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水产局《黄冈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通知

黄政办发 [2004] 89号

颁布时间:2004-08-04 00:00:00.000 发文单位: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水产局制定的《黄冈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四年八月四日

  黄冈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市水产局 2004年8月3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渔业法》和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科学利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生产,促进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我市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及养殖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自然条件与生物资源

  (一)地域地貌及水资源状况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理方位为东经114°25′—116°08′、北纬29°45′—31°35′,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全市现辖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二市(武穴、麻城)、一区(黄州区)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共有124个乡(镇)、办事处,4301个行政村,总面积17446平方公里(约2616.9万亩),总人口72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47.4万人,城镇人口175.3万人。

  本市地形自北向南逐步倾斜,形成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备的地貌特征,大致是“七山一水二分田”。东北部为大别山脉,山峦起伏,岭谷相间,最高点罗田天堂寨,海拨1729米。中部为丘陵区,谷宽丘广,冲、垅、土旁、畈交错。南部为狭长的平原湖区,河港、湖泊交织,有500亩以上的湖泊38个,长江流经团风、黄州、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区),发源于大别山脉的举水、倒水、巴水、浠水、蕲水和华阳河六大水系,均自北向南流经市域汇入长江。

  市内江河、港汊、湖库、池塘密布,水域总面积27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0.3%.除去基本不能利用养殖的江河、湖泊及其大小支流,渔业可养殖水面为122.63万亩,已利用养殖99.11万亩。包括1、湖泊:大小湖泊195个,总面积38.84万亩,可养面积32.67万亩,已养22.35万亩。按大小分类,万亩以上大型湖泊6个,面积21.58万亩,即源感湖、大源湖、太白湖、武黄湖、赤东湖、策湖;中型湖泊54个,9.98万亩;小型湖泊135个,7.25万亩。2、水库:大中小型水库1149座,总水面45.86万亩,渔业可养水面29.46万亩,已养21.56万亩,其中大型水库11座,可养水面15.74万亩,中型水库37座,可养水面9.96万亩,小型水库1101座,可养水面3.76万亩。3、塘堰:约23.5万口,面积26.01万亩,已利用养殖20.99万亩;4、精养鱼池:面积30.61万亩,已养30.41万亩;5、河沟港汊:面积3.88万亩,已养3.80万亩(含部分外河)。

  (二)水文气候与水质条件

  我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光热界限分明。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6.49—113.3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913.5—2161.5小时,年平均气温15.7—17.1℃,每年有230—240天的日平均气温超过10℃,全年无霜期在237—278天之间,鱼类生长期长达8个月,最佳生长期(≥15℃)达6个月。年平均降雨量1223—1493毫米,最多的6、7月份为197.6—246.7毫米/月,最少的12月或1月为22.6—46.1毫米/月,年降水总量222.37亿立方米,年降雨日数(≥0.1毫米/日)在115—147天之间,雨季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春季冷暖多变,雨量渐增,阴雨连绵,夏季降雨集中在初夏“梅雨期”,暴雨频繁,降水强度大,两季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雨量的71.1—75.7%.因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和渔业养殖生产,但因气候要素分布不均匀,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发生,如干旱、暴雨、倒春寒等,会对渔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据上世纪80年代初对全市部分湖泊、水库、塘堰的水质测定,境内各类水域的理化性质良好,水质基本呈微碱性,且溶氧充足,氮、磷、钾、硅、钙、镁、铁等营养物质比较齐全,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含量适中。水体透明度多在20—60cm之间,水库稍高,达91—260cm;PH值为7.1—8.9;溶氧量多在6.1—9.1mg/l之间;有机物耗氧量平均值5.64mg/l;氨氮含量0.10—3.44mg/l,硝酸氮(含亚硝酸氮)0.029—0.56mg/l;磷酸盐平均含量不足0.04mg/l;硅酸盐含量平均值6.25mg/l,其中水库为18.3—23mg/l.

