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注会查分后征文:零基础过注会 万字心得打造备考宝典
从最开始的陪妻子考注会,到后来自己走上注会路,2016年夫妻二人一起通过注会专业阶段的六科考试。以爱之名,从零基础到上万字的心得体会,他的注会之路又有哪些坎坷与惊喜呢?三年备考路,一千多个日夜,他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呢?篇幅较长,让我们耐心细读!
零基础在职考生三年专业备考心得
我是怎样走上注会路的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今年38周岁,男,2001年本科毕业,2010年硕研,非会计、非财经类专业,货真价实的零基础考生,有一份很忙但相对稳定的工作,主要担负文字方面的业务,年均出差两个月左右,有时夜以继日地加班。
我走注会考试之路纯属偶然,2013年我家属在注会考试的第五个年头参加最后一科审计考试,岳父岳母和我全力保障,然而却兵败滑铁卢。我感到很不可思议,翻翻审计教材,感到确实抽象,但仍然不解,心里想,不就是一科审计吗,倾全家人之力保障,竟然没能让她考过。老婆言语中也有表露,觉得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强一些,建议我可以试一试,岳父也说我适合考注会。我想,试试就试试,然后就从2014年开始备考,个中酸甜待后细说,历时三年结束专业阶段。
个人觉得,考后总结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失败或者成功,那么后面仍然会走弯路。所以,成绩出来后,我一方面开始撰写自己的总结,另一方面开始研究综合考试的主攻策略,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攻克下来。如果这些心得,能对同道中人,尤其是零基础的同行者有所裨益,那就再好不过了。好了,言归正转。
第一,个人对注会专业阶段考试的理解认识。
考注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只有深刻认识注会考试,深入了解各科目之间的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做到事半功倍。
总体认识:这是个相互交融、相互交叉,既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又考查计算能力,还考查理论功底,更考查管理能力的考试,当然这种考查更多的是理论层次上的考察,尽管这些年考题逐步向应用层次拓展,但受考试方式、时间的制约,依然是以理论层次为主。
具体来讲:一、会计是所有科目的基础。无论是审计、财管,还是税法,不懂会计是不行的。另外,财管部分内容在会计考试当中也需用到。二、关联度比较高的是会计与审计、会计与税法、会计与财管。三、完全可以独立看待的是经济法、战略。战略和财管、尤其是审计有关联,主要是内部控制方面,但总体关联度不大,独立报考也可通过。经济法完全可以独立报考。
主要特点:难度高、范围广、题量大、时间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有四个“最好不要参加考试”:一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不够,最好不要参加考试。我家属自2011年到2015年连续5年考审计,却5年没考过,每年都是55分以上,就是过不了。其他科目重考了3门,2016年尽管通过了,但仅仅是60几分低分飘过。后来我给她总结,主要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不够。审计就像一棵埋在地下的树根,根系非常发达,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实务经验,所以只能从外表想象这树根的形状,虽能看到主干,但细微之处的毛须须却留在地下。同时,审计也很晦涩,考试中的题目,并不是它有多难,而是很多根本读不懂什么意思。所以我认为,审计这门课重点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其实知识层面上大家都差不多,谁也不一定比谁好或差多少,重点在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二是缺乏卧薪尝胆、持之以恒、以苦为乐(此处省略200个成语)等等的学习精神最好不要参加考试。