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减值测试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存货成本:首先需要确定存货的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这通常基于企业的会计记录。
2. 评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NRV):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的营业过程中,存货预计能够出售或使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评估可变现净值时,需要考虑存货的现状、市场条件、销售费用和其他相关成本。
3. 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将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如果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说明存货发生了减值。
4. 确认减值金额:如果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需要计算减值的金额。减值金额是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之间的差额。
5. 记录减值损失:如果确认存货发生了减值,需要将减值损失记录在财务报表中。通常,减值损失会记入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同时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
6. 后续处理:在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果存货价值之后恢复,且恢复的原因不是由于会计估计的错误,那么存货的账面价值不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是因为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已发生即确认”的减值会计原则,即一旦确认减值,即使未来价值恢复,也不得将减值损失转回。
需要注意的是,存货减值测试的流程和具体方法可能因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S GAAP)在某些细节上存在差异。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遵循适用的会计准则进行存货减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