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安徽省科技厅关于发布安徽省食品产业技术发展指南的通知

科农[2012]47号

颁布时间:2012-05-07 10:34:11.000 发文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现将省科技厅组织编制的《安徽省食品产业技术发展指南(2010-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组织实施。

  附件:安徽省食品产业技术发展指南

  二〇一二年五月七日

  安徽省食品产业技术发展指南

(2011-2015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事关国民健康、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在我省食品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编制本指南。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世界经济发展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行业都是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经济部门,对农业、贸易和就业贡献重大。美国将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统称为“食品-纤维体系”,居民每支出一美元食品消费,农业、加工业、商业流通所占份额分别为25%、26.1%、48.9%,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商业销售彼此依存紧密。我国是人口大国,食品产业在长时期内必将是最基础又最活跃的产业,并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21世纪以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食品工业总产值2002年过1万亿元,2005年达2万亿元,2010年达6.1万亿元。

  我国食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力度最大、专利成果最多、技术突破最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历史时期。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我国在食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领域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苹果浓缩汁、马铃薯淀粉和全粉、生猪自动化屠宰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缩小了我国在食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装备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安徽食品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明显。我省是农业大省,小麦、水稻、油菜籽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均居全国前5位,畜牧、水产品产量也居全国前列,为食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优势。近年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食品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产业布局和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带和农产品加工区,农业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食品产业优势。2011年,全省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22家,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5061.2亿元,规模仅次于机械工业,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对全省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供给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作用。

  安徽食品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较好。近年来,全省食品领域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队伍、条件能力和平台基地等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美亚光电、瑞福祥、明光永言等多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相结合,组建了一批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集聚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通过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组织制度创新和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部署实施了一批对产业发展急需的重大项目,为保障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优质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安徽食品产业的困难还较大。尽管目前我省食品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称。特别是整体水平依然不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竞争实力偏弱;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的初级加工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重大,精深加工技术与水平比较低。

  因此,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对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的契机,开展食品产业技术研发,必将对提升我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围绕我省加快食品产业升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需求,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产业特色,开展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产品储运与物流、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加强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装备研制;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链与技术链的对接;推进研发平台、创新团队和产业基地建设,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相结合,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新协同,构建农业-食品工业-市场三位一体的科技发展体系,支撑安徽食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发展目标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支持具有全国和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的培养和10支左右规模较大的特色研究团队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支持国家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高层次自主创新研发人员培育。

  研发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主体,新建重点实验室10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个;积极争取建设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和具有特色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10个;形成应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技术集成等高水平研究与创新平台。

  项目成果取得新突破。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与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地方项目和企业自主立项项目的有效衔接水平;开发新产品100个,建设示范生产线20条,开发新装置50项,申请专利100项,制定标准50个。

  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为 “十二五”末我省农产品行业年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保障。

  三、优先领域与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食品产业的资源条件、行业发展和科学研究基础,重点推进粮油精深加工 、畜禽产品加工、淡水产品加工、茶林特产及果蔬食品、传统及现代食品制造、农林生物质转化、农产品物流及溯源七大领域的技术创新。

  1、粮油精深加工

  (1)粮油现代加工

  基于我省粮食以小麦、稻米、大豆、玉米为主体的资源现状,优先支持粮食加工向食品开发延伸的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中餐主食多样化、营养化、便捷化产品研发及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支持大型自动化粮食加工成套装备的研制和工程化应用,强化信息通讯技术在粮食加工关键主机的远程监控和维护等方面的集成应用,提高粮食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水平。

  大力支持方便营养碗粥、优质方便米饭、米乳饮品、营养米粉、米淀粉、杂粮食品、薯芋类营养便捷食品的开发创制,支持大型(日产10万~20万包)便捷食品自动化生产线研发,创新优化具有东方食品加工特色的主食加工“蒸煮生产工艺”,并加速规模化、工业化集成应用。

  支持小麦食品专用粉、预混合面粉加工技术集成创新;研究皖麦主要面粉品种的发酵适性、烘焙特性;开展非膨化挤压方便食品、冷冻面团和烘焙食品的技术攻关;建立速冻包子、馒头及饺子等面类主食的产业化系统技术。

  谷物淀粉改性技术研究。支持谷物淀粉的物理改性、酶法改性的关键技术研究,为优质食品制造提供安全配料。

  植物蛋白重组食品研究。开展小麦蛋白、大豆蛋白的组织化质构重组、植物蛋白肽生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均值高压、高效分离”制取植物蛋白的新技术,利用酶工程开发不同功能性的植物蛋白,开发新型植物蛋白休闲食品,提升植物蛋白的附加值。

