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政发[2004]122号
颁布时间:2004-12-05 00:00:00.000 发文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04-2020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区水资源总量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缺乏的省(区)之一,同时存在着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方针,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节水型灌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工程措施,突出制度建设,优化用水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区直各部门、直属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要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良好氛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04-2020年)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宁夏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一)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宁夏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处于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沙漠包围之中,国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其中3/4的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风大沙多,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89毫米,当地水资源总量10.9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9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12和黄河流域的1/3;亩均占有量4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28和黄河流域的1/6.计入国家分配我区可用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量指标,人均占有量只有690立方米,亩均占有量21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3和1/8.受季风的影响,天然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全区绝大部分地区70%的降水集中于7-9三个月,4-6月降水量仅占15%,难以保障作物苗期对水分的基本需求。降水量最高和最低年份相差达3.8倍,地表径流量相差5.7倍。部分地区天然水矿化度高、质量差,大于2克/升的苦咸水分布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8.1%,水量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25%,开发利用难度大。
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支持我区水利建设。全区回汉各族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先后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固海扬水和盐环定扬水工程,建成中小型水库200多座、机井6000多眼、城乡供水工程200多处、水窖40多万眼。1998年以来,又开工建设了扶贫扬黄工程、沙坡头水利枢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人口饮水解困、黄河防洪等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达到700万亩,基本解决了1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这些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区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总量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黄河分配水量指标与区域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近10年来,西北地区持续干旱,黄河上游来水减少,引水量受限,导致北部引黄灌区农业、生态、工业和城市用水严重不足。南部山区山大沟深、田高水低,天然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6.9%,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并存,山区8县(区)中有7个县城缺水,9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按目前的用水水平计算,2010年全区将缺水7亿立方米,2020年缺水16亿立方米。
2、传统的用水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区),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低,全区可用水量绝大部分用于农业。1998-2002年,全区年均耗水量37.94亿立方米,其中耗用黄河水34.19亿立方米。在总耗水量中,农业用水占8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工业用水占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缺少相应的水资源支撑。
3、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区引黄灌区是在干旱荒漠草原上建立的灌溉农业区,农业用水兼有农田灌溉、洗碱压盐和生态建设三重功效。灌区水利设施老化,渠道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3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水分生产率0.6公斤/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工业主要以耗水量较高的电力、煤炭、化工、造纸行业为主体,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328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城市生活用水节水型产品普及率30%,供水管网损失率20%。
4、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2003年,全区废水排放量2.3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5.6%,生活废水占54.4%.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31万吨。50%以上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放,境内水域富营养化严重,均未达到功能水体的要求,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水污染形势严峻。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迅速扩展,湖泊、湿地萎缩。银川平原湖泊、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80多万亩减少到目前的45万亩左右,其中湖泊面积由40多万亩萎缩至10多万亩。银川市、石嘴山市因集中开采,地下水降落漏斗区面积已达460多平方公里。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引黄灌区40%的农田为中低产田。山区天然草场面积绝大部分退化。全区75%以上的面积水土流失严重,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水资源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对水的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近期引用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将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全区建设节水型社会,以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工业反哺农业,是宁夏区情、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全社会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为重点,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建立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以节水型灌区建设为突破口,突出制度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能力,建立节水、防污的生态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1、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以水定发展方向,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妥善处理宁夏与黄河流域各省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山区与川区、近期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生态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2、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并重原则。树立新的治水理念,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两手抓,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理顺体制、完善法制、依法治水、强化管理。在利用水价等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更新步伐,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系统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3、节水优先与适度开源原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和节水服务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建设新的蓄水、引水、提水等水源骨干工程,开展苦咸水和中水利用,合理开发水资源。
4、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原则。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健全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法规、政策以及水权市场交易规则,合理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在明确初始水权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节,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配置。
5、节水与治污同步原则。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将取水许可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加强污染的综合治理,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控制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不断改善水环境。
6、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原则。在全社会普遍节水的同时,率先在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和银川城市节水、防污治污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以此推动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战略目标与总体布局(一)战略目标1、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氛围,使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水利投入和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形成符合宁夏区情、水情的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与高效利用体系、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与运行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与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全面推广、普及节水新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优化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初步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基本构架,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2、近期目标(到2015年)
