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意见

颁布时间:2005-02-18 00:00:00.000 发文单位:湖北省中共恩施自治州委办公室

  根据2005年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州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分析农村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一)继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04年,全州上下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农村社会保持稳定。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消除,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做到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2005年,全州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强化扶农政策,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元以上,解决3万绝对贫困人口和5万返贫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加速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着力培植壮大烟叶、茶叶、畜牧、蔬菜、药材、林果六大主导产业,加速富硒茶、魔芋、山羊、地道药材、特色蔬菜、特色干鲜果六大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新增基地面积33万亩,山羊出栏达到35万只。2005年,州争取省财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整合部分退耕还林种子种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民族发展资金,用于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州、县市财政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一批重点乡镇。

  (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开展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对农业部公布的严禁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实行“三不准”:厂家不准生产、商家不准经营、农民不准使用。州、县市财政要安排专项整治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业标准,加速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万亩以上。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在集贸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和超市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识认证工作。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五)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州里重点扶持30家龙头企业,对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政策上重点倾斜。各县市要确定重点扶持对象。税务部门、金融机构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给予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州、县市信贷扶贫资金和技改贴息资金要向龙头企业倾斜。2005年,州争取省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技术引进和改造;州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建设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由州委农办提出意见,报州政府批准后实施。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帮助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完善章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继续抓好农产品初加工的基础上,主攻名优茶开发、魔芋深加工、中成药生产、医用中间体生产、薯类加工、果品和蔬菜加工。2005年,争取省贴息和低息贷款项目资金,抓好长友绿色蔬菜、花果山魔芋、奥龙山药、宏业魔芋、清诚食品、施恩堂中药颗粒等加工项目的实施。大力宣传企业形象,推介企业产品,打造精品名牌,组织企业参加省、国家农博会等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

  (七)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扶持农村中介组织、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流通。金融机构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业主给予信贷支持。严格执行鄂发[2004]5号文件关于农产品流通的优惠政策,开通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并与周边地区联通。加速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支持企业申报农产品自营进出口权,指导企业推行国际标准,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

  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八)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种植业上,重点推广10项技术,即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高效模式技术、轻型简化栽培技术、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技术和农业机械化配套生产技术。2005年,州财政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安排40万元,用于10项技术示范和培训,由州农业局组织实施。畜牧业上,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羊和种草养畜、饲草青贮、秸杆氨化技术;抓好动物疫病防治特别是重大疫病控制,动物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常规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2005年,州、县市财政安排资金对新达标的生猪人工授精站实行“以奖代补”,由州畜牧局提出具体方案,报州政府研究后实施;动物疫病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物资贮备金保持上年水平。各县市要将动物防疫资金、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物资贮备金、动物防疫注射反应死亡补贴资金及疫情扑杀畜禽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县市财政要安排配套资金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机专业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抓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努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

  (九)创新农技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属公益性职能,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州农科院要加大农作物良种培育和推广力度,州财政给予适当补贴。鼓励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兴办技术服务实体,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十)切实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大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规范农业执法主体,组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各地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农业部门牵头,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活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五、加速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十一)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加速培训基地建设,强化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实行“订单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搞好就业安置,实现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就业一批。抓好州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以及恩施市、宣恩县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全州完成“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1.5万人以上,州、县市要按有关规定落实参训学员政策补贴及财政配套补助资金,并安排培训工作经费。

  (十二)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组织、引导和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按政策规定,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入镇的不合理限制和收费,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在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等方面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维权支持力度,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十三)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2005年,完成30个重点乡(镇)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和建设性详细规划以及100个中心村总体规划。州、县市财政要安排一定额度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加快10个明星镇建设,启动100个中心村的建设。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以小城镇为发展阵地,以农产品加工业、运销业、建材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要尽可能多的使用农民工,使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劳务收入。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十四)抓好农村能源建设。2005年,州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整合部分以工代赈、民族发展、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新建沼气池8万口;州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争取世行贷款。进一步健全沼气池后续管理服务网络,抓好后续管理服务,确保已建沼气池发挥效益;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模式,提高沼气池的综合效益。

  (十五)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05年,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抓好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利用国家投资5260万元,搞好全州18座小(I)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认真开展小(Ⅱ)型水库的摸底排查,对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又存在严重隐患的,实行退库还田,对效益较好的,县市政府要列出专项资金,在汛期前搞好除险加固;抓好鹤峰新庄、建始高坪等灌区项目建设;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和国家“长治”、水土保持工程资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利用以工代赈资金解决4.5万人的饮水困难。

