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扬州堵逃税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早已家喻户晓,但林公扬州治税的伟业却鲜为人知。
满清时期,税收大多沿袭旧制,钞关改为户关后,主要课征正税、商税和船科。扬州地处要塞,自古扼淮盐咽喉,是商旅必经的水路要冲,早已是苏中重镇。当时,这一带商品交易发展迅速,商民因船运方便、价廉而多走水路,官府为征收税课,于是在扬州关的白塔河、中闸两口设卡对南北货物、船只征税。
泰州与扬州相距百里,当时系扬州其所辖,地处鲁汀河、通杨运河等几条河流的交汇处,称之为扬泰地区通江达海的门户和捷径,也是出入运河的必经之路。一些商船为逃避扬州关税,大多绕道泰州。为制止商船的逃税行为,扬州关则在泰州设置分支机构,在泰州的滕坝、鲍坝和北门外西滋河口(即三坝)增设关卡,对运进运出扬泰地区的货物征收落地税和运销泰兴土产税,其余南北来往货运仍需在扬州关的白塔河、中闸两口(即两口)通行纳税。然而,此举未能奏效,南北货运绕道泰州逃税依然严重。后来,官府下令堵死滕坝口。于是,商民则又采取越坝偷运的形式逃税,即南北航运行船至坝口后,将货物卸船翻坝,运至另一边等候的其他船只上,并且出现了专包越坝逃税的专业户。这种情况在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前100多年一直存在,扬州税务管理在“两口三坝”区域征纳矛盾十分突出,内河营运逃税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导致朝廷税收大量流失,而且还激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清道光十二年,林则徐由东河总督授江苏巡抚。鉴于历史上扬州的特殊地位,历任巡抚都不敢马虎,林则徐也不例外,他上任不久就两次到扬州、泰州巡查。第一次到扬、泰巡查,刚抵泰州,鞍马未定,一中年妇女牵着少儿跪倒在他面前喊冤,只见她两眼红肿,声音沙哑,泣不成声。林则徐上前问妇人有何冤枉,妇人自称杜汪氏,东台人,其夫杜仲从事船运,常年往返于扬州、泰州、东台、海安之间,全家老小就靠这条船维持生计。杜仲因为人实在,服务周到,人缘好,生意倒还红火。前两天接运一批货物到泰州,船刚靠岸,就遇上官府来人查货,说是要课税,货主与官府来人发生了争吵,官府来人要货主立即交税,否则将没收货物。情激之下,双方竞斗打起来了,势单力薄的货主哪是官府来人的对手,就在官府查封货物时,货主乘人不备一把火点燃货物后逃之夭夭。船上起火,货烧了事小,可这船却是杜家的命根子!杜仲一马当先,奋力扑救,虽然“近水楼台”,但“近水还是没有救下烈火”,杜仲烧了个半死,船上的货物烧了个精光,船只亦完全烧毁。这可怎么办?货主不知去向,官府视之不管,船夫实属冤枉,哭天无门,还请林大人为民作主!
林则徐急忙召来泰州知县,问这为税争吵,为税打架,为税烧货,为税毁船是怎么回事。知县对杜家船只被烧一事了如指掌,但苦于没有抓住货主(纵火者),对如何处理也束手无策。至于为税争吵、打架、烧货、毁船之事,知县把他在这里执政三年多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这为税争吵打架的事经常有,莫说烧货毁船,就是杀人之事也并不鲜见,我当知县三年多,年年都有类似事件发生。扬州这地方航运船只大多要经过泰州,据说自扬、泰地区设置堵税的“三坝两口”以来,征税与逃税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民间有个顺口溜:“一到三坝两口,商人为税发抖,白天盘算翻坝,夜里巧妙偷渡。”前任巡抚为解决翻坝偷税问题想了不少办法,伤了不少脑筋,但偷税者有增无减,时常为税的事情引发争端。林则徐问道:“难道就找不出个办法?”知县答道:“难啊,据说百把年就是如此。”
林则徐实地考察后,提出了治理越坝逃税的主张:制发安民告示,如在扬州关卡张贴明令禁止逃税,违者严惩重罚的告示,开展大规模的税收宣传活动,使船运货物经营者懂得运销货物应该交税;责令泰州地方官员照章征税,并派税司赴泰州滕坝、西滋河口等地设伏稽查;严肃政令,严惩借对货物征脱而巧立名目,强征暴敛的官史及行为。此举推出一年后,情况大为改观,扬州关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835年,林则徐再度来扬、泰巡查,见积弊已除,甚为高兴,特在滕坝等处树立了《扬关奉宪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同时再次在泰州口岸及三坝告示商民:贩运货物须至扬关缴税,不得避重就轻,私自绕越,否则一经查出,从重治罪。这样,不仅威慑了商贾,而且警示了世人。
林则徐采取教育在先,严格征管,惩治职务犯罪相结合的治税方略,至令仍有借鉴意义。
上一篇:“不要钱粮”岂能安邦
下一篇:陆游盛世颂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