备考过程中的艰辛各有体会,就我而言,平时单位经常加班到12点多,平均每年出差2个多月。所以没办法,从上一年度考试完第二天,就开始听下一年度需要报考的课程,等新课出来我已经把基础的学完了,节假日、周末全部奉献了出来,3年时间没旅游甚至郊游过,除了出差没出过远门,没带孩子出去逛过。尤其是考前一个半月,真是夜以继日啊,一般是半夜两点钟睡,睡前要吃安眠药。有的人常立志,每到成绩出来时,看到有人收获颇丰,自己也摩拳擦掌,但过不了几天便下不得辛苦,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我想,每个人对自己都应有一个非常中肯、客观的评价,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我觉得真的不要浪费精力,得不偿失。三是没把打字速度练好最好不要参加考试。个人认为至少要到平时每分钟能打50个字,我由于工作原因,用的是五笔,平时打字80个,考试电脑不是自己的,用的不顺手,加上那种紧张氛围,也就发挥了一半以上的录入速度。不要说会财税打字少,其实不然,很多人没做完或者没通过,可能恰恰是打字速度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大神打字很慢,照样通过考试,但是我觉得很少。有人说,这个好办,练练就行了,确实如此。不过说实话,能忍受枯燥,坚持练习打字,对个别人来说,也是个考验。四是当前事业和收入比较理想的最好不要参加考试。我个人觉得,人这一辈子不容易,来到世上一方面是承担苦痛,一方面是享受快乐。什么最重要?家庭和亲人最重要,父母和老婆孩子最重要。既然事业和收入已经比较理想,我们当然要让快乐多一点了,让苦痛少一点,当然要多和父母、老婆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为什么还要参加这个考试,给自己找罪受呢。作为我个人来讲,其实我家属早就鼓动我考,我一直都没这个想法,就是因为我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后来之所以参加考试,一方面是家属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各行各业都面临改革,经济持续下滑对企业又有了非常大的竞争压力,虽然自己工作还在,但其实身边好多人都辞的辞、退的退,不知道哪天轮到自己,早作准备或许没有坏处。所以我觉得,要是有理想的事业和不菲的收入,尽量不要走注会这条路,真的没必要。
第二,对于报考科目搭配的一些体会。
既然注会各科关联度大,那么如何搭配报考自然非常重要了。作为一名零基础考生,回过头来看专业阶段考试,理解可能更深一点儿。在这里,我针对零基础考生,谈谈我的学习和报考策略。总结起来三句话:第一句话,学习科目与报考科目不一定一致。2014年刚开始的时候,说实话,我当时有点轻视注会考试,起初想着一年拿下三门应该可以,但实际并非如此。连续在北京出差两个月,8月份回来,只能放弃会计,主攻审计、经济法。尽管当年只过了经济法,但是却为2015年、2016年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句话,会计是基础,不一定最先考,但一定要最先学。前面提到,除了经济法和战略两门可独立报考以外,其他四门都有关联性,而这四门最基础的是会计。对于零基础考生来说,会计也可以说是最难的。所以说,会计基本原理不懂,审财税就寸步难行。当然,鉴于零基础考生一上来就把会计过了比较难,因此会计要先学、但不一定先考。第三句话,难点科目要本着多学几年、一次制胜的理念。专业阶段公认的难点科目是会计、审计和财管,很多人连续多少年都栽在这几科上面。所以说,要本着难点科目多学几年,待理解彻底、机会成熟、一击制胜。其中,会计和审计关联度最高,最好同步学习,当然不一定同步考试。具体来讲,第一年可以先学会审计、经济法和战略(或税),若后期精力不够,视最后准备情况,以主要精力保一至两门。
下面说一下我的报考和学习策略,希望能对零基础考生有所裨益。
2014年:
学习科目:会计、审计、经济法、战略。
报考科目:会计、审计、经济法、战略。
参考科目:审计、经济法、战略。
考试结果:审计53、经济法67、战略52。
2015年:
学习科目:会计、财管、审计、战略。
报考科目:会计、财管、审计、战略、税法。
参考科目:财管、审计、战略。
考试结果:财管53、审计65、战略75。
2016年:
学习科目:会计、财管、税法。
报考科目:会计、财管、税法。
参考科目:会计、财管、税法。
考试结果:会计68、财管64.5、税法60.5。
