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时期的上计制度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多年的征战和兼并,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各霸一方,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各国既注重发展自身的军事实力,也注重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在财政会计制度建设方面,战国七雄的一个共同点是各国均继承并发展了自西周王朝以来中央政府实行的岁计(一年一次的会计资料汇总)、大计(三年一次的会计资料汇总)制度,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上计”制度。《左传》中多次提到的“计”便是对“上计”的一种泛称,《淮南子·人间训》记载“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则反映了战国时期魏国大臣解扁治理国家东部的边境地区,年终举行上计活动,这个地方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三倍的历史事件。
这时的上计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西周差不多,但不同的是,这种上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央财政会计部门,而是按行政区划逐级进行上计,逐级呈送上计报告。那时候,上计报告由各级主管会计的官员负责组织,一般由会计经办人员在年前将下一年各项租税收入的预算数字,写在专用的木板——木券上面,木券从中一剖为二,称为左券和右券,右券要上交给诸侯国的国王,左券要上交给诸侯国负责会计工作的主管官员。年终上计时,各地主管会计的官吏,将各个项目的实际收入写在竹简或木券上,同时也将各项费用开支数目写在上面,如实地向国王报告一年来的财政收支结果。国王根据右券对照上计报告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考核官吏的功过,决定奖惩和升降。当然,国王也可以委托中央负责会计工作的主管官员代其审听下级官员的报告。如果国王从上计报告中发现了疑难不解的问题,或听到当地的人对主管官员有什么反映,一般还要到当地进行视察,以了解情况。
战国时期的上计之制,重点已放在财政与会计方面,上计制度已经成为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工具。国王注重这件事,目的在于独揽财权。臣下认真贯彻这个制度,也是从维护国王的统治出发。这种自下而上地进行上计,统一集中地进行检查,无疑比西周时代的上计制度要进一步。
二、秦代上计制度的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各国普遍实行的“上计”制度。由于秦朝统治时间短促,故秦代的上计制度缺乏系统经济史料记录。但根据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和我国两汉时代史家对秦代经济情况的零星记载,我们对秦代的上计制度仍可管中窥豹,见其一斑。
《吕氏春秋·九月记》记载:“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大意是讲,秦始皇统一六国诸侯,在全国建立了一百多个郡县,秦朝的法律要求全国各地的官吏应当在每年的岁末将所治理地区的赋税审定指标及实际征收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中央。睡虎地秦简《仓律》记有:“县上食者籍及它费大(太)仓,与计偕”。即是说,一县的负责官吏应当在年终将本县的各项粮食支出情况,连同一年的会计资料汇总报告一起,书面上报中央。另外,《金布律》中也曾提到“与计偕”,则是指将衣物支出情况,随同年度财计报告一起向上呈报。
秦朝以每年的十月份作为一年的开始,因此规定各郡、县及各部门“上计”的日子在每年的九、十月间。睡虎地秦简《内史杂》所记:“上会九月内[史]”,《仓律》中记载:“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都是这个意思。由于秦朝疆域广大,各郡、县距离都城咸阳所在地有远有近,因此较远地区的会计人员一般在九月份就开始动身起程赶赴咸阳,这样,全国各地的所有“上计”报告,一般到十月便可以会齐。等各地上计报告会齐之后,中央便可统一进行查核。《史记》与《汉书》均记载:秦朝中央设有负责全国上计工作的专门机构“柱下史”,张苍当时担任御史大夫,主管“柱下史”方面的工作。张苍这个人对全国各地的农田开垦之数和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熟悉,并且精于算数之学,因此秦始皇委任他代替自己翻看、审阅各郡县、部门呈送的有关人口、农田开垦,以及货币、粮食的收入与支出等方面的“上计”汇总报告。张苍最后将审理结果报告给始皇帝,由他决定奖惩。
由上述史料可见,秦朝的上计制度较战国时代有所发展,对于上计内容的规定更加明确、具体。御史大夫行使监察之权,对上计工作进行审理,可以讲是秦的首创。后世的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体制建设大体是在秦朝这一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西汉时期上计制度的完善
上计制度到西汉时代已比较完善,成为当时中央控制全国财政经济收支的重要经济制度。上计制度从西汉到东汉四百年间几乎没有间断过,皇帝特别看重它,将其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上计作为一种专门的制度被写进当时的法律条文中,被称为“上计律”。此律规定:凡上报不及时者治罪、凡在上计报告中弄虚作假者治罪。
