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社科联、社科院课题组关于襄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的通知

襄办发[2004]52号

颁布时间:2004-09-23 00:00:00.000 发文单位:湖北省襄樊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开发区党委、管委会:

  为充分挖掘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彰显襄樊特色,传承历史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市社科联、社科院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关于襄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7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会议,市“四大家”领导专题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充分肯定了课题组的辛勤工作,认为该《调查报告》对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根据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意见,现将该《调查报告》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研究。

  经济是命脉,文化是灵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是否重视文化建设、善不善于做好文化工作,是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重要反映和检验。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敢于和善于做好文化建设这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中共襄樊市委办公室

  襄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4年9月23日

  市社科联、社科院关于襄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意见,市社科联、社科院于2003年5月16日召开有关专家、学者座谈会,研究制定了“襄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课题,并拟定22个分课题。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对市区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研究,于2003年10月上旬形成了分课题的初步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对分课题逐个进行“会诊”、反复讨论,形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市区历史文化遗迹遗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市区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共136处,按类别分:古遗址65处,古建筑46处,古石刻8处(75块);按时代分:先秦13处,两汉魏晋南北朝36处,唐1处,宋元2处,明清5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广德寺多宝佛塔、古隆中、襄阳古城池和绿影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

  在市区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中,保护和利用得较好的仅占四分之一,而大多数破坏严重,有的几近消失。

  1、保护和利用得较好的有:襄阳古城池、夫人城、古隆中、广德寺多宝佛塔、鹿门寺、米公祠等。这些单位已基本形成我市的旅游景区景点。特别是古隆中,在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又先后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区,近年来年旅游收入稳定在800万元左右。

  2、亟待采取保护措施的有:绿影壁、来将军去思碑、李曾伯纪功铭、樊城明清商务会馆、古邓城遗址、王粲井、岘首亭遗址及岘山诸遗迹遗址、习家池、张(张柬之)公祠遗址和马跃檀溪处等。

  襄阳王府绿影壁除本身就存在风化难题处,围墙外477医院锅炉房烟囱产生的煤尘污染更加速了石质粉化颓落。来将军去思碑是国内不多见的唐碑,史料价值十分珍贵,但长期置于荒坡之上,已日渐风化。李曾伯纪功铭为宋代摩崖石刻,可称为片段“石刻的民族战争史”,由于公路靠得太近,致使其满面尘灰,且日渐剥落。樊城商务会馆在汉江大道改扩建中已经拆毁殆尽。古邓城遗址由于村民长期在城垣上耕作,墙土下滑,城垣上部和两侧已逐渐推平,高度不断下降,墙体原貌破坏严重,城内乱搭乱建,遗址不断被蚕食。建议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国家文物。

  造成我市历史文化遗迹遗址诸多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文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漠。这是造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始风貌破坏的主要原因。例如,在古隆中保护区内兴建襄樊学院新校舍;在建设汉江大道中推平樊城火星观汉代城墙遗址,拆毁沿江十几个古码头和会馆(被《中国文物报》用整版篇幅曝光);修复古城墙时把墙体改造成出租房,在城墙内开餐馆;开发利用古南渠,在渠体上开发房地产,等等,不但严重破坏了古城文化的品位和风貌,造成了难于挽回的损失,而且大大损害了襄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形象。

  2、管理体制不顺。多层次的交叉管理体制造成有利的事情抢着管、无利事情都不管的尴尬局面。例如,襄阳古城墙管理涉及到市文体局、名城办、园林局等部门;鹿门山、岘首山等处的管理,涉及市、县两级旅游、林业、宗教、文物等部门。一方面,存在随意开发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

  二、市区历史文化遗迹遗址的现状及价值分析

  1、襄阳古城池(含夫人城、荆州古治遗址):1981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典型代表和国务院批准襄樊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襄阳古城池始建于汉,后经历代维修、扩建,城墙四周略呈长方形,周长7.4公里,城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城墙高8.5米,宽5至10米。墙体基本上是土夯筑,外砌城砖。襄阳护城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平均宽180米,最宽处250米。襄阳古城池自古有“铁打的襄阳”的声誉。古城墙体基本完整(西南角缺近300米,东北角缺近200米);护城河除南湖宾馆河段(约200米)外,大部分河段保护较好。九十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以护城河为主体,以古城墙为背景的环城风光带。其东南三个公园(襄阳公园、阳春门公园和荟园)中,除襄阳公园勉强维持外,其它两公园已基本荒芜。

  襄阳城墙西北角拐弯处的“夫人城”,系东晋遗迹,早在1956年就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晋宁康元年(373),前秦苻坚派其子苻丕率领步骑十余万,分兵四路攻打东晋要地襄阳。当时襄阳守将朱序的母亲韩夫人预料城西北角必先受敌,便亲率家婢和城中妇女于城西北角内新筑城20余丈,以加强防卫。后苻丕果然来攻,外城被攻破,而内筑新城坚固。城中守军在韩夫人指挥下,顽强作战,终于击退了前秦大军的进攻。为了纪念韩夫人保卫襄阳的功德,襄阳人尊称这段城墙为“夫人城”。该段城墙耸峙江岸,与城墙脚下汉江的拍岸惊涛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雄伟险峻的的壮丽画图。

  荆州古治遗址位于荆州街北段,距大北门南280米,原为券门式建筑,其上有“荆州古治”匾额。它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变更的标志性建筑,表明襄樊曾一度为全国区域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东汉末年,刘表把荆州治所由汉寿徙至襄阳,使襄阳一跃而成为统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及广东、广西一部的荆州首府,这是襄樊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由于荆州治所在襄阳,人们就把临近荆州治所的街道命名为荆州街。现券门已毁,遗址尚存。该地段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长280米,临街建筑为体现一定历史格局和风貌的破旧民居及一些树木。民居多为一层砖瓦土木结构,低矮陈旧,阴暗潮湿,巷道狭窄,且基础设施缺乏,既影响名城形象,又不利民众生活,急需改造。

