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主体税种收入不容乐观 仅地产税一枝独秀
上半年,安徽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总量位居中部前列,但增速放缓是不争事实。省财政厅相关部门分析,主体税种收入不容乐观,民生刚性支出加大、政府债券进入集中偿还期。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加剧财政收支矛盾……
如何应对?稳增长、调结构、深化改革,特别是改善民生,投入都只能增,不能减。而各级行政部门必须长期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降低行政成本,这是改革所向、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所需、民心所盼。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常态化
上半年的收入增幅为10.8%,比去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7月财政收支快报显示,前7个月,全省财
政总收入已累计完成204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6%,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而上半年收入增幅为10.8%,比去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 中,主体税种收入均不容乐观,只有房地产税“一枝独秀”。上半年,全省五大主体税种共完成1105.1亿元,同比仅增长2.2%,比上年同期下降6.5个 百分点,低于全省税收收入增幅4.5个百分点。其中,尤以增值税(剔除“营改增”影响)和企业所得税减收较多。由此可见,工业企业效益仍未明显改善。而房 地产业税收仍然“给力”。据税务部门统计,上半年,全省房地产业完成税收304.7亿元,同比增长27.1%,对全省税收收入增收贡献率达到72.7%。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重点企业发展受困,税源结构单一的市县增量空间有限,收入可持续平稳增长能力较弱。
省财政厅相关部门分析,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速将放得更慢,可能逐步回归到个位数,最终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
具体来说,多重因素影响下半年财政收入的增长。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放大,已释放部分后期需求,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可能有较大回落。其次,企业发展仍 面临产能过剩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因素制约,生产经营效益未见实质性好转。再次,在原有结构性减税基础上,8月1日起全省“营改增”试点地区和范围将进一步加 大,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必将进一步加深。同时,国家承诺的将“再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的政府审批事项”,也将给非税收入带来较大减收。
支出刚性变大,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前七个月全省财政支出2255.1亿元,同比增长12.7%,八成投向民生
“一方面收入增幅在减速,一方面支出刚性在增强,收支的矛盾比较突出。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稳增长、调结构、深化改革,特别是改善民生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这方面只能增,不能减。财政吃紧可能成常态,倒逼政府首先要“过紧日子”。
从我省来看,支出的刚性在变大。如去年全省财政支出3961亿元,按20%增速测算,今年要新增支出近800亿元。特别是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仅33项民生工程省以下就要筹集资金230多亿元。
数据显示,1-7月,全省财政支出完成2255.1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7月增长较快,支出完成313.4亿元,增长29.4%。 1-7月,民生支出达1808.4亿元,增长13.6%,占全部财政支出的80.2%。
同时,在一些深入改革的重点领域,财政刚性支出也不断加大,如医改、保障房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等,都需要各级财政予以保障;此外,下半年,全省地 方政府债券进入集中偿还期,71.1亿元还本付息任务繁重,加大了各级财政收支矛盾。省财政厅相关部门介绍,总体上,我省政府性债务规模基本适度,风险可 控。但部分地区也存在债务规模大、偿债能力弱、债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债务管理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严控“三公”经费,“紧日子”要长期过
省直42家部门已公开2013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数。省直机关一般性支出压减5%,全部用于民生支出
预算不规范、审批“黑洞”多、支出不透明、投资欠科学……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大手大脚的花钱方式让百姓意见纷纷。接下来,行政部门必须革除流弊、精打细算,善于“过紧日子”,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
“三公”经费透明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也是民主理财、阳光理财的基本要求。近期,省直42家部门已公开2013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数。2015年之前,全省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将全面公开。
“包括财政部门的财务也要公开,这是大势所趋。公开有利于财政财务管理,必须搞实、搞准。 ”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在全省财政视频会议上强调:要经得起公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省直机关带头“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我省省直机关一般性支出压减5%,并全部用于民生支出。据了解,近日,省里正开展2014年民生 工程遴选,可能加大对三个民生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与促进就业创业有关的培训;因病因灾致贫、大病医保;精神病患者特殊群体社会稳定等。
我省将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握紧资金“拳头”,找准资金投向,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做到节约和集约并重。有关人士表示,民生保障将兜住底线,不干 “锦上添花”的事,要注重持续长效监督评价,健全绩效管理机制。确保三季度民生工程资金拨付率达到85%以上,鼓励“花钱”买服务、建机制,采取民办公 助、公办民营、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兴办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