第三,对各科目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关于老师的选择。好多朋友QQ私信给我,问的最多的是听谁的课。其实我觉得,老师讲课固然有差别,但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喜欢哪种风格、哪种风格适合你。我家属既听中华的、也听过隔壁的,我一直听的是正保会计网校的老师。
会计:郭建华、高志谦。郭建华老师有激情,讲的全面、有深度,适合应考。高志谦老师幽默风趣、娓娓道来,注重讲基本原理,便于零基础考生理解会计知识。若把二人结合起来听,对零基础考生来讲,自然是珠联璧合、明月清风了。作为我个人,郭建华老师基础(强化)班全部听、习题班全部听,其他班次都没听,基础班三年应该在10遍左右吧,第一遍原速,用时很长,以后各遍逐渐加速。高志谦老师14年、15年没听,16年听了基础班,主要对郭建华老师讲授不理解的地方,作查缺补漏,重点是金融资产、长投、企业合并、合并报表、所得税。尤其是合并报表,听高志谦老师讲完基本原理,再听郭建华老师的,会清晰很多,理解很重要,真的不需要背。
审计:杨闻萍、李景辉。我2014年听杨闻萍老师的基础班、习题班,2015年听李景辉老师的基础班。我觉得,令我受益最大的是李景辉老师2015年的习题班,使我对审计整个架构体系一下子清晰起来,重点的知识点也一下子抓住了不少,课时不多,我听了至少3遍吧,不过听人说2016年没她的习题班,很遗憾。还有就是涛哥的知识点总结,每年都要更新,很全面、很具体,这个当然是必备的。
财管:陈华亭。我想,截止目前,注会财管培训界各位老师,仍然难望及陈老师的项背。这种认识,大家应该不会反对吧。他的讲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知识点把握的也非常准,2014、2015、2016年连续3年的资本预算填表题,完全是华亭老师讲义的翻版和拓展,其他妙处不一而足。然而,最重要的是,华亭老师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给你力量,每一节课开始都给你那颗烦燥的心打上一针强心剂,令你疲劳顿消、一往无前。2015年我听的华亭老师的课,选择题考了37分、但主观题考了16分,主要是大意失荆州,计算题练的太少了,恨失滑铁卢。2016年听来听去,感觉还是华亭老师好,所以听的是他2015年的课,因为心里有点儿底,放了好几个月主攻会计,考前重点练习各类计算,低分飘过。当然,华亭老师的离去,对我们都是个损失,但他的课值得一听,哪怕是以前的课。当然,如果心有怕怕的话,建议首选达江,江湖称其“小华亭”。
税法:叶青、奚卫华。我第一遍听叶青老师的,第二遍听奚卫华老师的。总感觉税法没有会计、财管那样在内心深处能形成个体系,无法对所有知识点在全局上有个精准的把握,8月份的时候敏锐感觉到税法差距太大,没办法只能自己总结攻坚,却没有看教材,哪知今年偏题怪题、怪招险招频出,还好增值税、个税保底,考前重点练了各种情况下的土地增值税,在选择题可能只得22分、国际税收放弃4分的情况下,最后惊险过关,后怕连连啊。
经济法:苏苏、游文丽。经济法和税法这两门,是我首学首过的两科。尤其是经济法,第一年学习通过,对我来说更有重要意义。大家都推崇苏苏老师,我也一样,好的方面自不必说,声音婉转动听,案例非常生动,知识点把握精准,具体可实际体会。她的基础班、习题班我全都听了,后来一个偶然机会听了游文丽老师的习题班,感觉非常好,善于把基本原理分析到位,首先分析解题思路,再融入具体的习题,受益良多,果断听了所有习题班课程,不错不错真不错。
战略:李宏伟、杭建平。2014年我选了李宏伟老师的课,原因是他的课时少,当时就想这不就一门背的课吗,选个最少的了解一下,昏天黑地背背就行了。2015年别人推荐杭建平老师,一听确实不一样,坚守基础班、习题班,理解背记,对我来说这科是难度最小、考分最高的一科。另外,李宏伟老师总结的知识点不错,对于一些大题,怎么答、答什么有着很好的见解。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这个,各有各的道,自己的未必适合别人。不过说出来,大家分享,有益最好。总的来说二十个字,原理为基、理解为主、背记为辅、体系为本、强化为要。原理为基,每一科大部分知识点,都应弄懂基本原理,其实这些原理大部分和我们生活常理是基本吻合的,比如哪些费用开支记入存货成本,只有少部分需要深入理解其背景、初衷,基本原理一旦知道了,经过两三遍的复习,想忘记都很难。