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2004—2008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黄政发 [2004] 16号

颁布时间:2005-07-19 00:00:00.000 发文单位: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黄冈市2004—2008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四年七月十九日

黄冈市2004—2008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案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血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几年,血吸虫病疫情在我市出现反弹,形势严峻,防治任务艰巨。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湖北省2003-2007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案》的规定和要求,为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态势,规范全市防治工作的开展,提高防治质量,保护人民健康,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防治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血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责任,开展群防群控,突出工作重点,全面完成2004~2008年血防工作目标任务。

  (二)防治原则:以防治血吸虫病国家标准为依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配合、协同作战;实行分级负责、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控制垸外、主攻垸内和分型治理、分层防治的技术策略;坚持以控制疫情传染源和消灭垸内钉螺为重点,加大健康教育和综合防治力度,最大限度地搞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二、防治目标

  (一)疫区达标:到2008年,全市实现疫情控制目标:1、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4个县市(武穴市、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巩固防治成果。2、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的2个县区(黄州区、团风县),要压缩疫情,减轻危害,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二)螺情下降:全市垸内钉螺面积由2003年的4428亩降到2272亩,减少2156亩。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40%以上。

  (三)病情减轻:治疗全部晚期病人(144人)。有效控制新发晚期病人和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每年病人和病牛治疗率分别达到100%.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县区的人群和家畜粪检阳性率分别降至5%和3%以下;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县市的人群和家畜粪检阳性率降至1%以下。

  三、防治任务

  (一)查灭螺:查螺100万亩次。全市反复灭螺 10万亩次,其中环境改造灭螺16800亩次(结合农业灭螺7400亩次,结合林业灭螺8000亩次,结合其它项目灭螺1400亩次),药物灭螺31200亩次。硬化有螺渠道3000米。对1座有螺涵闸修建阻螺设施。

  (二)查治病:人群查病61780人次,治疗及扩大化疗125000人次,每年对未治愈的晚期病人要进行治疗。耕牛查病7914头次,治疗处理病牛及扩大化疗耕牛4458头次。

  (三)健康教育:通过新闻媒介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增强疫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重点抓好疫区中小学生的血防知识普及教育,健全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宣传家长、家长推动社会的血防健康教育传播链。每年5~6月份,教育部门在疫区中小学安排1-2个课时的血防知识课程,中小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并落实授课教师,由血防部门提供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料。

  (四)改造卫生习惯:防止粪便污染水源。未控疫区要结合改水改厕工作,抓紧修建无害化厕所,到2008年,疫区农村自来水和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推广家畜圈养或安全放牧,到2008年,疫区家畜圈养率达到50%以上。实行野粪集中杀灭虫卵;提倡饮用安全卫生水;修建自来水生活饮用水设施。

  (五)预防急感:易感季节要制止人畜到疫区进行非生产性活动,确因生产、防汛、救灾而接触疫水者,必须进行登记、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必要时实施群体早期治疗。对人畜常到的易感地带,必须设立防护哨卡及醒目的警示标志。凡同一地点在短期(一周)内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等重大突发疫情,即启动《黄冈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六)科学研究:结合防治工作实际,把重点血防科研项目列入科技攻关计划。市科技局要组织科研机构,完成上级布置的科研任务,并组织力量,结合我市实际,在防治策略等应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大力推广阻螺设施等科研成果。

  (七)疫情监测与预警:疫区各地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及网络信息系统,依法进行疫情监测和信息处理上报。对历年多发急性血吸虫病的地区和春、秋季查出感染性钉螺的地带,要采取有效措施灭螺杀蚴,开展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的预测和预警工作。

  四、防治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

  1、确保血防经费投入到位。市政府和疫区各级政府要切实把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从2004年起,市财政按每年每人0.5元的标准,疫区县(市、区)财政按每年每人1元的标准,落实血吸虫病防治专项经费预算。财政转移支付血防项目资金,要集中在县级血防办公室掌握使用,使用范围严格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税费改革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鄂办发〔2002〕39号)执行,其中5%用于耕牛血防工作。世界银行血防贷款的还本付息,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承担。疫区县、乡(镇)两级政府,要根据血防工作需要,组织动员农民投工投劳,在其生产、生活区域开展血防灭螺工作。

  2、集中投入,形成合力。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与疫区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紧密结合,以压缩垸内外钉螺面积;扶贫开发部门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以项目形式支持贫困疫区开展血防工作;民政部门要把未治好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列入农村特困人群加以照顾,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给予住院生活补助;科技部门将血防科研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予以重点安排。

  3、对人(牛)的血吸虫病原学治疗药品及晚期病人的救治要实行免费,其费用从各级财政安排的血防专项经费中列支。急性血吸虫病人住院治疗,要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大病统筹范围,重疫区县(市)要优先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对按规定定员定编的血防专业机构预防人员的人头经费和业务经费,要按照当地机关事业单位人均水平,由同级财政全额拨付。血防医疗人员与医疗机构人员同等对待。整合前的血防离退休人员工资财政单列,按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按时足额发放。

  血吸虫病防治经费由市、县(市、区)血防办公室管理使用,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实施防治分离

  进一步加强血防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在工作上要搞好防治结合,在机构上要突出防治分离,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防治网络体系和一支精干高效的专业机构和防治队伍。

  1、管理体制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血防工作机制。疫区要建立健全血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各项防治措施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按照职责分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2、预防机构

  疫区县以上血吸虫病预防机构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并,纳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市、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组建血防机构,在疾控机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履行血防技术指导、疫情监测、督导检查等职能。

  撤销乡(镇)血防站,将血防工作纳入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管理,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疫区乡(镇)派驻血防人员,负责所辖区域内的防治、信息管理和人员培训,组织协调查灭螺、查治病、急感防护、宣传教育等工作。

  血防预防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学历、专业技能和身体条件。应在全面清理清退非在编人员、重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准入标准和条件,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全员竞争,公开招聘,择优聘用,持证上岗。

  3、医疗资源

  保留黄州区血防专科医院,主要从事血吸虫病的诊疗工作,也可根据当地的医疗需求开展综合医疗业务。不保留血防专科医院的疫区市、县(市),现有血防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综合医院或与在建的传染病医院(病区)整合,也可以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向综合医疗机构转型或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范围,继续承担该地区的血吸虫病诊疗任务。

  (三)坚持政府领导,加强部门配合

  疫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血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建立健全血防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建立血防领导小组例会制度,主要领导要听取汇报,研究工作,解决问题,督办落实。各级血防办公室是同级党委和政府常设的血防管理机构。血防办公室及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纳入公务员制度管理的,经批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

  各级血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将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纳入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疫区各级政府要实行部门血防工作述职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我市范围内的农场,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增加对农场血防的投入,并将农场血防工作纳入所在地的血防总体规划。疫区农场要健全血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配备血防专业人员,安排防治经费,确保农场与当地血防工作同步。

  (四)明确各级职责,加强督导考核

  市政府和疫区县(市、区)政府签订血防工作责任状,明确职责,实行奖惩。疫区各地也要层层签订责任状,狠抓落实。要把疫区按期达标、垸内螺情下降、晚期病人救治和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下降,纳入疫区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对工作不力造成疫情回升的疫区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实行责任追究。

  疫区各级血防办公室要增强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意识。根据防治进程,科学制订计划,加强检查督办,根据《湖北省血防工作质量控制管理办法》要求,适时考核评估,考核结果逐级上报。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