  (三)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境内水体饵料生物种类繁多,资源量大。1、浮游生物含量丰富,浮游植物以硅藻、绿藻、蓝藻占优势,常见种类近百种,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为主,常见主要种类70多种。浮游植物量:湖库一般为20—300万个/升,高的达500—600万个/升,池塘一般为300—800万个/升,高的达2000—4000万个/升;浮游动物量:湖库一般为50—3600个/升,池塘2000—6000个/升。2、水生微管束植物有56种,隶属25科,其中一半以上可作为鱼类饲料,主要种类有芜萍、小浮萍、紫背浮萍、苦草、轮叶黑藻、小茨藻、马来眼子菜、水浮莲等,均是草食性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3、底栖动物主要有螺、蚌等软体动物、小蚯蚓、丝蚓、颤蚓等环节动物、红线虫等线型动物和孑孓等节肢动物的幼虫,境内湖库存量一般为100—300个/平方米。

  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鱼类87种(不包括引进种和杂交种),隶属12目22科,其中鲤科鱼类47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鲂、鱼感、鳜、鱼白、中华鲟、长江鲟、白鲟、鲥、刀鲚、鳗鲡、泥鳅、黄颡、长吻鱼危、鲶、黄鳝、胭脂鱼、太湖短吻银鱼等30多种,其中中华鲟、白鲟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胭脂鱼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其它经济动物主要有白鳍豚、扬子鳄、大鲵、鳖、龟类(含草龟、金钱龟、断板龟、梅花龟等)、河蟹、虾类(含细足米虾、中华小长臂虾、青虾、克氏鳌虾等)、贝类(主要种类为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及田螺)。名特优养殖品种主要有鳜鱼、黄颡鱼、珍珠、龟、鳖、蟹、鲶、青虾等10多种。水生经济植物有莲藕、菱角、芡实、荸荠、芦苇等。

  全市规模较大的国有苗种繁育场所有9处,主要分布在浠水、蕲春、黄梅、黄州、红安、英山、罗田等7个县(市、区),年产青、草、鲢、鳙、鲤、鲫、鳜、大口鲶、黄颡鱼、鳊、鲂及热带鱼等各类鱼苗20—25亿尾。集体乡(镇)渔场也有部分从事苗种繁育。近年来,个体苗种繁育大户发展迅速,全市年繁殖各类鱼苗90亿尾,其中60%来自于个体。我市长江段曾是天然鱼苗的主要出产地,最高年份鱼苗捕捞量达143亿尾,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工繁殖鱼苗技术逐步普及,加上长江鱼苗资源急剧下降,天然捕捞产量骤减,现在每年捕捞长江鱼苗不足2亿尾。全市另有地热点15处,总热量9000吨/日以上,较著名的有英山县西汤河温泉、北汤河温泉、蕲春县桐梓温泉和罗田县三里畈温泉,现已建成罗非鱼、巴西鲷、长丝鲈、巴沙鱼等热带鱼和甲鱼越冬、繁育场所多处。

  二、水产养殖的现状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水产事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先进渔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带来了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效益的大增长。(见下表)(略)

    注:产值比重系指按90年不变价计算,水产业产值占当年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从表中可以看出,10年来,全市水产业无论是养殖面积、养鱼户数、渔业劳力,还是水产品总量、养殖产量、单产水平、渔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地增长,特别是精养鱼池面积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了1.41倍和1.33倍,渔业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增长了7.9个百分点。

  回顾我市近10年水产业的发展变化,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小水体由多品种、多层次、以吃食鱼为主的立体生态养殖逐步取代了比较单一的肥水养鱼,大水面由投施化肥、增殖河蟹、发展“三网”逐步取代了粗放粗养、人放天养,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和单位水体鱼产量;鱼苗生产由人工繁殖、多种名特优并举逐步取代了人工繁殖与捞捕江苗并重、鱼苗品种比较单一的局面,保证了各类苗种的有效供给;苗种放养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了小规格鱼种,提高(早)了商品鱼的起水规格(起水时间);养殖品种由名特优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家鱼”,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达到50%,提高了渔业的比较效益。

  10年来,我市名特水产品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1993年,我市传统的珍珠生产因受市场价格影响陷入低谷,河蟹养殖也因种苗、技术不过关等原因使养殖面积、产量急剧减少,其它名特水产品养殖才刚刚起步,产量甚微。2002年,全市仅河蟹、青虾、鳜鱼、珍珠、银鱼、甲鱼、食用蛙、黄颡、黄鳝、泥鳅等10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发展到24.5万亩,其中养河蟹7.1万亩,产量305吨,养青虾5.5万亩,产量1296吨,养珍珠5500亩,产珠6吨,养黄鳝160亩,产量378吨,养鳖3850亩,产量758吨。