理解为主、背记为辅,我个人不赞成过多的背记,除了战略,战略的背记也应在整体框架和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上,会审财税经更重要的理解,审计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背记,重点也是理解。当然,如果想拿高分的话,那理解和背记就会同等重要了。体系为本,每一科都需要强化体系思维,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然后抽丝剥茧,逐步深入。强化为要,我有三门考了两年,总结失利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眼高手低、眼熟手生,相信好多人与我有同感,所以强化是最重要的,最后要做到一看题,就能想到考的是什么,怎么来解、哪几步。
以上是总体上说,比较宽泛,具体来讲,我是这么学的:
第一步,每科都先听一到两遍基础班,经济法和战略是一遍,其他都是两遍,因为我是零基础,什么都不懂,需要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逐步消化。这个阶段,什么也不做,仅仅是听课,然后在头脑中理解和构建知识体系和架构。
第二步,边听基础班边理解和重做讲义中的题目,目的是加深理解,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这个播放可稍快,1.5倍速度,听完以后再回来做讲义中的习题,除了听课,习题一般每章3到4个小时就可完成。
第三步,听做习题班,这个方法同第二步,先听一遍,反回来自己再做,这个耗时也不长,这个过程,重点强化知识点、强化对基本原理的掌握。
第四步,自己总结梳理知识点,就是从讲义中摘,从前往后一点一点儿地过,感觉这个重要拿出来,留待以后用。尤其是战略和税法,这个总结梳理最后就是自己重点背记或强化的东西。这个过程,主要是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会的一带而过,不会的重点强化。经济法自己没弄,其他科目都走了这步。
第五步,做模拟题。
第六步,真题强化,有的人东找西找模拟题来做,我觉得大可不必,个人认为最好的资料就是历年真题,一方面它反映了考试的脉络、重点和趋势,另一方面很多知识点都是重复考的,少部分连续重复考,更多的是隔一到三年重复一次,只不过考核的方式和角度有所区别。我从考前一个半月就开始鼓捣真题,因为自己计算能力不行,老算错数,所以自己重点鼓捣的是主观题,一开始会财税一科一天,中后期会财税一科半天,历年真题中的主观题,最少的做了三遍,有些重点年份或者重点难点习题,可能在5遍以上。最后达到一出来题,就能理解它的出题思路、考查知识点、解题路径。当然,我认为没有历年真题,也有可能考的,也把它加进来进行强化,比如财管,我当时觉得固定成本预算二因素、三因素分析法肯定会考,所以把它放到真题里一并强化,结果妥妥考出,不过我抽的那卷没有。这个阶段,最疯狂,昏天黑地,反反复复,但需坚持。
第七步,考前串学,就是考前三两天吧,开始看讲义,这个因人而宜、因报考科目多少而宜,会的稍加强化飞快略过,忘了的、不太懂的重点强化,分科进行,直到进考场前十分钟也不要放弃。我考会计那天早上五点起床,飞快翻了一遍,结果重点强化了一下限制性股票期权初始确认计量,果然考到。2015年考前看审计,也是最后阶段重温了一下审计收费标准问题,结果果真考到。2015年考战略,考前上厕所,偶尔过了一下以前没背过的一道题,结果10分钟以后便在真题中见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四,关于考试答题的一些技巧。这个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体会,不一而足。我只能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文字录入使用哪种输入法更好。同样速度条件下,最好自然是搜狗拼音,能用V模式进行计算,但客观讲,拼音输入法可能比不上打五笔快,在考战略、经济法可能不太好,尤其是战略。五笔呢,选择搜狗五笔或百度五笔可能好点,有分号计算模式,但是没有搜狗拼音那么长的字节。考试时我用的是陈桥智能五笔,考会财税屡屡与搜狗拼音模式进行手动切换,费了不少时间。后来他们说CTRL+SHIFT键可进行切换,但我当时也用这两个键试了,并不能切换,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当时也不知道搜狗五笔的分号模式可以计算,所以费了事儿,这个需要早作准备,不能马虎。至于打字速度嘛,最好平时就能达到50个字每分钟,最好能达到“心之所至字已出”的境界。打字速度提上来,对考生的帮助不是一点半点儿,哪怕在计算类的会财税依然非常明显。