  2、古隆中: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故居,距襄阳城西13公里。诸葛亮从17岁到27岁(197-207年)躬耕寓居于此,著名的“三顾茅庐”、“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诸葛亮去世后的71年,即305年,西晋驻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参军李兴曾到隆中观看诸葛亮故居,并立碣作表。361年,东晋荆州刺史别驾习凿齿来到隆中,写下一篇《诸葛武侯宅铭》,记述了当时的诸葛亮故居已经修葺,建筑物上有彩绘雕饰,与当时的庙宇无异,这就是隆中最早的武侯祠。东晋以后,历朝历代对隆中都有兴建,且景观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隆中传统“十景”:三顾堂、六角井、古柏亭、野云庵、小虹桥、老龙洞、半月溪、抱膝石、梁父岩、躬耕田,每一景都反映了诸葛亮青年时期的活动和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史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隆中现存碑碣石75块,其中明朝万历年间的石刻画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还有大型塑像32尊,匾额楹联100余副,名人字画近300件。馆藏珍贵文物有东汉制造的铜鼓(俗称诸葛鼓)、东汉铜镜、明清制造的诸葛琴,还有传说是诸葛亮亲自制造的扎马灯,三国时期的兵器如刀、矛等。

  古隆中属遗址性名胜,是三国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单元。其风景特色在于“清幽”二字,绿化覆盖率近90%,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是其显著特征。就旅游价值而言,它又是著名的三国旅游线的起点。

  3、广德寺多宝佛塔:1981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址在隆中山,名“云居禅寺”。唐末一度香火冷落,濒于废弃。明景泰年间重建。明成化年间,襄简王朱见淑葬王妃于寺旁,并奏准明宪宗朱见深,将寺院迁至隆中山外2公里处,即广德寺现址,御赐匾额“广德禅林”。现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及庑廊楼房数十间。弘治年间建造多宝佛塔,为砖石结构。塔高17米,分塔座、塔峰两部分。塔座高7米,呈八角形。其上5座小塔为塔峰,中间的一座塔峰为6层圆径不同的密檐式砖塔,高10米。整座佛塔上下内外共嵌石雕佛像45个,南门上方有3个“佛”字,共48佛,故称“多宝佛塔”。塔侧有唐代银杏,高40余米,明嘉靖年间曾给此树赐名“大将军”,树旁有清乾隆二十五年立的“威应大将军牌”,以记其事。

  塔体造型别致,将印度佛塔的造型与中国建筑式样相融合,是佛教文化逐步汉化的活化石,为国内罕见。寺与塔现为古隆中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广德禅林呈“钟鸣三岘,塔耸五星,千峰叠嶂,百川汇流”的壮观景象。从旅游的角度看,古寺名塔丰富了古隆中作为大景区的内容。

  4、绿影壁:位于襄阳城明王府内东南隅,为明襄阳王府的照壁,因全部采用青绿色石料砌成而得名。1956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正统元年(1436)襄阳王朱瞻善自长沙徙封襄阳,此后大兴土木,营造宫室,绿影壁就是当年所建。崇祯十五年(1642),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襄阳,杀襄阳王,王府全部被毁,唯照壁保存至今。绿影壁高7.6米,长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顶为庑殿式,下有须弥座,面阔三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99条,姿态各异。

  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用材特殊,结构别致,全国仅有,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考古价值和建筑史料价值,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

  5、邓城:古邓国的都城遗址,是市内唯一一处西周诸侯国遗址,位于襄樊北郊5公里处。1981年被公布为省重点保护单位。邓国国君曼姓,周封为侯。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楚文王12年)。战国后期,秦昭王公子悝封为邓侯。邓城距今约有2700年的历史,土城墙遗址保存较好。邓城周长3233米,厚10至15米,残高3米,最高处达6.3米,四面都有城门。护城河宽40米左右,现为水田。城东南角外有高约8米的土台,俗称“烽火台”。城内有十字街道,西北街尚有明代兴建的宁国寺。

  邓城内外,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建国后,多次出土新石器时代器物及大量西周青铜器。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北省博物馆曾在其附近的山湾、蔡坡墓地发掘了45座东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邓、楚、吴、蔡、曾国的铸有铭文的器物,其中有著名的“吴王夫差剑”、“楚子敦”等,曾震惊我国考古界。邓城遗址及周边丰富的地下文物,对研究古荆楚历史地理、樊城的起源,乃至我国城市发展史,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6、鹿门寺:在襄阳城东南15公里的鹿门山上,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濒临汉水,山中峭壁苍苍,烟树茏荫,景色幽丽。东汉建武年间(25-56),襄阳侯习郁于山上建祠,刻二石鹿,夹神道口,称“鹿门寺”,山亦随寺名。西晋时鹿门寺改称“万寿寺”,唐代仍名鹿门寺,宋代最为兴盛,计有佛殿、僧僚、斋堂、方丈约500多间,僧众500余人,为中原和汉江中下游名寺。汉末庞德公、唐代孟浩然、皮日休等皆曾隐居于此。明嘉靖四年(1525年)建祠并祀庞、孟、皮三人,称“三高祠”。寺后灯公泉,悬空倾泻,壮如珠帘,形若瀑雨,其下壁石为池,泉水汇注池中,屈曲流经寺前,由石雕龙头中喷出,终年不竭。寺内尚有宋刻塔记和明清石碑24块,记载着鹿门寺高僧事迹及兴废始末。

  鹿门寺与鹿门山的旅游价值,除宗教朝拜外,主要在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回归自然、绿色文明日渐成为时尚,其旅游价值定会逐步显露。