  总结我市过去10年来水产业取得的巨大成绩,主要的经验有三条: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各地始终把水产业当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和富村富民的重要产业来抓,从而形成了上下整体联动发展水产生产的大好局面。

  (二)始终坚持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咬住调整不放松。各地将调整发展水产业与发展避灾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相结合,通过调整大建水产基地,大养名特优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极大地增强了水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始终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各级渔业部门始终坚持以服务渔农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引进繁育、养殖技术、养殖模式、产品销售等方面积极主动地为渔农提供服务,大大提高了水产品养殖质量与经济效益。

  我市水产养殖业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渔业基础设施老化,生产条件亟需改善。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十分有限,渔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全市近五成的精养鱼池和塘堰无法及时得到改造,不少鱼池池埂坍塌、淤泥沉积,作为养鱼附属设施的涵闸、泵站、道路、沟渠、水电设施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因缺资金无法及时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水库、池塘精养水平不高。全市21.56万亩养殖水库,年水产品产量仅15470吨,平均单产不足80公斤/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公斤/亩;精养鱼池和养殖塘堰单产分别为420公斤/亩和222公斤/亩,而全省平均水平达到600公斤/亩和254公斤/亩,差距明显。部分水体生产性能较差和鱼种、饵肥投入不足、管理未跟上是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原因。

  (三)渔业养殖结构不甚合理。尽管通过多年调整,渔业养殖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名特品种养殖仍然缺乏规模、批量与档次,湖泊、水库、塘堰养常规鱼的多,养名特水产品的少,精养鱼池稍好一些,但仍是以套养、混养名特水产品为主,产量零星分散,区域特色不强。

  (四)网络不健全,服务难到位。机构改革后,乡(镇)渔技站大多被拆并,人员被精简,使本已不够健全的渔业技术推广网络雪上加霜。由于基层服务人员少,加之经费无固定来源,导致队伍不稳定,抓水产养殖的时间、精力、服务都无法到位。

  三、养殖水域的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渔业法规为指导,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前提,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建设优势水产品产业带为重点,以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为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合理地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切实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和完善养殖证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今后10年,我市水产生产将坚持渔业、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快养殖品种优良化、养殖技术科学化,养殖模式立体化,养殖生产标准化,渔业环境生态化,水产生产产业化的进程,实现渔业生产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由生产无序化向标准化的转变,由单一经济效益向“渔业、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转变,最终实现渔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标。

  (三)工作目标

  我市现有水域总面积270万亩,其中渔业可养水面122.63万亩,已养水面99.11万亩。今后10年计划新增养殖水面9万亩,到2012年养殖水面力争达到108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6万吨,渔业总产值36亿元,水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

  今后10年,要以现有渔业生产基地为基础,逐步扩大养殖面积,着力调整结构,发展名优养殖,实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形成黄冈渔业生产特色,逐步实现水产大市向水产强市的跨越。要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力争3—5年基本实现湖泊、水库和连片精养鱼池获得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主要养殖品种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注册20个水产品商标,提高我市水产品的竞争力,打造黄冈的水产精品名牌。

  (四)区域布局规划

  根据我市地理特征和养殖水域分布情况,将养殖水域规划为四区:即沿江优势水产品养殖区、中部丘陵塘堰鱼池养殖区、中北部大中小水库养殖区、长江和源感湖渔业资源保护区。

  1、沿江优势水产品养殖区

  沿江优势水产品产业带是市委、市政府规划的农业产业化“五带十区”建设工程之一,是我市水产品主要养殖区。该区东至黄梅源感湖,西到举水河,北至柳界公路,南濒长江,包括沿江团风、黄州、浠水、蕲春、武穴、黄梅、龙感湖等七个县市区的51个乡(镇)、办事处的水域,现有养殖总面积56万亩,其中大中小湖泊22.4万亩,精养鱼池23.24万亩,塘堰7万亩,河沟及其它3.36万亩,渔业养殖产量15.8万吨,占全市养殖产量的近70%.