  (十六)抓好乡村公路建设。完成200公里通乡油路建设,实现全州88个乡镇基本通达油路;力争实现20个村新通公路,加强通村公路路基改造,完善排水设施;稳步推进通村油路建设,支持村级客运站棚建设。州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经验收合格的通乡油路每公里补助30万元,新通公路的行政村每村奖励2万元,通村油路每公里补助5万元。

  (十七)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完成省下达的退耕还林(草)和天然林保护计划,巩固历年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草场植被恢复成果,提高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强森林和草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十八)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引导农户和农村集约用地;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管理,推动乡村企业向集镇集中;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加大土地开发和复垦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一补一。加强基本农田建设。2005年,利用以工代赈资金新增和改造基本农田1.5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

  (十九)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2005年,利用省投资建设鹤峰走马珠茶边贸市场和咸丰大路坝边贸市场,县市要落实配套资金;积极向上争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及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和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住国家实施“金农工程”、“兴农工程”的机遇,争取国家投入,加速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二十)加强抗灾工作。抓好防汛抗旱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搞好水库整险除险,加强水库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确保不出现人为事故灾害。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好国家投资1000万元的利川、鹤峰农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切实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七、落实扶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

  (二十一)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按照中央、省的部署,全州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各地要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更加规范、更加直接的办法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户,任何地方或部门不得截留、挪用。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体系、农民负担监管体系和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加强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监控,严防乱收费反弹。

  (二十二)坚定不移地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严格按照省委[2003]17号文件要求,认真做好乡镇行政机关机构设置、编制控制、领导职数配备、党政正职“一肩挑”和工作人员定编定岗等工作;推动事业单位转变职能,做到以钱养事;推行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八个试点乡镇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面上的改革提供经验。各县市要确保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机构不撤,人员不散。

  (二十三)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全州11月底结束此项工作,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和经营权证到户率都要达到100%.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严禁强迫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或随意收回承包地,切实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益,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经营自主权。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化解”的原则,积极稳妥抓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2005年力争全州化解村级债务40%左右。

  (二十四)切实增加对农业投入。州财政支农资金不低于上年水平,县市政府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应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广泛开展对农户的授信活动,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发放大额农业贷款的有效方式;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加强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州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农业资源开发。

  (二十五)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工程原受益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以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经营,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

  (二十六)依法依程序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大力发扬农民自力更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良传统,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上限控制、严格规范的原则,鼓励农民对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筹劳;外出务工无法投工投劳的,本人自愿可实行以资代劳。

  八、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二十七)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2005年,州整合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和民族发展等项目资金8000万元,州、县市财政安排扶贫开发配套资金不低于上年水平,完成152个重点贫困村、新实施143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争取省搬迁扶贫项目资金,按要求完成搬迁扶贫工作任务。

  (二十八)开展农村社会救助。巩固、完善、提高“福星工程”,改善条件,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转移支付全部到位。开展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州统筹资金816万元,救助特困人口6.8万人,按每人每年120元的标准发放到户,县市财政要按照负担总额15%的要求,把配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开展农村特困户大病救助,争取省补助资金140万元,州和县市财政按农业人口0.5元/人的标准配套,县市彩票留成公益金的10%作为救助资金,全州实施农村大病救助5万人。开展农村贫困学生救助,全州筹措665万元,扶助1万名特困小学生和5000名特困初中生,各县市要列出专项资金,保证完成救助任务。

  (二十九)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2005年,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生免杂费、教材费和贫困生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利用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建工程、助学金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资金,消除和改造中小学校危房14.4万平方米。县市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全面解决农村中小学校饮水和如厕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乡镇卫生院整顿和村卫生室建设,对验收合格的卫生室实行“以奖代补”。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彩票公益金拿一点、县市财政安排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建立农村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搞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九、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党政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州、县市、乡镇要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要把对农业的投入是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是否改善、农民收入是否有较大幅度增长作为考核县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扶持“三农”;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鼓实劲,干实事,把各项措施抓落实。

  (三十一)加强农村党建和基层政权建设。要把农村党建和基层政权建设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治本之策抓紧抓好。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巩固“学、推、办”成果,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贯彻执行农村政策、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本领,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和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改善村委会的办公条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民主决策,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继续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各县市委,各县市人民政府,州委各部委,州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中共恩施自治州委办公室 2005年2月19日印发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