |
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参与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考核;组织业务工作督导和评价。 |
培训基层业务人员;检查指导基层卫生机构的卫生防病工作。 | |
7.3开发与应用研究 |
调查研究全国范围内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 |
调查研究全省范围内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参与疾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 |
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的应用性研究,推广适宜性新技术。 |
适当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的应用性研究,应用适宜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