  今后10年,沿江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在现有基础上扩增养殖水面8万亩,着力建设养殖核心区和示范区,大力发展黄梅青虾、浠水茅山大闸蟹、黄颡鱼、鳜鱼、大口鲶、珍珠等名特优养殖,建成黄冈乃至全省优质水产品供应基地。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大宗水产品的产量和规格,实现水产品总量23万吨的目标。

  (1)黄梅青虾核心区:以2万亩大源湖为核心区,12万亩源感湖为主体,辐射小源湖及周边乡(镇)精养鱼池,形成“黄梅青虾”主产区。养殖面积15万亩,年产青虾2500吨。

  (2)浠水茅山大闸蟹核心区:以浠水策湖为核心区,辐射沿江的大源湖、太白湖、武黄湖、马口湖、赤东湖、望天湖、白潭湖、黄沙湖及小型湖泊,同时加快发展稻田养蟹,形成“茅山大闸蟹”主产区,养殖面积15万亩,产量达到1500吨。

  (3)龙感湖鱼回鱼示范区:以龙感湖管理区水产基地为中心,辐射黄梅部分乡(镇)精养鱼池单养或套养斑点叉尾鱼回,形成3万亩鱼回鱼主产区,年产量5000吨。

  (4)蕲春黄颡鱼示范区:以蕲春赤东湖为中心,辐射沿湖精养鱼池进行单养或套养,面积5万亩,形成黄颡鱼主产区,年产量2500吨。

  (5)黄州鳜鱼示范区:以黄州白潭湖为中心,辐射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周边乡(镇),进行池塘主养和套养、河港水库网箱高密度养殖,形成3万亩鳜鱼主产区,年产量1500吨。

  (6)团风长江鲶示范区:以团风黄沙湖为中心,辐射回龙山、上巴河、方高坪等乡(镇),进行池塘主养和套养、网箱养殖,形成鲶鱼主产区,面积2万亩,年产量2500吨。

  7、武穴珍珠示范区:以武穴武黄湖、刊江办事处为中心,辐射垅坪、花桥、石佛寺等乡(镇)进行湖泊、池塘鱼珠混养,形成3万亩珍珠主产区,年产珍珠200吨,优质珍珠达到50%以上。

  此外,本养殖区还要大力发展黄鳝、泥鳅、翘嘴红鱼白、蒙古红鱼白、黄尾密鲴、加州鲈等名优鱼规模养殖,要提高传统的青、草、鲢、鳙、鲤、鲫、鳊的产量和规格,特别是鳙鱼(胖头鱼),使之成为我市常规品种中的拳头产品。

  2、中部丘陵塘堰鱼池养殖区

  本区域包括黄梅、武穴北部、蕲春、浠水、团风东北部及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南部等部分地区。现有养殖水面21.6万亩,其中塘堰14万亩、精养鱼池7.2万亩、河港0.4万亩,2003年本养殖区水产品产量5.5万吨,占全市养殖总产量的23.7%.

  今后10年,本区新增养殖水面1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7万吨。重点是着力提高单产,平均亩产达到350公斤,特别是要提高精养鱼池的产量;在稳定提高常规鱼养殖产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发展鳜鱼、青鱼、鲂鱼、鲫鱼、泥鳅、热带鱼、甲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实行鱼珠、鱼猪、鱼禽、鱼果配套等养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3、中北部山区水库养殖区

  本区域包括中北部山区大中小型水库:其中大型水库11座,中型水库37座,小(一)型水库188座,小(二)型水库913座。养殖面积21.56万亩。目前年产成鱼1.77万吨,占全市养殖总产量的7.6%.