——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法制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节水运行机制和节水产业,全民节水意识普遍增强。
——全区总耗水量控制在40亿立方米以内,从农业用水指标中节水6.9亿立方米,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用水。全区生活、生态、工业、农业耗水比例由2.2∶7.2∶2.8∶87.8调整为4∶11∶9∶76.——对引黄灌区、库井灌区进行全面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自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4提高到0.5,亩均综合灌溉定额由509立方米下降到455立方米;扬水及库井灌区水利用系数由0.6提高到0.65.单方水粮食生产量由0.6公斤提高到1公斤。
——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由328立方米下降至170立方米,重复利用率由45%提高到60%.——完成5个地级市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主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中水重复利用率由20%提高到60%,水重复利用率由45%提高到60%.——封闭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工业企业自备机井,城市水源地得到进一步保护,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由20%降至15%.——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8%,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1150立方米下降到590立方米。
3、远景目标(到2020年)
——完成扬黄灌区、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支、斗渠量水设施配套建设,全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2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10亿立方米的目标。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100%,进一步遏制荒漠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率,使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完成县城、中心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装置建设,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引黄灌区各排水沟入黄口水质达到地面水质Ⅲ类标准。
——工业万元总产值用水量、农业亩用水量以及单方水的产出率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实施步骤宁夏建设节水型社会分三个阶段:
1、典型示范阶段(2004-2010年):重点进行节水型灌区、节水型城市(试点县)、节水型企业建设,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规章制度,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2、重点突破阶段(2011-2015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形成节水型社会的框架。
3、全面建设阶段(2015-2020年):完善各项制度,巩固建设成果,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
(三)总体布局1、北部引黄灌区该区面积占全区的25%,是全区经济发展中心和全国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虽有得天独厚的引黄条件,但工程老化、用水量大、利用率低。年平均耗水量31.3亿立方米,占全区总耗水量的83%,人均耗水1020立方米,耕地亩均耗水645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的节水潜力,是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地区。主攻方向是:
农业以节水高效为目标,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提高灌溉工程配套水平,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改革,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大力推广水稻控制灌溉、小畦灌、膜上灌、沟灌、间歇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利用水价等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工业节水方面,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强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节水型产业和企业,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污水处理和回用水平,使重点工业企业全部达到节水型企业标准,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城镇生活节水方面,在保证不降低居民生活标准的前提下,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减少输配水损失和用水环节的跑、冒、滴、漏;推广节水器具,引导居民更换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合理核定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实行定额内用水价低、超定额用水加价的阶梯水价制度,减少浪费、控制用水。
2、中部风沙干旱区该区面积占全区的53%,多年平均降水量250毫米,径流少、水质差,人均占有量132.8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量13立方米,是宁夏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荒漠化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主攻方向是: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封山禁牧、退牧还草、围栏封育、飞播种草等措施,重点抓好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增加林草覆盖度,控制荒漠化。以沙区边缘地带小型绿洲为依托,修建大口井、带子井、蓄水池等微型水利工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努力建设成为自治区的畜牧业基地。
工业生产依托畜牧业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发展肉食、皮毛、地毯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和煤炭、白云岩、瓷土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企业用水控制在定额之内。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采取供水管网改造和节水生活器具推广以及实行阶梯水价等措施,减少损失和浪费,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同时有计划地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回用。在农村通过修建水源工程,打井打窖蓄集雨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3、南部黄土丘陵区该区面积占全区的22%,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382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量83立方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条件脆弱,工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人畜饮水困难,农村贫困人口多、分布面广,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地区之一。主攻方向是:
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以修建高标准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在改造配套库、井灌区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积极兴建库、坝、塘、窖等小型雨水积蓄设施,发展集雨节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少耕免耕等节水增产技术。积极稳妥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六盘生态圈,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等后续扶贫支柱产业,实现以种粮为主向草畜产业为主的转变。
工业节水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优势农产品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耗水少、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饲草料和畜产品加工业。严格限制并关停高耗水、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将企业用水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行业用水标准之内。
城镇生活节水结合县城供水扩建工程和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供水能力和自来水普及率,推广普及节水器具,有效节约用水。在人畜饮水困难的农村,重点发展水窖,集蓄雨水,保障人畜饮水的安全。
四、重点建设任务(一)管理体系建设1、综合决策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密切合作的协调机制。把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纳入自治区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定期召开节水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审议建设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高综合决策水平。
2、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节水条例、水资源管理条例、用水定额、水价管理、农业用水水权交易、城市污水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政策,为依法用水、治水和节水提供法律保障。
3、管理体制建设。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各级水务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调配、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管理水量水质。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强水务管理机构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水务管理现代化、监测标准化、监理规范化、宣传普及化、信息网络化,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廉洁务实的水管队伍。
4、运行机制建设。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提高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开度和透明度,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运作机制。组建各类用水者协会,逐步建立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水价听证会、信息公布等制度,使用水者有知情权和发言权。
5、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以信息管理、水量调度和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水务信息网络,重点建设全区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和调配、节水管理信息、水质监测和评价、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利政务信息等系统,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信息服务。对区域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制定突发水污染事故处理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马铃薯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优质稻麦、淡水鱼、蔬菜、牧草、玉米、葡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及一批区域性地方特色产品,扩大低耗水高收益作物种植面积。加快宁东能源重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和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工业化。以大银川建设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支撑的经济格局。