(二)能多答不要少答,条理要分明,分成那么几段,把核心的话作为段首句。这个主要是针对审计和战略,当然有时会财税也会涉及,比如今年会计,第一道题是所得税分析计算,以前年度是6分,今年是10分,记得有一问是关于长投的,郭老师讲课时说一般情况下不确认递延所得税,但我觉得题目给的能转回,答案绝对不会像讲义中那么简单。于是我就分析了一大堆,什么情况下能转回,什么情况下不能转回,又结合了一下题意,出来一对答案,果然需要确认递延。当然,话说回来了,这样做需要打字速度作保证,如果打字慢应慎重,防止做不完。
(三)可以并行给出多个答案,最有把握的放在前面。这个主要是指审计。审计大题最虐人心了,明明感觉自己会,但出来一对答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还有的好像这样可以,那样也对,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对,犹豫之间时间却悄悄溜走了。我的办法是,同时给出几种答案,把最有把握的放在前面,当然前面用如果给出限定条件。比如15年那个审计报告题,自己一上来就蒙了,看着几句话很简单,但是就是判断不出来出哪种报告,短暂蒙圈之后,自己也开始蒙好几个答案。主要模式就是“如果XXXXX,应该出什么样的报告,题中是什么什么,所以可出XXXX报告”,然后另起一段“如果YYYYY,应该出什么样的报告,题中是什么什么,所以可出YYYY报告”。记得当时,最多的给出了三个答案。今年偶然我看到15年审计答案时,果然那道题答案是可以出几种报告类型,只要答对一种即可。所以说,实践中你感觉题目条件不足,或者不知所措时,完全可以给出多个答案,只要有一个答案正确,分数即可拿到。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打字速度非常快,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灵活,如果每分钟三四十个字肯定是不行的。我平时能五笔能打80多个字,考审计时尽管好多题答了多个答案,最后答完还余20分钟。今年答会计,分析和改错也是这种思路答的,答完还余40分钟。最紧张的是税法,剩了10分钟,没办法,今年太偏门了。这也是我个人特别强调打字速度的原因。
(四)题目中每个数据、每句话都是有用的。题目中给你的每句话、每个数据都应该是有用的,哪怕是括号里的,如果你没有用上,那肯定是你错了。题中数据总体来说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迷惑你的,应该读完以后即可识别出来;第二个作用是计算用的;第三个作用是作限定条件用的,就是出题人给你堵住了一条路,那个方向不需要你去考虑了。如果你在做题中有一个数据没用上,那很可能你错了。比如我今年的财管,按理说应该考70多分算正常,因为我选择题至少得了35分。结果就是有道本量利分析那题,本来我真题强化时,一看每年都考本量利分析,就作了重点强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都是妥妥的,结果当时有个数据没在意,也没用,最后8分的题估计也就得个一两分,出了考场把自己恨的啊。
(五)读题要慢,弄清题意很重要,选择题关键是找题眼,计算题重点是明确思路、而计算过程要快。注会专业很多题目很晦涩,特别是审计。所以说,一上来弄清题意很重要,有的需要理解透了,比如说财管计算题,有的要抓住题眼,比如说选择题。
第五,其他几点思考和建议。除了以上内容以外,还有一些零散的,但自己认为也很重要的想法和做法,一并归到这里。
(一)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拿分点。有的人计算能力强,那会管税计算题就是他的拿分点;有的人思辨能力强,那会管税选择题就是他的拿分点,经战审则重点都是思辨能力。在保证自己拿分点多拿分的基础上,自己的弱项就需要自己有针对性地重点强化,最起码不拉分。我当时就是重点强化的就是会财税计算题。每个人长处不一样,应该有个客观的认识。
