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山东省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青发[2005]12号

颁布时间:2005-05-10 00:00:00.000 发文单位:山东省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根据中央、省委部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在体制建设、学科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规划管理、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拥护和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我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和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与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不够高,人才资源整合力度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哲学社会科学普及面不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我市在全国、全省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称,哲学社会科学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要求,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市情,立足当代,着眼未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总体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富有创新能力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创新、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创新,努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哲学社会科学素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着力培养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全面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综合研究实力力争走在全省前列,在一些特色学科和领域达到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

  主要任务:在研究内容方面,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率先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加强具有青岛地方特色的基础理论和历史文化研究。在学科与基地建设方面,加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推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基地运作模式。在规划管理方面,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体制改革,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网络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在队伍建设方面,努力增加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总量,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工作

  (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作出贡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

  加强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研究和编写适应不同层次党员干部群众特点、简明统一、权威性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读本,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参加全省“三进”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

  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为重点,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加强青岛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使之成为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地。加强报刊阵地建设,党报和其他主要大众传媒要加大理论宣传力度,办好哲学社会科学刊物,引导好各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刊物,积极反映研究成果。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坛,扩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打造研究阵地品牌。

  (二)实施区域发展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工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加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进一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双百调研工程”课题和重点招标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课题,开展研究。

  积极发挥青岛发展研究中心、青岛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应用经济、海洋经济、品牌经济、青岛文化等方面建设一批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积极探索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的运作方式,实行项目管理与中心、基地管理一体化模式,整合优化研究资源,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的潜力,开展好有地方特色、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

  加强“人文青岛”建设。注重对涉及青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基础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深层挖掘和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以迎办奥帆赛为契机,加大青岛文化在国内外的宣传力度。鼓励各区市根据自己的特色开展相应的研究。

  (三)实施管理体制改革与工作机制创新工程,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科研部门与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多种合作模式。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决策机关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有条件的区市也可建立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市委宣传部要统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工作,协调有关方面,制订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规划,做到研究、宣传、教育政策配套,相互衔接。市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要发挥科研机构、高校、党校和学术团体的特色优势,合理安排课题,充分利用资源,有效组织研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的合力。

  完善课题研究招标制、项目负责制,逐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通过重大课题招标立项等形式,整合研究力量,提高群体攻关能力。

  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按照注重原创性和注重实际价值的要求,特别是能否进入党委、政府的决策及其实际效果来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决策咨询奖等评选表彰工作;在“青岛市贡献突出人才奖”和“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评选过程中,确保有足够具备条件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成果和人才入选。引导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倾斜。

  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以社会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为党委、政府献计献策,积极承接社会性委托课题,解决实际问题。市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市委党校、市社科院(联)、青岛高级专家协会等可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哲学社会科学信息、简报、专题参考、建议等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研究成果,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进入决策视野。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程度和范围,作为评价科研成果质量和科研人员水平的重要标准。鼓励科研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合作。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创建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信息网,借助信息网络搭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之间交流的平台,充实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信息库。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工作。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立法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场所和基地建设。组织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坚持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社科联、宣讲团和各种传媒的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积极宣传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四)实施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党校、党政机关研究部门教研人员为主体的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积极拓宽工作渠道,扩大工作覆盖面,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的原则,构筑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地,争取在3到5年内形成各专业领域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用好国内外、省内外和市内外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挥青岛优势,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青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交流机制。

  加大中青年理论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体。加强对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传、帮、带,鼓励他们参与重大课题项目,锻炼、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帮助其尽快成长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骨干。在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青年研究项目。重视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研究力量,鼓励他们参与课题研究。重视发挥老专家、老学者的作用,采取适当方式,把那些离开第一线但具有丰富经验和理论水平的老同志吸收进来。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引进纳入全市人才引进总体规划,并占有一定比例。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校、党校吸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作用,扩大人才规模。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弘扬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保证

  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环境。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方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忠于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切实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定期分析研究思想理论领域的工作,关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好党和政府工作“思想库”与“智囊团”的作用。

  党委宣传部门要担负起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导、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职责。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宣传阵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协会、研究会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民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管理,加强对互联网上哲学社会科学网站和论坛的引导与管理。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无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有纪律。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保证理论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确保政治安全。发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市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在宏观指导、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认真制订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健全机制,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投入和利用的总体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各区市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合理需要,对重点规划项目或评奖项目适当倾斜。有关方面要加大对重大项目、重要课题的研究和出版资助力度。财政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应主要投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建设,投向具有青岛特色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投向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积极支持市内外重大学术活动的开展,促进学术交流和提高。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硬件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研究、宣传、教育手段现代化。积极扶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图书资料、信息数据库、互联网站、科普场馆、研究基地建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场所,改善市社科院(联)工作条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经费的管理,坚持公正、公开、高效的原则,提高经费使用效率。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采取与企业联姻、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有偿服务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向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捐赠,形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