(三)相关机制建设1、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排污许可、水环境容量有偿使用等制度,运用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
2、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户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合理核定基本水价,逐步实现按成本收费。深化农业水费制度改革,加快“一费到田”、“一票到户”和“终端水价”改革步伐,切实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城市生活供水实行定额内执行基本水价、超额用水累进加价以及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阶梯式水价制。
3、建立节水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拓宽节水治污投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和公众加大节水治污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节水治污产业开发。
4、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商品意识,培育和发展水市场。逐步建立符合区情的水权交易制度、交易规则和规范交易行为。允许水权拥有者通过水权交易市场,平等协商,将其节约的水有偿转让其他用户,形成合理利用市场配置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四)工程体系建设1、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青铜峡河西灌区西干渠与唐徕渠、汉延渠与惠农渠上段合并改造工程,沙坡头南、北干渠连通及灌区节水改造、跃进渠延伸工程。
——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干渠、支干渠防渗砌护680公里,砌护率达到41%;新增支斗农渠防渗砌护7800公里,砌护率达到39.3%.完善配套斗渠量水设施3.6万座,配套及改造渠系建筑物2.4万座,清淤整治排水沟道120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30万亩。结合优势特色农产品布局,配套喷、滴灌面积30万亩。
——中部风沙区以改造固海等大中型扬水工程为重点,完成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农田配套面积45万亩,自流灌区及边缘扬水灌区挖潜改造与新增生态建设面积35万亩。
——实施南部山区节水改造工程。砌护干支渠630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1.4万座,配套灌溉面积21万亩。
灌区节水改造与配套工程实施后,节水6亿立方米。坚持适度开发,力争到2007年,全区新增水浇地50万亩,保证全区人均一亩水浇地的水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亿公斤。在满足新增生态建设用水的前提下,向工业和城市转让2亿立方米水量。
2、雨洪水及污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强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将防洪工程、排水工程与湖泊湿地连为一体,地表水综合利用与地下水有效补偿相结合,实现洪水、沟水、湿地资源化。
——南部山区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病险水库改造力度,兴建一批水库、塘坝、水窖等水源工程,积极推行雨洪水集蓄利用,大力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人均面积达到3亩。
——继续实施固原东山坡引水等山区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尽快缓解固原群众生活用水困难。
3、城市供排水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5座,建设中水回用系统,提高中水的利用率。
——对县级以上城市的供排水管网进行技术改造,降低输水管网漏损率,在新建住宅楼全面推行生活节水器具,对现有住宅逐步进行改装。
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巩固封山禁牧成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提高植被覆盖度,增强生态自然修复功能。
——加大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水源涵养林区的保护力度,扩大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面积,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实施银川市、石嘴山市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周边地区生态防护林和经济林,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
(五)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区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从宁夏的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循环转化关系和转化数量研究入手,分析研究宁夏引用、排泄和消耗的水资源量,以此为基础计算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立宁夏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确定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水循环调控模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修复的调控模型等。深入开展苦水、咸水、污水处理回用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研究与综合利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符合区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六)公众参与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意识,使节水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鼓励公众开展节水技术创新,把节水变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五、建设效果评价体系(一)效果评价内容1、宏观整体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相互关联、协调统一的社会经济活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必将引起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的变化。其整体效果需要从宏观层面上进行评估。
2、微观节水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前后的具体变化,直接体现在用水量的减少和用水效益的提高方面,其具体效果需要从微观层面上进行评估。
(二)评价指标1、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宏观整体评价主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其具体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居民生活水平、用水秩序、社会参与程度、资源、天然生态系统评价等内容。
2、微观评价指标体系微观节水评价主要从综合用水效益和各个产业用水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其具体指标体系包括:综合、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生态用水评价指标等内容。
(三)评价时间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度,分3次进行。第一次评价在典型示范阶段结束时进行,第二次评价在近期目标完成后进行,第三次评价在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后进行。具体时间根据建设进展安排。
(四)评价方式与组织领导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水利部共同组织,邀请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国内水利、农业、林业、生态、环保、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检查评估组,按照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验收、写出评价报告。
六、保障措施(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各级政府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列入考核目标,按照管理权限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统一安排、密切配合,在纵向、横向两方面同时推进,真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实行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水务、发改委、财政、科技、农牧、林业、经委、环保、城建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制定相关政策,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安排建设资金,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专项经费支持的同时,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力度,确保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出与全区财政支出同步增长。加快利用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的步伐,鼓励区内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镇供水、节水灌溉、中小型水电、污水处理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对于投资少、见效快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项目,采取“官助民办”方式,由政府适量补助,受益者自筹解决。逐步采取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建立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以企业和社会投资为辅,积极引进外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三)组建专家委员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聘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区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制定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咨询服务。针对建设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技攻关,研制、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产品,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建设的正常秩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污法》等有关法律,配套、完善地方性法规。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全社会的取水、用水、节水行为,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水资源压力全面贯彻计划生育“三为主”的方针,大力提倡优生优育,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充实基层技术服务人员。认真落实“少生快富”的有关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按规定进行奖励和补助,在扶贫进村入户项目中予以重点扶持。对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通过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向乡镇和城市转移,合理调整人口布局,减轻水资源的压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