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政策(二)

2005-07-29 00:00 来源:苏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支出政策担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从总体上面临着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转变,这就客观上要求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也必然要求能够有效地发挥作为政府直接调控手段的财政支出政策的职能作用,而完全或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必将延缓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建设进程。因此,在实现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目标的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及其财政支出政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担负着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有完成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重任。由此决定,初级阶段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使命在于: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为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财力支持。具体分析,财政支出政策在初级阶段被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这表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将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他还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级分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因此,在小平同志看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收入分配关系和社会经济形态。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级分化;才能保证整个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也才能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因此,在改革中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包括国有、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如果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让国有经济逐步衰落下去,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对推动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唯一的经济成份,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是符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正确选择,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政策上都必须明确,不能因为提出发展或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忽视和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国家财政的主要财源,而国家财政又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因此,作为政府调控手段的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将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支持国有经济发展作为其一项重要任务,有责任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涉及的资本金注入、政府投资、政策扶持等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使国有经济成为振兴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

  (二)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进中国工业化发展

  工业化的实质是结构调整,也就是从产业的低级形态不断向产业的高级形态演化。而加速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中一个最为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发展战略目标面临的一个根本性任务。我国仍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表现在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表现在产业结构现状的落后。目前从总体系讲,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各类产业的整体素质较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产业趋同性、产品雷同性,功能单一性问题非常突出,远远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当今世界技术进步的潮流。据有关研究,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而世纪之交的一二十年更为关键。这一时期是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最明显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国的产业发展将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十分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我们面对着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以及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占据优势,对我们构成的巨大压力的新形势。许多发展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夺市场,提高本国的竞争地位,正以推动本国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过渡为主攻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内,中国已进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出现了需求结构的新的剧烈变动,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融合,使国内外市场界限逐步消失,出现了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强化的新趋势。在上述国际国内未来发展的新态势下,中国经济发展要能够取得成功,唯一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是关系今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现代经济发展表明,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机制在经济外部性、垄断、扶植新产业、鼓励技术进步等情况下,存在失效的现象,为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方面的固有缺陷,政府以降低社会成本或增加社会收益为准则,依靠产业政策进行主动干预,而财政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出政策是政府实施产业政策、推动经济调整的主要手段。如果没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缺乏财政的有力配合和支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严重受阻。因此,今后的财政支出政策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全局着眼,把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当作自身的一项重大使命。产业升级的根本途径在于应用科学技术,也就是要使产业升级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为此,政府财政投资首先要支持运用新的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不能走过去工业化国家的老路。技术起点要高,通过使用先进技术,使传统产业有新的发展和新的生命力。再就是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占领世界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而对一些我国现有技术水平低、生产能力大、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行业则应通过资产调整和组合进行调减和淘汰。此外,对那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政府财政也应给予支持,这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财政应切实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和资金投入。目前国家已将机械、电子汽车等确定为重要支柱产业,财政也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过去长期以来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瓶颈”,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远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与国外相比也差距很大,财政在今后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总之,在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财政支出政策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也是发挥财政调控作用的关键所在。

  (三)合理调节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由于人们劳动技能、素质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别,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因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可能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这种合理的差距的存在,对于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如果任由收入差距扩大,差距就会变成分化,就会产生贫富悬殊,而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所不容的。因此,国家分配政策的确立就应根据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应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在其它分配方式中,则要把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两级分化。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合理收入差距与防止两级分化的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宏观分配政策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财政分配政策是国家宏观分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共同富裕、贯彻公平原则、防止两级分化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除了通过税收分配政策和税收制度对高收入者进行调节,还可利用财政支出政策进行再分配,发挥其重要的收入调节作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多年运行,已在这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调节制度,如对低收入阶层普遍进行财政补助,对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机制,这很值得我们研究借。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下一步将进一步走向深入,这对于激活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但必须看到,在市场化改革中,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社会部分阶层的生活保障问题将日渐突出。比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下岗职工会进一步增加;全社会今后从整体来讲将进一步从温饱走向小康,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处于温饱水平之下;我国的养老、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机制正处于转轨之中,保障的覆盖面很窄,保障机制很不健全,等等。面临这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在内的国家宏观分配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发挥相应的作用。否则,对社会稳定将构成很大的威胁。

  实现共同富裕,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体现在社会成员之间,而且还有一个区域之间社会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问题。从我国实际看,改革开放20年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很快,但不容忽视的是,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包括经济增长、地方财力、居民收入消费、地方公共设施建设等)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由于地方经济实力、地缘优势及人文条件的不同,区域间存在差距有其必然性,今后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缩小甚至消灭这一差距,更不能用抑制东部地区发展的办法去消极地保持区域之间的均衡,但我们也不能任由区域之间的差距无限制地扩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中央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在防止区域差距过分扩大、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相对均衡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其主要措施是运用中央财政的支出政策,通过资金转移支付办法,向落后地区和次落后地区强化中央的财力支持。由此可以看出,中央财政的支出政策在防止区域差距扩大方面,具有其它政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支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央十五大明确指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面对世界范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着眼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必然抉择。这两个战略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战略,因此,国家财政必须从宏观全局出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处理好财政分配关系,从财力上、政策上给予支持。这是实施上述两大战略的关键条件,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国家财政支出政策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在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小平同志以其战略家的敏税,反复告诫人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和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他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也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国际竞争不仅仅在于经济实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水平和人才优势的竞争,谁拥有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从当前和长远看,中国要想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必须把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科技教育发展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体制问题,二是资金投入问题。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表明,国家财政历来是解决科技和教育发展资金问题的主渠道,特别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高新技术发展领域、基础教育领域等更是如此。从我国实际看,近年来,国家财力分配中的科技教育支出有了较快增长,但由于受财力制约,无论在总量规模,还是在其内部结构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今后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和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国家财政支出政策至关关键的是,要真正提高科教支出的份额,加大支持发展科学教育的力度。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促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要课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仍处在实现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关研究表明,经济高速增长仍将会维持一个很长时期,这就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特别应看到,由于目前我国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物耗是发达国家的几倍,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和技术水平落后,必将给生产资源和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这要求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需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包括财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配套使用。就财政支出政策而言,需要有效地运用投资、贴息、投融资等手段,对一些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项目等给予必要的支持,这也是市场化国家运用财政支出政策的一个共同性特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