  (2)油脂现代炼制技术

  针对我省油菜籽、大豆、茶籽和米糠等大宗油脂资源,从节能降耗、生物炼制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形成大宗油料的高效、绿色炼制技术,开发出一批功能性结构油脂产品。

  通过新酶创制,开发油脂生物炼制新工艺;对食用菜籽油、茶籽油主要开展低温压榨结合物理/生物炼制的技术研究;对新资源油脂米糠油主要开展脱酸精炼新技术及贮藏稳定性保持技术研究;对大豆油脂主要开展适度炼制、节能减耗的技术集成研究;研究结构油脂、甾醇油脂等功能性特种油脂的制备关键技术,加快其新产品开发进程。

  2、畜禽产品加工

  (1)畜禽制品

  加强冷却肉、冰鲜禽肉、发酵肉制品、传统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等产品精深加工与物流配送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提高肉品加工品质;对中式传统肉制品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其市场核心竞争力。

  开发低温肉制品、传统风味禽肉制品风味剂及外源风味介入技术,建立产品的制造及贮运控制规范、风味评价方法与标准。

  研究非热力加工对肉制品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及肉制品中风味物质的影响;建立禽肉制品风险因子检测方法和风味禽肉制品HACCP体系;研究建立适于特色禽产品溯源信息标准,开发适宜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的管理系统。

  加强畜禽制品低温贮藏法、辐照贮藏法、化学贮藏法等贮藏保鲜相关技术研究。加大超微粉碎技术、冷冻干燥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和生产工艺在畜禽制品研发应用。加强对畜禽血液、骨组织、畜禽脏器、皮毛绒等的利用研究。

  (2)乳制品

  加强原料奶营养与加工特性研究,优先支持适应市场需求的乳品新产品的研制;研究现代乳品质量及安全检验技术,开发高可靠性快速质量检验设备,健全乳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乳品质量安全。

  研究乳制品、液态奶和乳粉等产品加工过程的膜分离、冷杀菌和冷冻干燥等现代加工技术运用的工程基础及技术参数;研究开发新型发酵剂、功能性乳制品等新产品,优化我省乳制品的产品结构。加强乳中免疫球蛋白、乳蛋白活性肽和乳铁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乳制品的精深加工。

  加大离心机与分离机械等通用关键机械的研发和配套集成,提高乳制品行业机械化和设备自主化水平。

  深化建立乳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鼓励企业、地方制定更为严格的企业和地方标准,提升乳制品市场竞争力。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及良好农业规范(GAP)等国际先进管理体系,提高乳制品安全管理水平。

  3、淡水产品加工

  针对我省大宗低值淡水产品原料丰富、加工产品品种单调、质量不稳定、产业核心竞争力低和产业效益不高等现状,优化水产品低温加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等关键技术,提高水产品低温加工和水产脱水食品的装备水平。

  加大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淡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大宗低值淡水产品分割加工技术、鱼糜及其制品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淡水产品分割废弃物制备胶原蛋白及其它生化制品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低温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蛋白质冷冻变性控制技术、质构劣变控制技术及水产冷冻调理食品加工技术;研究水产品低温脱水技术、半干水产品的脂肪氧化控制技术、产品色泽改善技术。

  加深淡水产加工鱼、贝、虾、藻中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功能活性成分等基础研究,从淡水生物及代谢产物中开发不同于陆生生物的、具有特异新颖、多样化的化学结构新物质,研制新型功能食品和药物。

  4、茶林特产及果蔬食品

  (1)果蔬食品

  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保鲜菜等产品,开发多维蔬菜汁、天然蔬菜粉、微波净菜食品;加强干鲜水果精深加工,开发浓缩果汁及果汁饮料、天然果肉原汁、罐头、果醋等产品。

  研究竹笋、苔干、香椿等保鲜和标准化加工技术。研究果蔬汁及果蔬罐头加工中原料预处理、高效榨汁、护色保味、非热力杀菌、无菌包装、浓缩汁冷冻贮藏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营养型复合果蔬汁新产品;开发轻糖型、混合型等新型果蔬罐头产品;研究适合速冻果蔬的专用品种加工特性;研究快速冻结和快速解冻新技术,开发速冻果蔬新型产品;研究冷冻干燥、真空微波干燥、低温膨化干燥、联合干燥、太阳能利用及产品分级等技术,开发新型脱水果蔬产品。

  突破皮渣中果胶、果蔬天然香精、膳食纤维、色素、籽油等精深加工产品的产业化核心技术,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

  (2)茶林特产

  通过对我省绿茶、蜂产品、食用菌等特色农林产品中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析、功能评价、分离重组研究,提高其利用率价值,提升特色农林产品的经济效益。