  7、米公祠:位于樊城西南角的汉江边上。米公即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自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能诗文,擅书画,书法得晋代“二王”笔意,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为北宋时著名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米公祠旧名“米家庵”,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于现址得“米氏故里”残碑后始复建。现祠系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主要建筑有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碑廊、洁亭、九华楼、洗墨池等。祠内存有雍正八年(1730年)摹刻米芾手书法帖34碣,另有黄庭坚、蔡襄等著名书法家的手迹刻石8方,并嵌于祠内四壁。还有近年来从全国各地征集的米芾手迹100余幅,正在勒石成碑,建成米芾碑林。米公祠附近的樊城柜子城、陈庄一带,为米芾后人世代居住之地,1985年调查时尚有米芾后裔200余人。

  米公祠是国内少有的古代书画家私祠,其藏品及建筑环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审美价值,对日、韩、东南亚诸国及台湾地区的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

  8、岘山风景区:是一处生态和人文资源丰富厚重的景区。就其丰富的生态资源看,岘山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6万亩,森林覆盖率93%,是市区天然绿色屏障。植物种类丰富,有木本植物65科138属224种。青山叠翠,林木森森,环境优雅迷人,唐代就有“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的美誉。就其厚重的人文景观资源论,它几乎浓缩了襄樊文化史。历代著名官宦、文人墨客多登临、寓居于此,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自汉晋以来,亭、台、楼、阁、寺、祠遍布其上,碑刻、摩崖洋洋大观。

  岘首山、岘首亭、羊祜祠、堕泪碑为一个单元。岘首亭东临汉江,西临现今的207国道,自晋兴建以后,数次重建、改建、迁建,于唐代迁到岘首山。宋(1069年)重修,欧阳修有《岘山亭记》记述。明、清均重修过。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为我市标志性建筑。该亭于文革中毁掉,目前尚有遗迹。与岘首山和岘首亭最密切的历史名人羊祜、杜预,均为彪炳史册的东晋名将。羊祜以镇南大将军在襄阳十年,政绩卓著,人民安居乐业,死后百姓自发于此山立碑建祠,岁时祭祀,因观其碑者莫不流涕,因名“堕泪碑”。祠原为“羊祜祠”,清雍正年间改“羊祜祠”为“羊杜祠”。该祠在修建焦枝铁路时拆除。杜预驻节襄阳七年,期间“勤于讲武、修立泮宫、兴修水利,深受人民爱戴”。著名的唐朝诗人陈子昂、孟浩然、李白、胡曾、司空曙,宋朝的范仲淹、欧阳修、曾巩,明朝的李梦阳、边贡,清代的王士祯等,都曾登临岘山并留下诗文。

  杜甫衣冠冢、王叔和墓为一个单元。杜甫衣冠冢与王叔和墓紧邻,位于207国道西侧。冢、墓现被采石场石子掩埋。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写过不少吟诵襄阳的诗篇。杜甫死于湖南岳阳,灵柩运回河南时经过襄樊,其孙感于杜甫生前对襄阳的眷念和向往,因此建衣冠冢于岘首山。王叔和祖藉山东,晋时太医,在襄阳生活多年,医术精堪,淡泊名利,为许多穷人解除了病痛,是我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墓前有1982年立的“省重点保护文物”的指示碑。

  张公祠和皮日休故居为一个单元。张柬之,襄阳人,曾任武则天的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头衔)、进凤阁寺郎。张公祠是为纪念他恢复大唐社稷的功德及因病还乡任襄州刺史时的政绩而建。旧祠位于岘首山脚下,现省气象学校院内,目前仅存三间旧屋。皮日休在唐懿宗咸通八年中进士,曾任著作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职,唐代著名文学家,后参加黄巢起义军,为翰林学士,其故居在岘首山脚下,现无遗迹。

  习家池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位于岘首山南阎家冲,是东汉建武年间(25—56年)襄阳侯习郁依傍一泉(白马泉)一池(习家池)而建造的私家园林,内有习郁宅、习郁祠、四贤祠和六角亭等古典建筑。园内奇树名花互相掩映,拱桥、亭阁、流水,巧妙布局。习家是襄阳的名门望族,一代一代经营,到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居住在这里,进一步美化了园林建筑,还修筑了白马寺。我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高僧释道安,曾携弟子释慧远等400余人驻白马寺弘法传道,使习家池一度成为全国著名的佛学中心。习家池也是孟浩然、皮日休等唐代著名文学家经常游历的地方,留有许多诗文。习家池现残破不堪,但白马泉、养鱼池、芙蓉台、六角亭等遗迹和部分名人碑刻尚在,1992年市政府曾进行过初步整修。习家池属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还是国内少有的可以准确指认的汉代建筑遗址。

  凤林关与凤林寺为一个单元。凤林关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战役遗址。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孙坚与刘表在襄阳城南发生战斗,孙坚在岘山南边的凤林关遭刘表伏兵袭击,被乱箭射死,《三国演义》中也有生动刻画。凤林寺为唐代古刹,临江而立,蔚为壮观,历代诗人多有吟咏。

  真武山位于岘中,原名“九宫山”。传说真武祖师遍游天下选择观址,初选九宫山,终选武当山,所以后来九宫山被称为小武当、真武山,是古代“朝太和上奏表”的地方,后成为道教活动重要场所,香火颇盛。真武山道观曾毁于战火,近年由民间道教信徒逐步修建,现已具一定规模,并成为一处经营良好的旅游景点。

  马跃檀溪遗址位于真武山北麓山脚下。“马跃檀溪”是三国故事中的生动篇章。东汉末年,刘备赴襄阳谒见刘表,襄阳土著豪强蔡瑁、蒯越恐刘备日后成气候,于是设计在刘表宴请刘备时行刺,后为刘备觉察,刘备乘“的卢”马逃离襄阳城,出西门后被檀溪所阻,眼见追兵即至,刘备大呼:“的卢努力”,马一跃而过。现山脚石头上有一巨大马蹄印,传说为“的卢”马跃檀溪时留下的蹄窝。

