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我国古代会计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自明代开始,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在处于萌芽形态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影响下,我国古代会计发展的中心开始从官厅向民间转移,民间会计的水平开始显示出超过官厅会计水平的发展趋势。
一、民间的会计组织建设
在明代,随着商业经营活动过程和手工业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民间的专职会计和出纳在工商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高,私人“账房”组织机构开始形成。
在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店与店之间的往来关系日趋复杂,会计成了私有财产的保护神。那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小本经营的商人,虽然无力聘请专职会计,但在其内部却指定有专门的主管账目人员。《警世通言》中《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讲到一个姓宋的年轻人落难后被一行船经商之人收留,因为他识文断字,精通珠算,“凡客货在船,都是他记账,出入分毫不爽”,别的商船因无人精通账目,有交易时也经常请他去“拿算盘,登账簿”。可见,这宋某人是一人兼顾几家会计账目的核算,颇受船户尊重。而那些本利大的行业一般都聘请有专职会计,“用个主管,总其出入”,与赵宋时代私家所聘请的主管没有多大差别,既要应付门面上的生意,又要登记账目。
当时,在私家财计组织中,已有了以相互牵制、制约为目的的分工。明代万历年间起家,后来天下闻名的“孙春阳南货铺”有六房一柜,六房为“南北货房、海货房、酶腊货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这些是商品的保管、发放部门。各房设有兼职会计,负责核算各房的财物收支事项。一柜为商品销售及银钱出纳专柜,销售开票收款,进货接收付款。柜上设有会计主管,负责柜中的银钱收支核算。除六房一柜设有会计之外,整个南货铺还设置有会计总管,“总管者掌其纲”。从会计组织方面讲,既有抓纲的会计总管,也有承担细目账核算的分支会计和负责银钱收支的出纳,此外,还在财物保管环节设有兼职会计,以监督财物的验收和发放。从业务经营组织方面讲,会计、业务与保管既有明确的分工,也有密切的联系,这三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关系。其中,掌纲的会计总管,在核算与管理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孙春阳南货铺”的会计组织已比较完善,可以说它代表着朱明时代私家会计组织的先进水平。
二、民间的会计方法
明代民间会计账簿的设置、记账方法及结算方法,都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的影响下发生着变革,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来清代民间会计方法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会计账簿的设置
1.会计账簿名称的确立
“账簿”之称历经千余年的演变,在明代民间得以确立,并得到普及运用。那时候,在账簿这个普通名称运用的同时,还可以看到旧时各种称谓留下来的痕迹,如民间还有少数人把会计账簿叫做“簿书”、“文簿”和“簿籍”,只不过这些大都是口头上的说法。当时凡讲到“账簿”,一般是对这种会计方法的统称,事实上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账”与“簿”已经分开使用了。会计主管们在账簿封面上通常仅书写某“账”或某“簿”。如“田租账(目)”、“房产账(目)”、“人头账(目)”、“租银簿”等。后来还以赊欠财物的名称用于说明某一笔会计事项,如对药物的赊欠叫做“药账”,把生丝的赊欠叫做“丝账”,把往来客户的欠款称为“客账”等。这种现象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民间的经济核算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发生影响的结果。
2.“中式三账”会计账簿体系的成熟
如前所述,宋代的会计核算中已可以发现“草流──细流──誊清”这三种主要账簿的设置痕迹。到明代,由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商业性质的旧式金融业的发展,以“三账”为骨干的账簿组织建设已达到较为完善的地步。一般中等以上的工商之家都有这三种主要账簿的设置。
那时候,“三账”设置已为世人所习知,尽管各地对其称呼不相一致,但是无论南北东西,对“三账”的印刷格式及书写体例却大体趋于一致。
第一种账簿是草账。又名“草流”、“草批”、“原流”、“底账”、“底簿”以及“花账”等等。正如本刊以前相关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账用于赶急暂记,起原始凭证的作用,其性质与西式簿记的备忘录相同。草账的账页格式,当时一般采用全白纸头的“无格条账”。为了书写方便,记账者在登记之前,通常将账纸对折成八格,每格记录一笔,一律八笔,颇有规则。《喻世明言》中商人蒋兴哥到广东去经商、催款时“只带得本钱银两、账目底本……”,这种“底本”即是“草账”。在中国古代,行商通常仅用一本“草账”记录日常的经营活动,凡往来账项都在这册账上签押作保。因而,这册账既起账簿的作用,也起原始凭证的作用,世人认可,官司有效。到一定时期为了考核盈亏,才往总清账上誊写。