  绿茶清洁加工技术、机械化、标准化加工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研制;新型保健茶饮料开发关键技术研究;茶叶中黄酮化合物、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等天然产物提取与利用开发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和检测方法研究;具有原产地域特征的名优、特种茶产业化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

  蜂产品功能因子的提取、分析、功能评价、分离重组研究;优质蜂产品生产技术研究;蜂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功能性产品研发;蜂产品品质评价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蜂花粉保健品开发;

  食用菌活性成份的提取、结构分析与生物活性测定;食用菌抗肿瘤、抗病毒功能性产品开发;保鲜、冻干、方便即食型食用菌产品开发;菌糠废料循环利用技术和食用菌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5、传统及现代食品制造

  (1)发酵食品

  支持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对传统发酵食品与调味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研究。开展传统乳酸菌发酵食品的高品质菌种选育、高效乳酸菌发酵剂制造、纯菌接种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强化以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发酵菌株分离、选育、改良上的应用。

  开展固-液结合大罐发酵、管道化封闭生产中菌种、制曲工艺改造、固液发酵大罐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新工艺,开发核心装备,提高传统发酵调味品的品质和安全标准。加强微生物代谢研究,进一步搞好代谢控制,开发更多代谢产品。

  (2)功能食品

  支持研究开发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减肥等作用的功能性食品新产品,制定产品标准,建立工业化稳定高效生产的品质控制技术体系。

  开展功能因子的结构与作用机理研究;食品组分相互作用及功能因子活性保持技术研究;功能因子工业化连续分离和高纯度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功能食品包埋技术研究;功能食品稳定化储存技术研究;功能食品有效成分和标志成分指纹图谱构建技术,功能食品鉴伪及违禁添加成分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6、农林生物质转化

  针对农林生物质丰富可再生、极难分离降解的特点,研究规模化生物发酵转化、热裂解、热电转换等高效利用、节本降耗技术。重点研究植物纤维原料高效预处理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木质素降解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制备及木质纤维素单糖化技术及产业化示范;高效转化燃料乙醇及其他化学品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示范;秸秆热裂解制备生物油的大规模生产技术,秸秆的高效热电转换技术,秸秆大规模能源化应用的收储保质技术。

  鉴选农林生物质高效分离、降解微生物菌群,获得纤维素高效降解的新菌种、新酶系、新基因;构建戊糖、己糖混合糖发酵转化乙醇、丁醇、丁二酸、L-乳酸、富马酸等能源及化学品的高效工程菌。

  7、农产品物流及溯源

  研究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针对不同农产品个体差异和加工特点,开发适于不同农产品的标识方法,使产品在生产、加工和物流体系中可高效、快速标识确认;开发适宜于我省农产品加工的中央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我省部分大宗和特色农产品信息共享,并且在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示范。

  食品现代物流保鲜技术研究。研究农产品与食品绿色、生态保鲜及精准调控和智能可视化物流信息等关键技术;开发高阻隔、可微波、绿色可降解等专用环保型包装材料和智能减耗物流装备。开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贮藏、虫霉绿色防治、高效节能干燥、害虫生态治理、散粮装载卸专用设备等技术,研制鲜活农产品在线分级与智能包装、储藏保鲜、冷链运输与生鲜销售、快速精准检测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农产品溯源技术体系研究。开展产地认证数字化管理技术、基地生产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及安全预警技术,农产品个体标识与编码、电子标签中间件、物流信息管理等数字化管理技术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全程跟踪与溯源技术应用示范系统。

  食品安全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中危害物质形成规律、污染干预与防控、监测与溯源、风险评估与预警、农业技术标准等研究。开展食品食品痕量有害物质精准检测、食品加工在线无损检测等技术与装备研究;食品有害物残留物减控、贮藏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开展食品新资源、新技术和新方法安全性评价,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精准溯源与预警、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评估方法。

  四、创新公共平台建设

  作为我省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急需优先发展。重点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公共创新研发平台、基础条件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高标准构建起我省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1、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遴选扶持建设数个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强、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大对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高水平研究项目,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为我省食品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保证。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鼓励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对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吸收和产业转化的能力,促进产业的升级改造。

  3、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适应我省和国家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合作共赢的科技创新模式。大力支持建设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相关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产业核心技术标准,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鼓励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和高校、研究院所的优势研发团队联合组建专业研究院,建立起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和自主创新的有机集合体,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与机制,以达到孵化大成果、吸引大资金、催生大产业的目的,为安徽食品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4、公共服务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公共测试和试验平台、技术专业咨询服务与人才培训中心、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等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基地的建设。优先支持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和沿淮地区食品产业园区和优势产业带、集中区的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

  相关附件:安徽省食品产业技术发展指南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雨非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