  李曾伯摩崖铭指真武山东麓山脚下的摩崖石刻《襄樊铭》,通称“李曾伯纪功铭”。1251年,南宋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皇帝之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领兵收复了被蒙古兵占领的襄、樊两城。在这次战役中,南宋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为了永久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1254年李曾伯作铭记之。摩崖铭高2.7米,宽3.1米,上部刻“襄樊铭”三个大字。铭文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11行79字,每字约25厘米见方,阴文楷体。字迹端庄工整,苍劲有力,堪称石刻艺术的精品,既是襄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南宋末年政治、军事等史实的重要佐证,书法艺术价值也很高。1981年被公布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另外还有岘石寺、白马寺、谷隐寺、甘泉寺、延庆寺诸多深山古刹。这些寺庙一定程度上记述了释道安、释慧远在我市弘法传教十五年的历史。目前除留下“砚石”石刻及少量碑碣外,未留下其它遗迹。

  9、樊城诸会馆:历史上我市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樊城江畔的大量会馆就是最好的注脚。民国初年,樊城有19家会馆,其中,河南省会馆两家(中州会馆、怀庆会馆),江西省会馆两家(江西会馆、抚州会馆),安徽省会馆3家(韩城会馆、泾县会馆、徽州会馆),湖北省会馆4家(汉阳书院、武昌会馆、黄州会馆、小黄州会馆),山西、陕西两省合办的山陕会馆,以及四川省会馆(川主宫亦称川蜀宫)、湖南会馆、江苏会馆、福建会馆、浙江会馆,另外还有纤夫和船民组织的鳅子会馆、独桅子会馆等。这些会馆既反映了当年我市商贸的发达,也展示了我国近代会馆文化和各自不同的本土建筑艺术风格。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尚存的会馆建筑仅有五处。

  山陕会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襄樊二中使用,后殿、前殿、钟鼓二亭及戏楼保存完好,门前的两幅大型琉璃浮雕呈八字摆开,两尊集南北石雕艺术风格的石狮子栩栩如生。

  抚州会馆位于中山前街中段,左靠历史古街区——陈老巷,为清代江西商贾的行帮会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现存戏楼、正殿、后殿均为土木石混合建筑,富有浙赣建筑风格,是现存会馆中保护较好且有观赏和使用价值的一处遗址。

  中州会馆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也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虽作为市面粉厂仓库和职工宿舍,但三年前还保存完好,“中央公粮湖北襄阳区第二库”几个大字还完完整整地刊在大门额上,其它的厅堂虽残旧,但保存完整。可惜在近两年的房地产开发中已被严重破坏。

  小江西会馆位于中山前街曾家巷口,为“三进三出”的院落,保存基本完好。清朝末年,江西商贾在襄樊的生意越做越大,除建有江西会馆外,抚州等处客商在樊城瓷器街附近设立了抚州会馆、小江西会馆。

  黄州会馆亦称“护国宫”,位于樊城火巷口,为旧黄州府所辖的黄冈、黄安、黄梅、浠水、蕲春、麻城、广水、罗田等地的旅樊商贾集资所建。其建筑在当时雄伟高大,富有湖北建筑特色,同时也反映当时黄(州)人士的经济实力。该会馆解放后一直作为仓库或职工宿舍,虽经几次火灾,但主体建筑尚存。

  10、南渠:古称襄渠、襄水,发源于襄城区尹集乡凤凰村泰山庙,经麒麟店村、营盘村转向东行,到胜利街口迂折向南,至岘首山观音阁汇入汉江,全长14公里。《水经注。沔水》:沔水(即汉水)又东合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湖在马鞍山东北。……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2000年出土的一块同治年间的《重浚襄渠记》石碑记载:“檀溪向为汉水所经,自老龙石堤建,溪不复兴汉通,日就淤塞。昔日之溪,今为民产良田,昔之檀溪,今日长渠之水皆襄水也。”作为一座傍山的城市,襄阳是很惧怕西南诸山山洪的。襄水刚好能截住“西南诸山所出之水”,担负起了排泄西南山洪的重任,所以历史上不论是郡、州、府、县吏还是劳动人民,都在南渠的维修加固上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财力,襄水的名称也因为人工不断地疏浚和开凿而演变为襄渠、南渠了。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讲,南渠是襄阳城西南诸山下的一条河,古襄阳因此而得名;从功能上讲,经人工疏导,从古至今都发挥着泄西南诸山之水入汉江的作用。因此,南渠既是襄阳人顺应大自然修建的水利工程,又是一处珍贵文物。

  三、保护和利用的建议与设想

  总的原则: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尊重历史,保持风貌,认真规划,分步实施。

  由于我市与楚文化滥觞期有密切的地缘关系,又有数千年战争频仍经历,特别是近二千年来一直作为州、道、郡、府、县治所,所以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地下的暂且不论,地上遗迹遗址中,部分濒于坍塌或消失,亟待抢救保护,主要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襄阳王府绿影壁、真武山李曾伯纪功铭、古邓城遗址、樊城诸会馆。上述四处于我市乃至于全国均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地位,必须遵照《文物法》的相关规定,迅速实施抢救性保护方案。

  针对市区文化遗迹遗址的现状及文化经济价值,对各文物景点分别提出以下保护利用的建议方案。

  1、襄阳古城池(含夫人城、荆州古治、襄阳公园、文园、荟园)

  总的思路:以保护为基础,逐步修复和疏通,修旧如旧;以适当利用为原则,合理发挥其潜在价值。

  (1)修复古城墙。恢复东城门城楼,恢复荆州古治及荆州北街古街区,封闭城墙墙体内的窑洞式商品房,继续打通内外环路。

  (2)疏通护城河。拆除南湖宾馆部分水上和城墙脚下建筑,搬迁军分区招待所,扩宽护城河西南角河道并重修西南角护城河桥(加高扩宽),拆除西护城河喷泉,下埋西护城河的自来水管道,进而使东南西护城河全线打通,同时严禁向护城河排放污水。