(二)一丝不苟的做题态度很重要。我去年财管失利,主要在计算题,6道计算题看起来都会,结果没有一道做对的,主要是马大哈,没有一丝不苟的做题态度和精神。所以,自己后来重点强化注意力,以期培养自己精准细的学习态度。加上后期的真题强化,虽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不过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强化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通读教材可能很管用。我考这六科,没有通读教材,只有战略看过一遍,财管看了三章、审计看了也是两三章,其他教材从来没看过,全靠的是辅导班讲义。结果虽然是都通过了,但有些科目很惊险。举两个例子,一正一反。正面的例子,今年财管因素分析法那道题的第二问,问几个指标是什么意义,采用什么战略那道题,自己看财管教材时重点划出来了,这就是通读教材的好处。反面的例子,自然是税法,好多的题都避开了各类培训班,都是教材上的原话,虽然不难,但没通读过教材就只能蒙。
(四)应该有果断放弃的勇气。放弃,包括两个方面,放弃考试科目,学可以多学几科、报也可多报几科,但一旦到最后发现精力不济,应该果断放弃,我连续两年放弃会计。放弃某个考题,不会做的当然果断放弃,会做的,但得分效益不高的题,也应果断放弃。
(五)自我创新学习和理解方法很重要。这个因人而异,有这方面想象力的,能自创学习、理解、记忆方法,尽量自己鼓捣一下,有意思,也很有效果。比如,会计有很多要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自己就想,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啥?利润啊,所以企业拥有者或管理者要千方百计,让外人相信他的利润是很高的。而制定会计准则那些人呢?则是相反,我要把你这种想法可能会产生的负面效应,通过会计科目设置给规避掉,都有类似的道理。还比如,财管的变动制造费用的几个差异,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工资率差异什么的,很难记,也经常做错,我就画图,把数据放上一标,1分半钟妥妥搞定。另有会计,少数股东追加投资使投资方所占比例下降,个别报表、合并报表各怎么确认,需不需要追溯调整,画图,一目了然,增加的等于减少的。至于怎么确认、是否追溯和正常业务一个道理。
(六)每一科都应尽早动手。我一般都在考完试后第二天,就去买下年度要学习和报考的课,先不全买,买一到两科,先学着,等成绩下来,根据哪科通过、哪科没通过再作定夺,所以我的学习周期是一个年度,而不是10个月或者从新大纲出来到考试的6个月。我觉得,等考试成绩或者新课出来再学的,那是自己给自己找的理由,也是很多人屡战屡败的原因,很简单,时间和功夫都没有到。
(七)个人觉得过细的学习计划并不可取,关键在于落实,在于那个目标一直在牵动你的心,那远比学习计划来的更为实在,一切都有计划,一切都无计划,因为一切都在心里。论坛中看很多人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多少小时、学什么等等很细致,不过我觉得,大部分起初是雄心壮志,但越来越落实不下去。我们毕竟没有生活在真空当中,尤其象我这样很多在职考生,很多不可预见性因素掺杂进来,不可能丁是丁、卯是卯的落实下去。反正一句话,你心里要一直想着,今天没学习就着急、就上火,能多学尽量多学,这可能远比学习计划来的实在。
(八)把真题归类整理,反复强化,对于提高计算精准度、提高计算能力可能很管用。学学高志谦老师,重要的话说三遍,真题强化,太重要、太重要、太重要了。
(九)前期各个突破,后期滚动推进,很实用。建立知识结构体系阶段,一科一科地听,不要怕忘记,忘记以后反回来再整一轮,搞得不是很好的多听一遍,先原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速。习题班,精听,做题不是目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才是根本。真题强化,也就是冲刺阶段,可按A+B+C+D+E+F的滚动复习模式,每科占用天数因人而宜,我先期是按照1.5天会计+1天财管+1.5天税法进行强化的,后期按照0.5天会计+0.5天财管+0.5天税法强化的。但总体周期不宜过长,因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遗忘周期,一般的遗忘周期不会小于9天,所以这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好。
(十)机械背记对于应考经济法和战略不一定最好。对于这两科,很多人考前一个月冲刺背,不过我一直推崇理解基础上的背记。前面说了,经济法我一点没背,主要是理解,也揣摩了一下答题和组织语言的方式。战略我背了一个月,有三遍吧,不过主要是先理解、再背记,结合一些小窍门。其实战略,尤其是前四章是需要理解的,战略的类型、生命周期理论、SWOT分析、五力模型、安索夫矩阵等等,都是如此,而且也能理解。
