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服务现代制造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武政办[2004]161 号

颁布时间:2004-08-11 00:00:00.000 发文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科技局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服务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已报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 四年八月十一日

  市科技局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服务

  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市人民政府:

  为促进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认真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高科技工业项目和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贯彻《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政〔2004〕1 号)要求,现就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服务现代制造业发展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发挥科技的先导示范作用,集中力量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

  (一)全市科技战线要紧密围绕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遵照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五大工业板块”和“钢车机、烟酒药”等重点产业的战略部署,以重大产品开发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为目标,以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为主体,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集中经费,服务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二)全市科技经费要向制造业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向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项目集中。我局确保每年集中 50% 以上的“科技三项费”和 60% 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经费,用于支持市里确定的制造业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大力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完善。我局计划在 3 年内投入“科技三项费”1 亿元,突出抓好光电子技术产业化、数字通信设备、应用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电动汽车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新技术及设备、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都市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 10 个重大专项,最终形成 50 至 60 亿元的年产值。

  二、支持建设现代制造业特色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

  (一)在钢材制造产业方面,以增加品种、改进质量、降低消耗、优化结构为重点,努力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服务,进一步提高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着力延伸和壮大钢材深加工,延伸武钢产业链,近期以城市住宅结构钢为重点,发展钢结构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总结提高武钢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其信息化二期工程。

  (二)在汽车制造及汽车电子零部件产业方面,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以东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东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龙)、东风 -本田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扩大汽车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能力。以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电动)为载体,以国家“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为龙头,以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和我市作为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城市的示范运营为基础,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支持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和产业化。依托汽车电子零部件产业发展汽车服务等产业。

  (三)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围绕武钢、武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武锅)、武汉重型机床厂(以下简称武重)、武昌造船厂(以下简称武船)、汽车及汽车电子零部件厂家等 20 家重点企业,强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为“钢、车、机”服务。

  (四)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突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做好服务。加快开发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光传输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及产品、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宽带无线 IP 网络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数字电视的接收技术、高清晰度数字彩电等产品。

  (五)在烟草及食品产业方面,全力支持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烟)发展,围绕提升完善武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功能,适应武烟发展的需要,建设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立足武湖和东西湖农副产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奶制品、名特优水产品、蜂产品、油菜加工等。同时扩大“汉酒”等食品行业的规模化生产,配套发展与烟草及食品行业相应的产业。

  (六)在石油化工及医药产业方面,增强武汉石油化工厂、武汉葛化( 祥龙)公司、武汉有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醒狮化学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重点支持武汉健民药业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健民)、武汉中联药业公司(以下简称武汉中联)、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鹏药业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大力扶持中药现代化基地的建设,组织源头项目开发、新药项目投产、GMP 标准认证。

  (七)在集成电路设计及计算机软件产业方面,提升武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功能,以曙光软件园为依托,加快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集成电路工程中心)建设步伐,吸引国内外优秀集成电路设计及其相关软件企业进驻基地,形成产业聚集。通过实施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及软件专项,进一步巩固我市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成果,发展面向应用、信息安全、制造业信息化、3S、集成电路设计等软件,使其作为现代制造业特别是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核“芯”(心)。

  (八)在新材料产业方面,壮大我市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加强环境生态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钢材、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的产业化。

  (九)在环保产业方面,建设环保科技产业化基地。依托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迪电力)、武汉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污水、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成套治理设备的开发与产业化。

  (十)在纺织服装产业方面,依托我市现有服装的设计、生产、销售优势,着力打造“ 汉派”服装品牌,重点支持武汉爱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爱帝)等服装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组织实施全市 10 大重大科技产业化专项,增强现代制造业总体实力

  (一)光电子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支持光通信器件、光存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产业化。抓好全光波长转换与光收发模块、介质膜干涉光滤光片及三端口器件、介质膜滤光片型及阵列波导光栅型 DW DM 器件的产业化。

  (二)数字通信设备专项。重点支持移动通信系统及产品、数字电视相关产品及光存储等的产业化。抓好无线数据通信模块及应用终端、移动通信直放站及室内覆盖系统、DVD 光学头的产业化。

  (三)应用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专项。重点支持 3S、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软构件资源库、企业级安全身份认证系统产品。继续支持集成电路工程中心的建设。

  (四)电动汽车及汽车电子零部件专项。重点支持与国家配套的混合动力客车、轿车、重要汽车电子零部件的产业化。抓好电动汽车运行示范城市和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汽车信息电子系统平台的建设。

  (五)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专项。重点支持已获得新药临床批件的化学药和中药现代化产品以及农业生物制剂产业化。积极推进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抗癌冬凌草甲素原料和制剂、人工体外培育牛黄产业化等创新药物的开发,抓好中药优势新品种暨共性关键技术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和眼科用药开发及技术平台建设等项目。

  (六)环保新技术及设备专项。重点支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及设备,天然气替代汽油的综合应用技术等。抓好高效脱硫脱硝烟气净化技术和医疗废弃物焚烧处置技术及装置等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继续推动汉阳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工程的实施。

  (七)新材料专项。重点支持光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新材料、新型功能表面涂层与薄膜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抓好基于冷弯型钢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及其产业化研究、全聚焦非球面镜片与光学系统以及纳米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

  (八)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专项。重点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集成能力和成套能力,集中对关键性和配套性技术进行开发和推广,促进装备制造技术的升级。重点推动数控机床、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汽车装配、高功率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激光医疗设备、自动化成套设备等优势装备制造业发展。

  (九)都市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专项。重点支持油菜、蘑菇、水生菜、畜禽、水产品等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和保鲜技术、农业工厂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重点围绕高新技术成果、专利成果、农业成果、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突出重点,加速武汉地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进行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 2 至 3 年的时间打造 1 至2 家新增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四、推进信息化技术,使重点制造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一)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重点在“钢车机、烟酒药”等领域积极支持我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信息化重点项目。

  (二)集中力量攻关。实施“人才、标准、专利”战略,突出重点,在以电子信息、应用软件等领域为共性技术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上取得突破。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平台,为企业服务。积极推进武钢、武烟、武锅、武船、武汉中联等一批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五、培育一批现代制造业的重点企业和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一)集中力量,以具体项目的形式重点支持武钢、武烟、凯迪电力 、武汉长江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爱帝、东风电动、烽火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烽火集团)、武汉健民、华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团结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整合资源优势,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能力。建立武汉科技创新核心服务体系,围绕由技术推进到形成产业群、由技术开发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重点支持一批专门为制造业基地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的发展,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成果转化。重点支持武烟、凯迪电力、东风电动、武汉爱帝、烽火集团等重点企业研发中心以及武汉健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工程中心的建设。

  (三)鼓励和支持在现代制造业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博士后产业基地。选择经济实力强、科技水平先进、科研条件好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企业博士后产业基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主持的开发项目将优先列入市级科技发展计划。

  六、进一步优化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一)优化政策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针对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武汉现代制造业的相关意见进行细化和落实,督促检查贯彻落实情况。

  (二)改革完善科技投入体系。在市级计划立项等方面优先给予制造业方面的资金支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财政投资、财政贷款贴息等其他资金应向 10 大市级科技专项倾斜。

  (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坚持技术改造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发展壮大我市现代制造业。

  (四)强化协调,完善服务。争取科技部“863 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计划的支持,凸现我市科技优势地位。积极争取与省、市其他部门有关科技工作的衔接、配套,以及 10 大市级科技专项与省专项相衔接。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也应调整对高科技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比例。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予批转。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

  二00四年七月二十六日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