  (3)控制古城内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逐步将城内生产企业外迁;

  二是控制城内常住人口;

  三是控制城内建筑密度及高度,原则上只拆不建,必须建的一定要控制在6层以下,并且只能建仿古建筑,力争用10到20年的时间恢复古城风貌。

  利用设想:

  (1)借护城河道开发乘舟环城揽胜游。在襄阳公园、阳春门公园(文园)、仲宣楼、荟园、南门桥、襄阳人家、铁佛寺、夫人城建停靠点,让游客上岸观光。同时,开辟水上划船区,邀请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划船队在此建训练基地,并吸引水上比赛。

  (2)借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城楼和仲宣楼建专题博物馆,如襄阳军事(战史)博物馆、襄樊名人书画馆、襄阳古城墙博物馆、襄樊著述馆、襄阳古城建筑馆等。

  (3)保护整治荆州古治。大北门为绝对保护范围,不动一砖一木,以整治环境为主。恢复被擅自拆破的城墙豁口,结合滨江路的建设,改直通式为地下隧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得穿越大北门。境内道路和大北门附近道路采用自然古朴的建筑材料和形式铺装,同大北门古朴的风格相一致。对需要重点修复、整治的大北门至穿越城墙券门40米的古城墙,内外都用城砖砌起。整治其余的240米古城墙,城墙外侧用城砖修复,内侧保持现状,并在下部修建1.5米高的挡土墙以及相应的设施,对城墙进行保护。保留现在的道路走向,路面宽度12米。道路红线西侧的现存临街建筑房屋全部拆除,建以两层为主、局部最高三层的仿古房屋,靠近瓮城和“荆州古治”处适当降低仿古建筑的层数。在西侧搞仿古建筑时注意留视线通道,可以部分显露城墙。拆除“荆州古治”遗址周围的民房,使遗址凸现出来,近期可围栏加以保护,以后逐步修复券门并立碑说明。在荆州街东南侧可以搞开发性建筑,但最高限为五层,道路取材仿古条石,尽力保留现存古树。

  (4)文园、荟园虽不属古迹,但与襄阳古城池密不可分,应尽快拟定、实施修复计划。“文园”重在修复:“荟园”作适当改造,解决积水问题,可适当增加经营性建筑,以园养园,但切勿重新设计,大兴土木。

  (5)管理体制。建议先成立“襄阳古城池旅游管理处”,隶属XX局,改“多头管理”为“归口管理”,待条件成熟后成立“襄阳古城古护城河旅游有限公司”,或者将此两处资产进行评估,核定比例划给现有管用单位并转为S单位投资,同时吸收民间投资(现金投入),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经营。

  (6)经营模式。上述管理体制只是一种保护利用模式,还可以项目换资金,采取BOT(建设—经营一移交)方式进行保护利用(此模式不同于原南城墙和西城墙那种破坏性开发),即将乘舟环城揽胜和乘车环城揽胜项目一定年限的经营权承包给经营商,经营商按规划对古城墙和古护城河进行保护修复,若干年后交给政府。

  (7)实施步骤。2004年起步,五年完成。2004年实施对荆州古治遗址的保护性整治;护城河疏通工程开工;全面修复文园、荟园。2005年护城河通船并启动乘舟环城揽胜游。2006年建东城门城楼,完全关闭城墙商品房。2007年—2008年拆除南城墙内省工业建筑公司襄樊公司的宿舍、办公楼及城墙商品房,恢复历史原貌。

  2、岘山风景区

  决策前提:虽然此景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环境优美,但目标市场应以服务本地、周边市县和过境游客为主,功能上应是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寻幽访胜、宗教朝拜、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

  建设原则:在整个景区建设中,一要充分体现文化名山的特征;二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资源。在景点布局上,应遵循适度紧凑却避免拥挤,尊重历史却不刻板模拟,各自成景却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在建筑风格上,应以汉晋唐建筑艺术为参照,不宜采用中古以后的建筑范式。在景区建设实施上,应分区建设,先易后难,滚动发展,即各景区依照总体规划相对独立进行建设,条件成熟的项目先上马,如景区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基础,较许多历史文化景点的恢复投资要小得多,故应该先行开发利用,并以此带动其它项目的建设。

  布局建议:整个景区由若干主题鲜明的景区组成,各景区由若干景观、景点组成,各景点既独立成景,又为南渠一线串珠,组成一条引人入胜的风景链。

  (1)岘首山景区:在岘首山207国道东侧重建岘首亭、羊杜祠、堕泪碑、名人堂及相关历史人物群雕。在岘首亭西侧修整杜工部墓、王叔和墓,建杜甫纪念堂、太医纪念馆和药圣堂,南侧建张公祠和皮日休故居。

  (2)凤林关、涧南园景区:扩建观音阁,重建凤凰亭建筑群。对来将军去思碑采取保护措施。在207国道建“凤林关”大型牌楼。在刘表击毙孙坚处建大型雕塑及记事碑等。观音阁北侧复建涧南园,即孟浩然故居,为唐式二进宅院,建孟浩然大型塑像、浩然诗碑园。

  (3)真武山景区:建檀溪文化公园,范围包括马跃檀溪遗址、襄樊铭、真武山采空区及南渠流经段。在公园内恢复檀溪原貌并修建刘备跃马雕塑。在山顶修建汉亭。在沿山处修依山廻廊并彩绘马跃檀溪故事。在采空区建“穿杨亭”及射箭场,以纪念一代名将养由基。在山下废弃的采石场建地质馆,利用其直立石壁和清淅的岩石结构,向游人普及地质知识和相关生态知识。鉴于这一带景点密集,建议现有公路向东移30米。

