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保供给促增收的意见

渝府发[2012]19号

颁布时间:2012-02-13 11:06:03.000 发文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我市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眼“城乡统筹”和“缩差共富”,突出有效供给、农民增收“两个确保”,强化科技进步、基础建设、民生改善“三个重点”,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三个效率”,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普遍较快增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目标是:农村经济总量比上年增长13%,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8%,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2个区脱贫摘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重点支持粮油、蔬菜、畜禽、柑橘等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支持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防灾减灾、农林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加强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业物联网、大宗农畜产品冷链保鲜、畜禽水产健康养殖、节本增效、循环农业等领域的技术集成与应用。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与示范基地建设。

  (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建成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蚕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科院山地农业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平台。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立项与评价机制,深化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野外观测台(站)和试验基地。打造柑橘、肉牛、土鸡、生态渔业、榨菜、金银花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三)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延伸服务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涉农区县(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和人员待遇。深化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成果推广工作,实施“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引导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业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组织10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支农。加强农业科技示范,确保区县(自治县)有示范园、乡镇有示范片、行政村有示范点,每个村有1名蹲点技术员和2―3个示范户。以高产创建为平台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高产创建示范区新品种供种率、新技术到田率、新模式普及率达到100%.重点扶持发展20个规范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

  (四)强化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广泛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类定期培训,所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年培训1次以上。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全市兴办100个农民田间学校,重点培训一批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全年开展新型农民培训30万人以上。

  (五)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抓好适应丘陵山区农业需求的农机具研发和引进。加大先进适用农村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年推广农机具20万台(套)。开展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试点,积极探索机械化“一条龙”服务新路子。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项目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和信息示范村建设。推进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村级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建设,通过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发布农业服务信息和预警信息。继续推进“十百千”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积极申报实施“金农”工程二期项目。精心打造“12316”、“12396”“三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继续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做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建立农产品网上产销对接平台。

  二、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一)稳定粮油生产。继续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粮油生产补贴24.3亿元,产粮大县奖励资金50%以上用于粮食生产相关领域。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继续实施增产7亿斤粮食计划,重点扶持一批种粮100亩以上的大户。建立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200个,选择1―2个区县、20个乡镇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创建。做好全市粮食稳定增产气象服务工作。实施1000万亩优质粮油工程,大春生产耕地撂荒率控制在1%以内,新开发利用冬闲田40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00万亩以上。

  (二)扩大“菜篮子”产品生产。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继续支持潼南县、武隆县等4个重庆主城区蔬菜保供核心基地及万州区、涪陵区等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其他区县(自治县)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950万亩、1500万吨。深化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全年出栏生猪2000万头以上、肉牛60万头、山羊230万只、家禽3亿只。

  (三)提升特色产业。加快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建设,新发展晚熟、加工柑橘40万亩。加强柑橘非疫区建设,持续打造重庆柑橘品牌。深入实施池塘“吨鱼万元”工程和稻鳅“双千”工程,加快商品鱼基地和库区生态渔场建设,大规模开展增殖放流,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36万吨。加快实施茶叶振兴计划。加强烟叶人工防雹作业能力建设。推进中药材、蚕桑、烟叶、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四)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和销售终端网络,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成双福国际农贸城、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两翼”17个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及500个社区肉菜直销店,全面完成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改造。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深化产销对接,发展直供直销,支持更多大宗农产品进入农畜产品交易所进行远期交易。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大幅降低农产品流通税收、物流和物业租金成本。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继续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监管模式,推进基层监管体系、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实现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社、检测全覆盖。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落实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和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

  三、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一)增加财政投入。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粮食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探索建立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切实加强财政“三农”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内部信用合作。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增加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探索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融资。加大对农村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实现涉农区县(自治县)商品猪保险全覆盖。鼓励开展优势农产品保险。探索建立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三)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依法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全流转服务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机制。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居民住房所有权颁证。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改革。

  四、促进农民普遍较快增收

  (一)纵深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市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7亿元,整合其他投入和区县(自治县)配套投入资金32亿元。完善扶持政策,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增收,全面实现“两翼”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

  (二)实施主城近郊都市农业提升工程。支持重庆主城近郊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科工贸等服务型农业及设施农业、园艺农业,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贸易服务中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三)推进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在渝西地区建设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区、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六大示范工程”建设,打造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优势蔬菜生产带和加工蔬菜产业带。

  (四)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加大贴息、补助力度,重点扶持50―60个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大力推进生态游、乡村游、名镇游、民俗游,创建一批市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建设一批避暑纳凉新村。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专项补助和信贷支持,全年吸纳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4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

  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建成玉滩水库,加快金佛山水库建设,“泽渝”工程中型水库竣工5座、新开工4座。解决2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75处集镇水厂。抓好防洪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完成550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29个“小农水”重点县和8个大型灌区建设,争取新启动3―5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开工2处中型灌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全面推进水利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试点任务。

  (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大力开展农村闲置、废弃建设用地复垦,启动国土整治整乡镇推进试点和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500万亩。

  (三)大力发展农村交通。新(改)建农村公路8000公里,其中行政村通畅工程6000公里、乡镇联网公路2000公里,新解决800个行政村通畅问题,行政村通畅率达75%.继续促进农村客运发展,创新农村客运经营模式,行政村通客车率达85%.

  (四)着力建设“森林重庆”。继续统筹资金、加大投入,推进农村荒山、长江两岸绿化,新造林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40%.办好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加强森林防火,搞好林地保护。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湿地保护管理立法工作。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工作。

  (五)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千百工程”,推进新农村示范镇和示范片建设,探索建设新农村示范县。每年建设农民新村500个、巴渝新居5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0万户。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以上、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以上。加强农村沼气服务,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网点400处以上。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和农业环保创模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一)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新评选市级示范社100个。市和区县(自治县)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资本注入、项目补助、农业保险、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方式,支持重庆主城近郊重点推行以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股、其他地区重点推行以多种要素入股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全市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达到1000个。每年重点扶持100个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培训200名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理事长、1万名经营管理人员和合作社成员。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常态化,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新生代为主体,每年实现农民转户进城50万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严格实行“三项保留”和“五个一步到位”,确保转户农民同等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完善转户农民退出宅基地的处置机制,做好退出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复垦与利用管理。

  (三)深入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做大做强重庆兴农融资担保公司、重庆农业担保公司两大“三农”融资担保平台。进一步研究制定“三权”抵押贷款担保体系建设、税费扶持、风险补偿、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农村“三权”抵押融资规模和范围。以农村土地交易所、林权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为基础,加快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积极探索与地票交易、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的“三权”抵押融资模式。

  七、切实改善农村民生

  (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启动武陵山、秦巴山特困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0万人、贫困村整村脱贫450个,实现涪陵区、黔江区脱贫摘帽,率先在全国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培训和转移贫困劳动力10万人,完成扶贫和生态移民10万人。

  (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乡镇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500个,新建农村文化中心户1万户。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新增教育经费70%用于农村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对60万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实现中职免费教育全覆盖。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改扩建138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农民体育活动体系,开展农民经常性健身活动。完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农村法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各类社会保险全市统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200元提高到240元,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积极稳妥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障水平。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力度。多措并举,实现200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八、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

  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重视“三农”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各部门各行业要始终关注关心关爱“三农”,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三农”发展的合力。要加大农业农村工作宣传力度,营造“三农”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雨非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