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民谣60年
“上山下山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说明民谣真实传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不同时期流传的税收民谣,也较为清晰地再现了税收发展的足迹。
“太阳出来暖洋洋,解放区里不纳粮;又分钱来又分米,穷人有了救命王。”
这是1949年刚解放时,在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广泛流传的民谣,反映了脱离国民党苛捐杂税后,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欢迎。
建国后,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一般群众不直接接触税收,所以很久没有出现与税收相关的民谣。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税收开始进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但税制的改革相对滞后,税法宣传不够,广大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还较淡薄,偷逃税的现象十分普遍。于是便有了:
“偷税九十九,漏税家家有”
“要想发,偷国家;要想富,吃税务”。
这些流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税收民谣,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工商户纳税状况。民谣在谴责纳税人偷漏税的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税务部门征管不力。当时,税务系统普遍实行税收专管员制度,“一人进户各税统管”,缺乏制约监督,加上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不够,导致了偷税漏税现象严重。
“收到30%笑,收到40%叫,
收到50%跳,收到60%告,
收到80%跑。”
1988年至1989年,国家整顿税收秩序,加强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税收管理,这则民谣形象地体现了部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反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国家逐步加强税收宣传,改革和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从1992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把每年的4月定为全国“税收宣传月”,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税法;1993年颁布实施了《税收征收管理法》,税务部门内部实行“征管查”三分离制度,以强化监督制约。经过十几年的规范执法、加强征管和税收宣传,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大为改观。进入新世纪以来,流传的民谣变为:“诚信纳税是形象,不偷不抗好榜样”,说明纳税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逐步为全民所接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各地农村还流传有反映农民负担的民谣:
“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
七只手,八只手,都向农民来伸手。”
当时,农民除了交农业税、特产税(“头税”)之外,还有被称为“二税”的“三提五统”(乡村统筹费),和被称为“三税”的村组集资摊派,可见农民负担相当沉重,而且其中的大头还不是缴给国家的“头税”,而是其他的“费”。
针对民谣中所反映的这些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税费改革政策,逐步减轻负担,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我国农业税(古代称公粮)几千年的征收历史。国家还实行农业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推行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欢欣鼓舞,民谣称颂:
“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网络到处有,盖上新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政通人和乐悠悠。”
2009年,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实行了结构性减税,于是出现了新税收民谣:
“税收先让,促进开放,
税收减免,推动发展。”
这些口口相传的民谣,其实是建国六十年来税收工作的缩影,见证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记录着税收的变迁。随着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更好的民谣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