  在凤凰山主峰建“望楚楼”建筑群。传说古人伫立凤凰山顶,向南远眺,可望见楚国都城。在望楚楼南建“问亭”,让游人产生对锦绣河山、富饶沃土之遐思,萌生询问大地之意。

  (4)习家池景区:修复、重建高阳池馆和习、杜二公祠(习凿齿、杜甫)。维修亭台。养鱼池亭台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均为习池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但由于年久失修,台基下陷,台面出现裂缝,导致角亭轻度倾斜,亟待抢救维修。治理养鱼池、半规池、溅珠池及园内环境。根据现状,应替换堤岸、围栏、游路的水泥材料,改用传统工艺烧制的青砖铺装。拆除溅珠池旁的现代水塔。园内原空军招待所三层楼房、围墙和入口门楼全部用传统材料进行改建、包装或整修。同时,对池园进行传统绿化,力求再现“竹屏风下登山屐”的意境,创造古朴典雅、幽深宁静的氛围。整治白马泉水。鉴于原空军医院梯级泵站凿漏泉水的情况,请地质部门或院校的专家现场踏勘论证,对泉水进行补漏处理,恢复池水水位,增强游人观水、休闲、垂钓的兴致。

  抢救、保护、利用好“会唱歌的石头”。岘山山系盛产优良石灰石,尤以习家池西南侧岘山主峰南麓的石质最佳。因该石能制作清脆悦耳的打击乐器——编磬,故冠名为“会唱歌的石头”。据湖北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研究论证,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的石材就取自这里(省博物馆编磬复制品用的是岘山主峰南麓的石材,其质地和音色与原件一模一样)。但现在的采矿(采石点距习家池不足500米)严重破坏整个风景名胜区的山体环境风貌和特色资源,建议尽快禁止炸采山石,将此地辟建为磬石、编磬园(馆),并利用磬石加工制作编磬。

  在习家池后山立古谷隐寺、砚石寺和延庆寺遗址标志及说明。

  (5)虎头山——贾冲休闲度假区:依托丰富的森林景观和紧邻市区的地理优势,建设休闲度假区。引进珍稀树种和观赏树种,开展景观配置,逐步改造林相,达到“绿荫掩夏,红叶迎秋,四时花香,林茂果丰”的境界,让人们春游踏青赏花,夏游避暑纳凉,秋游观叶采果,冬游踏雪寻梅。在该区建设观赏植物园、森林生态景观馆。在贾冲钓鱼洼筑坝囤水,湖中开展泛舟、戏水活动;湖边建设寻梦廊桥、森林别墅、听涛茶室、王叔和洗药池。在虎头山顶建观景台,让游人俯瞰襄、樊二城及汉江美景;在虎头山腰重建“濯笔池”和“濯汉亭”,恢复刘备题字“青峰远眺”。

  (6)扁山景区:扁山为岘山风景区最高峰,主峰山体扁窄,岩石裸露,山峰奇特。以体现该区自然风光为主,在主峰建“晚景台”;对山脊犬牙巨石进行整饰,凸显自然之鬼斧神工;对山坡森林加强保护和景观改造;在山脚下建生态庄园,森林、农田、果园,小桥、流水、庭院、鸡鸣狗吠,让游人置身景区,感受自然,放松身心,返朴归真。

  (7)陵园景区:按照已制订的总体规划,将烈士陵园建设成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8)主入口景区:岘山风景区主入口设在现张公祠林场场部或真武山下为宜。对整个景区的旅游线路及相关服务设施应作统一规划。

  (9)南渠风景线:全线疏通,改善水质,拆除渠体上的所有建筑物,按城市规划将南渠开发为一条长14公里、宽60—100米的景观带。

  开发时序:先外后内,先易后难。马跃檀溪、凤林关为第一时序(2004年动工),南渠的整治开发为第二时序(2006年启动),岘首山、虎头山、习家池、扁山为第三时序,其它相继完善。

  岘山风景区保护开发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依据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旅游的要求,加大保护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力度,防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乱修滥建,防止一切污染和破坏现象发生。二是要完善管理体制。景区范围内既有国有单位又有襄城区所辖村、组,既涉及市直多个部门又涉及多个中央、省属企业。为此,要做好协调工作,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建设一盘棋。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服从景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当转产的要转产,当停产的要停产,当迁址的要迁址,尤其是景区内开山炸石、造水泥、烧石灰等破坏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坚决关闭或停产。景区内土地、资源可在权属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多家投资、按比例收益的开发建设模式。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由景区管委会负责对整个景区进行管理,各景区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实行统一;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各景点对所在景区负责,各景区对管委会负责。

  3、米公祠

  米公祠目前存在展示中心不突出、未能做到雅俗共赏、商业文化气息不浓(当然从造园艺术上看也有一些缺憾)等方面的问题,但最根本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建议把米公祠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理清管理和经营思路。具体建议如下:

  (1)陈列米芾生平事迹。把米芾一生经历特别是他的人品和书画创作成就及其突出的遗闻轶事,生动活泼地展示出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烙印。

  (2)为碑廊里的书法石刻加注解。原诗、词、歌、赋、文言书札等石刻为古汉语,一般游客难以理解,收不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建议在每组石刻的适当部位另加释文、注解,帮助观众阅读观赏。

  (3)“东苑”尽快复工。操作时务必在“精”字上下功夫,布局要调剂合理,建筑要庄重典雅,单体功能要服从中心内容,命名要高雅准确,做到文脉清晰、情理相通。在造园手法上,采用曲廊、复廊、假山、叠石、花卉、竹木装点,进行迂回掩映处理,力求达到移步成景、景景生趣、赏心悦目、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4)“西苑”进一步完善。水池岸边补砌高低错落的叠石,使水与廊岸相生自然(东苑水池也应此作)。池内栽培荷花,既净化池内污水,又点缀院内环境。东侧空地、北侧碑墙处应补建廊子,使碑廊连为一体。

  (5)改善外部环境。米公祠大门东侧至避风塘52米,西侧至米公游园156米,是一片空地,可建地方传统形式的商业面铺,组织字画店、装裱店、古玩店、古旧书店、画廊、陶吧、集邮、工艺品商店和服务行业到这里来经营,营造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另外,原电机厂的车间应尽快按计划拆迁,否则,不仅严重影响米公祠的环境风貌,而且使规划设计的东苑景点无法实施。