西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要求各级主管官吏每年均需自下而上的逐级呈递上计报告——上计簿。具体程序是:每年秋、冬季节,乡一级的主管官吏对有关上计事项进行审查核实,然后登记并上报到县;各县委派负责会计工作的官员——“计吏”,将该县的户口、垦田、税赋、钱谷出入等汇总编制成上计簿,呈送郡国;郡一级的最高长官——太守或郡一级负责会计工作的主管官吏——“上计吏”主持召开上计会议,审理本郡一年来的财政收支及人户变化情况,并根据中央的规定作出下一年度的安排。通过《汉书·朱买臣传》记载的一个小故事,我们可以了解西汉时代郡国一级上计时的一般情形。史书记载:朱买臣,会稽郡人,早年家境贫寒,靠替人放牛、上山砍柴卖钱维持生计,但他不为贫所困,有志于学,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会稽郡的上计吏很同情他,让他跟着自己做点杂事。一直到四十岁朱买臣还没有发达,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他的妻子也嫌弃他。一次朱买臣跟随上计吏去长安办公,机缘巧合他的学识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数年后被任命为会稽郡太守。朱买臣不想声张,因此他有意穿着旧时的服装回到会稽郡守的府衙,那里正在召开上计会议。会稽郡的上计吏正同各县计吏们在一起饮酒作乐。上计吏看见朱买臣衣衫破旧,以为他仍然是穷困潦倒,便仍像以前一样很随便地对待他。各县的计吏们也不以为然,继续大吃大喝,直至酩酊大醉。可见,在当时,每逢上计之期,郡国的上计吏与下面各县的计吏们除了例行公事,集中举行上计会议之外,借机大吃大喝一场是免不了的。
每年岁末,在郡国召开上计会议之后,各郡一般由上计吏率领有关会计官员,满载着上计簿和其他备查资料(如会计簿书等)“将重车至长安”,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国性的上计会议。《汉书·武帝纪》中曾有“……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的记载,文中的“计”便是指每年郡国派遣到京城长安来参加上计活动的上计使者。中央一级的上计盛会远比郡国隆重。中央一级召开上计会议时,各郡负责会计工作的计官、主要官员同中央一级的计官及主管官员都必须到场,由中央负责全国财政会计工作的主管官员——治粟内史(后改称大司农、大农丞)奏报全国一级的上计汇总报告,由御史大夫审理查核。一般最后的一个节目是皇帝亲临上计活动现场“受计”,接受各郡国上计使者汇报,评论各郡、各官功过,并对各郡国的财政会计工作作出指示。有时还要提出一些问题,让别人当场回答,以尽可能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在汉武帝以前,皇帝亲临上计活动现场,接受各郡国上计使者汇报的“受计”活动相对要少一些,由于把握不住具体的材料,有些事只好问一问宰相。如有一次,汉文帝想了解一年来国家货币、粮食收支方面的事,询问右丞相周勃,周勃答不上来,他只好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也不知道,但他比周勃要灵活一些,回答说:皇上要想了解货币、粮食收支方面的事应该询问负责财政会计工作的主管官员治粟内史。可见,汉文帝虽然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之势,但他没有去掌握第一手资料,故最终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到汉武帝刘彻时就不同了,刘彻即位以后,全面过问国家财政经济事务。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亲临一次上计活动现场,接受各郡国上计使者的汇报,几乎把自己的办公场所——明堂和甘泉宫变成了报账、查账的场所。据《汉书》记载,仅公元前106年至公元前93年间,武帝就参加了四次“受计”活动。汉武帝对“上计”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发现贪污舞弊等不法行为,当场作出处理,轻者降职、罢官,重者入狱、问斩。上谷太守郝贤曾因大破匈奴战功显赫被封为众利侯,他自恃为汉武帝的爱将,立有殊功,对上计律置若罔闻,在上计时弄虚作假,大肆进行欺上瞒下活动,汉武帝发现后立即对郝贤定以重罪,罢免了他的官职。西汉时期,皇帝通过亲自参加上计活动了解国家人口、农田开垦,以及货币与粮食的收支等财政经济状况,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财政收入集中由中央统一掌管支配,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上计活动控制下级官吏。
西汉的最高统治者,不仅亲自过问上计之事,而且注重物色有管理经济才干的官员去主管这方面的事。事实上,当时的上计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并非任何人都愿意去做这件事;同时,上计工作还需要比较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并非任何人都能够承担这份重任。《汉书·严助传》记载:严助在担任会稽太守时,常年不闻不问政事,也不向朝廷汇报,引起朝廷诏书责难,严助很害怕,在向皇帝上书请罪时,提出“愿奉三年计最”作为对自己的处罚,也就是说愿意亲自主持三年的上计工作,以此将功折罪。由此可见,上计工作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工作。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任命张苍为计相,主管中央的上计工作,且一任就是4年。张苍在秦朝时就担任过柱下史的主管官员,主管郡国上计,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地理、上计报告都十分熟悉,是一个善于抓会计核算的老手,丞相萧何的推荐,及刘邦对他的重用都是从财政会计方面考虑的。汉武帝的时候,先后任用大商人出身的东郭成阳和孔仅为大农丞,主管全国的财政会计工作。这些人不仅精于理财,而且在会计方面都是一把好手,对于督促郡国上计工作,改善中央财政状况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体来讲,上计既有会计工作的意义,也有审计工作的意义,其基本宗旨在于通过审查每年的账簿来考核财政收支和财物出人情况,审查是否存在贪污舞弊、弄虚作假等不法行为,进而考察各级官吏的施政状况。到西汉时代,上计制度的内容已经比较充实、完善,有了一套上下贯通一气的组织机构,以及比较完备的推行办法。这一制度对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经济利益,监督会计核算,加强经济集权发挥着愈来愈显著的作用。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竹简,史学界称之为睡虎地秦墓竹简。云梦睡虎地秦简是我国首次出土的秦简。这些秦简详尽记载了秦代的部分法律条文,是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包括会计)、军事和文化的宝库,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考古价值,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位列新中国建国5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