第二种账簿是流水账。又名“日流”、“细流”、“清流”、“二流”、“流水总登”、“日积月累”、“堆金积玉”以及“铁板流水”等等。流水账起整理账目的作用,一般在每日营业终了,账房主管以“草账”作为依据记录。流水账所用的印格账簿,俗称“腰格通天条账”。这种账簿的账页居中横贯一线,称之为“腰格”,与腰格相垂直,并列有数条红线,称之为“天条”。两线之间称为列,每列记录一笔账目。腰格之上称为收方,记收入类账目,腰格之下称为付方,登记支出类账目。旬结、月结和年结数额居中平行摆列,每旬之间和每月之间均留有一定空格或空页,用以分别前后账目。登记流水账,要求采用汉字体数码,以时为序,工整书写,不得潦草。对每笔账目的记录,以日月为首,次为会计记录符号,内容摘要居中,数额置于最后。账目之间,上下对比齐整,一目了然。由于这种流水账便于业主盘查,有清算作用,故当时民间又称其为“清流”。
第三种账簿是总清账。又名“誊清账”、“总簿”、“总账”等等。总清账是“三账”之中最重要的一册账簿,对外保密,对内部一般人员也保密,所以,当时人们称它为“财神账”或“看家账”。“总清账”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起分类核算的作用;二起盈亏计算作用;三是民间会计报告──红账编制的依据。这些与西式簿记的总账作用大体相同。总清账所用的印格账簿,为“腰格斗方账”式。这种账的账页上横天线,下横地线,中贯双轨红线,而左右两方垂直立有红栏。从外表看,方方正正,所以称为“斗方账”式。斗方之外,上方称为天头,用于书写日、月,下方叫做地脚,用于添注账目小数。分类标志以红纸黑字标签贴在“斗方”账页的右上角。登记总清账,要求用毛笔工整书写,使用正楷字,数码规定采用会计体。上收下付,以双线为界,不得越轨。总清账中各类账目的布局,采用四柱式,旬结、月结和年结运用四柱法结算。此外,总清账中的分类核算,以经营需要为转移,以管好各类账目为出发点。
“三账”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一种协调控制私家经营活动过程的关系。由草账到流水账是转记关系,而由流水账到总清账则是分类转记,归类核算的关系。
以“三账”为主干的账簿组织体系的建立,是在“三账”的分割与再分割中进行的。流水账的分割派生出各种“分流”账簿,如银钱流水、销货流水、进货流水等,总清账的分割便产生出各种“分清”账簿,如往来总清、进货总清、销货总清等。这种因经营管理需要而产生的主干账簿的分割与再分割,在明代的工商业中已经发生了。前述“孙春阳南货铺”门市销售柜上便设置有销货日记账,这种“分流”是根据销货单和流水账结合加以记录的;在其六房之中,还设置有进货日记账,与柜上所设销货日记账相对应;会计总管处相应设有“进货总清账”和“销货总清账”。《二刻拍案惊奇》中提及商人所设的“人头账目”,则是一种按人名或行号分户的往来分清账簿,以便定期考核人欠、欠人情况。
综上可见,在明代,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间业主对经营活动过程的进一步管理工作,进而促使传统“三账”设置的进一步改善,以至使这种账簿组织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具有科学账簿组织体系的素质。
(二)记账方法与结算方法
明代民间运用的单式收付记账法,与唐宋时代民间会计的做法大致相同,但也有一定改进。其改进方面在于:第一,克服了账目之间连头连尾记录的现象,在各账目之间划定了明确的界限;第二,对每笔账目的记录,既保证了它在内容陈述方面的完整性,又简明扼要,克服了以往账目冗长拖沓的现象,尤其是采用订本式印格账簿,使得账目更加整齐划一,来龙去脉更为分明,明代对账目的处理已接近于近代对账目的处理了;第三,在分项核算方面也有明显改进。
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本明代万历年间的“收支银两册”。这是万历年间一家商人所记的“总清账”。这册账簿主要是核算整个店铺的经营结果,故账中按店铺设户,进行分项核算;然后,汇总核算所属各店的经营收入与支出,综合计算全店的经营利润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
在这本账册中,有关账目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年收支的分项记录。在“收支银两册”中前列各店收入,后列各店支出。收入各项在账簿中所处地位偏高,支出各项则相应偏低,为中国古代会计所独有的上收下支的基本格式。
第二部分是盈利结算。根据“收支银两册”全部内容及账目排列分析可知,记账者在结算盈利时,采用了四柱结算法。记账者采用了一种“保本”滚存的做法。首先是将本年所收抵减本年所支,计算出本年盈利,除股东分红之外,其余便自然而然滚进“原本”之中。本年盈利加上原本,为本期“共在”之数。到下一年度,本年共在之数便转变成为“原本”了。这样,“原本”就如同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
第三部分是盈利的分配与清算。盈利的分配,以各户投入本金的多少作为计算依据。年终结算时,先按投资比重计算出分配率,然后按分配率求得各自应得盈利。各户所得利润明确后,再分户进行年度结算。
以上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盈利计算的基础;第二部分反映盈利计算的全过程;第三部分则反映盈利分配与清算的全过程。可见,这三部分比较全面、正确、概括地反映了企业一年来经营活动的全貌。全部记录以营业成本为主线,将整个会计年度结合起来,使整个账目浑然一体,一目了然。
值得指出的是,“收支银两册”中各年度账目的构成及其体系,也同时展现出民间会计报表──“红账”的基本轮廓。从基本内容与作用方面讲,“收支银两册”是紧紧围绕着盈利(亏损)计算的,它总括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过程和成果,当时和后来的“红账”编制的基本意图也是这样。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说,民间的“红账”编制,不仅资料来源于总清账,而且其编制方法也是从总清账的记录法中脱胎、演进而来的,这为中式复式记账方法──“龙门账”及“四脚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