  4、襄阳王府及绿影壁

  总的思路:尽快采取保护措施,减缓绿影壁风化速度;恢复其作为王府的基本格局,改变本景点在资料上不详、在研究上流于肤浅的现状,使之真正成为我市的旅游精品。

  具体措施:

  (1)修建王府景点大门(今天游客进出的大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复王府时的工棚)。拆除老干局几间旧平房,将王府的新大门改为面南。只有大门建成,整个襄阳王府的格局才基本形成。

(2)整修王府宫墙。在西南临街处建数间硬山式平房。

(3)进一步加强对明王朝封藩制度、襄阳王活动情况、王府建制规模及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并广泛搜集明清以来的照壁资料,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绿影壁作全面的数字精密测量、影像制作,充实绿影壁科学档案。在王府大殿举办陈列展览,通过照片、图片、模型等形式,详细介绍明王朝在全国各地分封情况、王府的建制规模、人文轶事以及照壁建筑的起源、功能作用、建筑形式、材料运用及演变发展,以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誉相称。

  修复时序:力争在2004年底以前落实绿影壁的抗风化措施;2005年底完成王府大门的改建和相关维修工程以及大殿的展示陈列工作。

  5、樊城会馆

  基本原则:虽不求全存,但决不可尽毁,留下来的尽快修复。以山陕会馆为中心,设立市会馆文物管理单位,加强对会馆文化的研究,负责现存几处会馆遗址的抢救保护。目前我市仅存五处会馆,其中,山陕会馆正在着手抢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尚待充实内容。其余四处应尽快采取保护措施,逐步修复。

  具体构想:把山陕会馆从襄樊二中剥离出来,逐步退还原有地盘,拆除对文物有影响的违章建筑,按照原来面貌做好前殿、后殿的陈列,特别是应对后殿过去供奉的关羽、周仓、关平的塑象及有关陈列物品进行考证,然后作出小样,经专家评审后放大陈列。如果精力和财力许可,可在此殿增设关羽在襄樊“刮骨疗毒”、“水淹七军”、“战樊城”、“威震华夏”等历史战例故事及历史文物的陈列,丰富山陕会馆的陈列,填补襄樊对关羽有关历史的“有说头没看头”空白。

  抚州会馆可划入陈老巷古街区,统一保护利用。对中州会馆、小江西会馆、黄州会馆应尽快采取保护措施,原则上就地保护修复和利用。建议收回黄州会馆加以维修保护,并利用此会馆位居闹市的优势,改作“襄樊文物商店”加以利用,填补我市的空白。

  6、宗教场所设施的保护和利用

  我市历史上一直是各宗教、各教派看重之地,宗教遗迹遗址很多。从历史文物的角度看都应认真保护,但从社会进步和现实情况论,不宜逐个恢复,而应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有选择地办好几处宗教活动场所,使之既满足信教群众朝拜,又适应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既得以保护又永续利用。

  ⑴广德寺:按照已经制定的完整规划,原汁原味地恢复其原貌,同时,加强绿化和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功能。

  ①拆除原农科所西式楼房。

  ②疏通、修复护寺濠。在南山门前开挖面宽3米、底宽2米、高2.5米的护寺濠,对东、西、北三面的护寺濠进  行清淤护坡,恢复护寺濠四周相通、碧水环绕的格局。

  ③搞好院内绿化,增置“将军树”护栏。

  ④恢复皇封石雕塔,恢复广德寺中轴线前后各有一塔镇寺的格局。

  ⑤逐步按原貌恢复寺院殿堂及配套设施,如钟鼓二楼,其大雄宝殿目前属代用,也亟待复建。

  建议分步解决:第一步,由寺院自筹资金建起东山门,完成寺院绿化,恢复皇封石雕塔,疏通护寺濠。第二步,筹资建钟鼓二楼,建起寺院的主要大殿——大雄宝殿,现大雄宝殿改为玉佛殿。第三步,逐步完成路、桥的建设。

  ⑵真武山道观:现真武山道观基本上是民间投资在原址上逐步恢复兴建的,建筑艺术品位较差,也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建筑格局不完备。目前,真武山的整体布局已由市建筑设计院按照明清建筑风格进行了规划设计,并绘制了《真武山道教建筑群规划图》,此规划已经市规划局批准。建议按此规划,对已恢复和建设的部分按照道教建筑艺术风格进行全面修缮,提升其艺术水准;未建的部分,应继续鼓励民间投资兴建,力争2006年以前形成较完备的格局。

  实施可分四步,第一步,由道人自筹资金建上、中宫,初步形成道观规模。这一步已工程过半,2003年后因故停建,建议继续进行。第二步,由道人自筹资金,建设娘娘殿。第三步,由政府扶持或引资修建玉皇殿、皇经堂和阴阳八卦场。第四步,建设道人练功场和道路、停车场、石雕等系列工程。

  ⑶鹿门寺:寺院格局基本完备,只是钟鼓二楼工程长期未能完工,有碍观瞻。2003年襄阳区曾请同济大学作了修建性详规,硬件建设只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即可。另外,从古代文人登览鹿门所写诗歌看,大都是乘舟由水路而来,因此,建议在临汉水处开山门。随着崔家营水电枢纽的建设,在鹿门山临汉水处开山门更有意义。码头之“荆襄关键”牌坊亦当复其旧址。在鹿门山下或孟家巷建“孟浩然纪念馆”,收藏有关孟浩然的重要资料,定期召开孟浩然学术研讨会。鹿门山山石奇特,在开发上应注意其天然性,除残去秽使其显露即可。