(十一)冲刺阶段要尽量模拟机考环境。尽量模拟机考环境,网校有模拟系统,基本还原了机考环境。考试时带了两个计算器,一个科学计算器,另一个是大一点的传统计算器,主要想应付财管的大数加减,结果一个也没用。达江老师讲,可直接通过公式录入年金系数,我用了一段时间。
(十二)关于全报考、广学习、重点考的学习报考模式。所谓全报考,就是把所有科目都报上,一科八九十块钱,既然选择这条路,这点儿小钱不要太在乎。所谓广学习,就是新考纲出来之前,尽量学习多个科目,当然不一定一上来六科全学,因人而宜,尽量多学,一个是为长远打基础,另一个是可以解决各科目知识相互交融的问题。重点考,一般是到了考前两个月吧,自己要有个清醒的判断,剩下的时间和精力能搞定几科,最有把握的几科是什么,然后有所取舍,全力备考。
(十三)关于注会考试群的使用。我觉得,注会考试群非常好,搭建起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但是任何事务都具有两面性,用好了是促进,用不好是迟滞。很多同道中人从早到晚在里面刷题,说实话我不太赞同,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我并不是贬低别人。这么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所刷的题目不是舶来品、就是速成品、或者是翻新品,有些甚至是多少年前的,考纲和教材都变了他的答案还是旧的,反映到具体的知识点上不一定精细、精准、精到,和考试命题趋向相去甚远。第二个原因是太浪费时间,题目年年变、知识点皆如此,有刷题的时间,不如从根本上着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砸实搞透,辅以针对性练习,以不变应万变。群的作用,我觉得重点有二,一是分享学习资料,二是交流疑难杂症。
(十四)关于网校培训班。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零基础班的考生来讲,要报,而且必须报,但是实验班、精品班真无必要,特色班足够。报这个班的目的,一个是能第一时间获得授课资料,二是充分利用网校答疑版,有什么问题、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问,你不用怕他烦,他答一条疑能挣两块钱,所以他们也愿意你多问,既快又权威,24小时以内吧。写到这儿,声明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十五)2017年专业阶段考试可能是个前所未有的绝佳机会。今年的会计、审计、税法,创造了机考以来难度之最,没有之一。分析历年考试真题,考试难度总体呈三角函数式的波浪,而后在一定阶段趋于稳定,然后再呈三角函数式的波浪,再趋于稳定。按照这种趋势分析,既然16年会审税创造了机考以来难度之最,那么17年这三个科目难度肯定下降,尤其是税法,营改增后第一年,可能以基础为主、不会出太难的题。财管个人觉得难度可能会略有上升。至于经济法和战略,由于科目性质固有局限,增加和降低难度的方法不外乎三个,一个是增加题量,二一个是增加材料阅读量,三一个是出一些教材里比较深的题,就像今年的税法。了解了这三点,应对起来就有方向了。
顺便提一下,我家属在屡败屡战的情况下,先后重考四门,今年审计和战略顺利通过,结束专业阶段。她说,我对各科目的认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在学习方法上的一些建议,对她帮助很大,要不然今年审计继续会挂。专业过了其实不代表什么,前面还有综合,即便跨过综合,实务也是我的短板。实事求是地说,我连刚毕业的财经专业学生都赶不上,只能一步一步探索了。
申明一点,我是在职的零基础考生,一些体会也可能只适用于零基础考生,对于很多人不一定有用,而且论坛里面有很多牛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神,经验一大堆,只不过不外现罢了。最后,真诚感谢郭建华老师、高志谦老师、李景辉老师、叶青老师、奚卫华老师、苏苏老师、游文丽老师、杭建平老师,当然还有离我们远去的陈华亭老师。
文章来源于正保会计网校学员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来源·正保会计网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