  今后10年,本区域大中型水库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大资金投入,调整品种结构,提高水产生产的产量和效益。常规品种以花鲢为主;优质鱼类以青、鱼白、鳊为主;有条件的水库要发展银鱼生产,移殖银鱼卵,使之成为优势种群;要发展围拦养殖和网箱养殖,将水体化大为小,加快鱼种和名特优水产品(鳜鱼、大口鲶、匙吻鲟)养殖步伐;要利用水库的水资源和自然落差优势,大力开展工厂化名特优养殖,千方百计提高优质水产品产量。

  小型水库要加大优质鱼种的投放量,提高放养鱼种的规格,加大饲料和肥料投入,实行精养,促进养殖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2012年水库水产品产量达到2.3万吨。

  4、长江和源感湖渔业资源保护区

  本区所辖长江段257公里,是长江天然鱼苗的主要产苗江段和水生动物的天然乐园,同时又是中华鲟、白鳍豚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频繁活动区。源感湖是跨省大型湖泊,境内黄梅所辖水域12万亩,是“黄梅青虾”原产地,湖内水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由于是跨界水面,管理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渔民只捕捞不放种,捕捞强度过大,至使该水域鱼类和青虾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建立长江和源感湖渔业资源保护区,以保护和恢复水产资源为主要目标。要抓好长江种质资源的繁殖保护,严格执行长江禁渔期制度;控制长江捕捞强度,实现长江水产资源的永续利用;确定源感湖禁渔期和禁渔区,使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根据源感湖水产资源的实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限量开发源感湖水产生产,实行局部围拦养殖2万亩,发展高效生态渔业。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渔业生产的服务体系。市、县(市、区)、乡(镇)成立水产生产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水产生产的领导;各级水产职能部门切实负起指导各地水产生产的职责。同时,建立健全渔业生产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各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好技术人员的编制与经费,使之能较好的为广大渔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特别是抓好新品种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普及;二是大力扶持、发展民间养殖协会、销售协会,使之逐步成为为广大养殖者提供苗种、技术、信息、饲料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主力军;三是尽快建立水质环境监测、病害防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严格执行农业部淡水养殖NY5051—2001水质标准,保护水域环境,严把水产品质量关,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二)适当增加养殖面积,壮大渔业养殖规模。在现有养殖水面的基础上,今后10年计划新增养殖面积9万亩,2012年全市养殖面积力争达到108万亩。一是退田还湖1万亩;二是低洼田改造鱼池5万亩;三是塘堰、河港改造成养殖水面1万亩;四是源感湖围栏开发2万亩。

  (三)做好渔业“三改”工作,不断提高水体生产力。全市现有精养鱼池30.6万亩,有50%以上的鱼池不达标,今后10年要分期分批进行改造。一是利用冬春农闲季节,每年对鱼池清淤5—6万亩,增加养殖水体空间;二是有条件的地方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池埂护坡;三是改造、完善排灌设施,逐步达到排灌自如;四是扩大种青养鱼面积,降低生产成本;五是提高渔业机械化程度,添置增氧机、投饵机等。

  (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促进渔业快速发展。坚持不懈地抓好渔业招商引资和项目申报工作,深刻认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开发渔业资源,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渔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在水面开发、水产品养殖、渔业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建成一批以名特优产品养殖基地为龙头的水产企业,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加快水产业的发展。

  (五)建立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一是建立完善的水产苗种选育繁殖体系,建成1个国家级青虾原种场(黄梅),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市直太白湖),13个市县级良种场,30个苗种繁育场(点),尽快建好鳜鱼、大口鲶、青虾、黄颡鱼、鱼白鱼、热带鱼、优质鲫、杂交鲤、三角鲂、青鱼等十大名优水产苗种生产基地。二是建立和完善水产种子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依法加强水产苗种行业管理,建立种苗生产企业注册登记制度,审核、发放《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保障种苗质量。三是加强水产种苗进出境管理和检疫工作,防止特有种质流失和病害侵入;四是健全水产苗种推广体系,开展水产苗种推广服务、养殖服务,提高良种覆盖率,不断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六)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打造黄冈水产精品名牌。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中提出的4—5年内完成全省农产品无公害的目标,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争取3—5年内全市大中小水库、湖泊和连片精养水面都达到无公害养殖标准,并经“省绿办”认定,15个以上主要养殖品种得到无公害认证和商标注册,保障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黄冈水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七)认真贯彻执行渔业法规,保障渔业生产持续发展。一是加大《渔业法》和《湖北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及有关法律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打击危害渔业生产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二是加快实施并不断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加强对养殖水域滩涂的管理,规范养殖行为,合理开发、利用水域滩涂发展渔业生产;三是加大治理水域污染力度,全力保护渔业水质环境,保障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四是坚持做好长江禁渔工作,实现“三无”目标,积极做好源感湖渔业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