  7、古隆中

  古隆中是我市文物保护和旅游业的龙头。多年来隆中经营状况徘徊不前,主要原因,一是体制不顺。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隆中管委会属政府派出机构,应履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但目前却政企不分。三是背负2970多万元的债务。三是周边环境破坏严重。景区内有开山炸石的水泥厂3家,最近的距隆中乐山分水岭只有20米。乱砍滥伐山林现象比较严重。周边民居缺乏统一规划以及襄樊学院的城市化建设问题,等等。

  (一)古隆中保护和利用建议

  (1)组织专班,结合《湖北省荆山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彻底解决隆中风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不单要实现政企分开,更要参照外地先进经验,进行制度创新,走出文物保护和发展旅游相矛盾的怪圈。

  (2)减轻隆中管委会负担。将建设隆中文化广场、入口道路等形成的2000余万元债务剥离出去。

  (3)加大对景区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立即制止市隆中水泥厂、襄阳汉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贾洲水泥厂破坏山体、毁坏植被的行为。拆除严重破坏环境的违章建筑。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市隆中水泥厂、襄阳汉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污染环境和水泥运输车辆影响游客人身安全的问题。

  (二)加快隆中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路

  总的思路:立足现有实际,把隆中尽快建成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配套、国内外知名度高的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风景区。

  ⑴争取在文物和景区的保护上有大的发展,使隆中古风古韵永存。保护和利用好隆中的文物和景区植被。扩建、修缮要请专家把关,科学论证,并呈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审批。施工要请专业队伍,保证修旧如旧。

  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融资的力度,扩大隆中开发范围和合作的内容,大力引进科学的管理体制、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要科学开发,适度开发,做到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良性互动,和谐统一。要使新开发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既有文化品味,又能休闲娱乐;既显古朴高雅,又适应大众消费,达到内古外新、内幽外动、内文化外生态、内人文外休闲的效果。要通过开放开发上的大突破,使隆中的文化优势尽快变成旅游优势,尽快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⑵整合人文、生态、宗教三大资源优势。隆中旅游的核心是诸葛亮和三国历史文化。诸葛亮的智慧和三国文化的精髓历经千年沉淀,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游客观赏文物古迹,领略三国文化的魅力,必须将隆中的历史文化挖透挖深,用足用好。

  隆中风景区还有得天独厚的宗教资源。在加快广德寺恢复建设的同时,恢复正常佛教活动和佛学研究活动,做好宗教文化的传承保护,使广德寺成为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最大的佛事活动中心、全国最大的释道安佛学研究中心。

  要将隆中的山水、隆中的文化、隆中的宗教整合为一,从历史、文化、宗教的积淀中开掘隆中旅游业的新内涵,用文化的方式运作隆中旅游业,增强市场冲击力。

  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①修缮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性景点,内存文物众多,是人们认识和了解诸葛亮的重要景所。要提高武侯祠的建筑品位,文物陈列要综合利用实物、三维立体空间等手段,突出诸葛亮13岁至27岁在襄阳拜师求学、交友成亲、吟啸待时等活动场景。要充分挖掘、利用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隆中旅游的吸引力。

  ②修建景区游览公路。景区原游览公路直来直去,无变化,无起伏,无悬念。建议从隆中山北部另修游览专线,避开闹市,蜿蜒曲折,由外及里,移步换景,边走边看,渐入佳境,充分领略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独特的自然景观。

  ③建设生态植物园。在保护隆中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植物园,分季节培育、栽种名花名卉和稀有植物,使“隆中赏花”成为一大旅游亮点。

  ④建设三国文化旅游度假村。以汉代建筑风格建设三国文化度假村、孔明山庄等旅游度假休闲设施和场所。度假村实行封闭管理,让游客真正享受舒适安全的休闲生活。

  ⑤建设三国文化商业步行街。这条街从景区大门外至三国文化广场,全长800米,采用仿汉建筑风格,即在建设式样、店铺装修及楹联匾额制作等方面体现三国遗风。清除目前杂乱无章的户棚摊点,改变入口区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使景区购物、饮食、游乐等服务项目井然有序,让游人经过这条街如同进入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苦读、澹泊田园风光的历史环境中。

  8、南渠

  总的原则:纠正错误,重新规划,把南渠建成我市傍依青山、古风纯朴的绿色风光带。

  (1)立即制止目前进行的南渠治理开发工程。在渠身上开发的建筑,能停的立即停工,已批而未开工的不再开工,已建的可暂时保留,适当的时候予以拆除。

  2001年7月有关部门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发南渠,指导思想是以开发带治理,以地生财,靠转让南渠及相邻地块的办法、政策的优惠,筹集资金,治理南渠。从实际效果上看,土地转让了,但南渠未得到治理,而且渠上建筑物与行洪相矛盾,一旦特大山洪爆发,极可能既危及渠身和开发房屋的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明确规定,行洪区内和防洪堤身上严禁建设任何与防洪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同时,这种开发也与国务院2002年颁布的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理的规定相违背。规定指出,严禁挤占城市绿地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经营活动。我市历次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把南渠作为城市原有水系加以保护,并划为城市绿化用地,改变南渠的用地性质是不妥的。

  (2)修编南渠保护开发整治的详规。详规应突出南渠的三大功能(泻洪、排污、景观),渠身宜土堤就土堤,宜石堤就石堤,但前提必须满足南渠的行洪需要。14座不达标的桥梁应改造或重建。绿化工程应严格按总体规划的要求,在“两岸多设30—50米宽的滨河游憩林荫带”,植物的搭配可以多样化,但必须以乔木为主,形成林荫带,以弥补市区乔木的不足。

  (3)规划的实施应明确指导思想,即南渠属市区防洪工程,主体工程的改造整治应由国家投资。绿化可发动市直机关干部和居民义务劳动。

  (4)为了向后人昭示母亲河——南渠的历史功绩,建议将烈士陵园广场更名为“襄水广场”或“响水潭广场”。

  本课题只涉及市区内的文物景区,顺此说明。

  2004年7月30日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