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
证券市场的建设,必须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前提,是证券市场的基础建设;发展同时又为规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基础建设很多是从无到有,它包括法治、规章、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对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基础建设搞好,才能够有规范。中国资本市场建立总共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人们迫切希望资本市场能够规范化。在规范化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根据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前景进行投资决策,而不会有过多的投机色彩。这就必然要建立在一个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基础之上。会计准则的提高是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的前提。
从国际经验看,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证券监管的首要宗旨。保护投资者利益,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标准,使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作出相应决策。如果做不到这点,投资者就会被蒙蔽,证券市场很难发展。而且,以后投资者会有越来越多的疑问。为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必须根据高质量会计准则及审计标准,对信息加以提供、审计和披露,因此,强化信息披露、提高披露标准,建立高质量、国际化的会计准则,是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建立合理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前提,也是证券市场规范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我国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会计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有关部门及会计业界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卓越努力。不容否认,中国会计制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距离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近。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特殊领域需要会计准则覆盖,还有许多特殊问题需要作出规定。中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经历的年头还很少,经验也很少。因此在许多旁门别类方面的差距还相当之大,所以参考国际经验是必要的。中国将来的会计准则应该既参照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考虑中国国情和特色。这至少是资本市场监管者搞好资本市场的迫切需要。
譬如金融企业改革上市,它关系到中国整体改革的大局。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金融企业出现了较多的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不够,急需利用资本市场。应该说,中国银行业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中国改革的成本,这是改革的代价。但是在金融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很多的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方面的问题。因此,金融企业上市比一般企业较为复杂,比如银行在常规贷款之外,还有风险和风险准备方面的问题。目前的会计准则仍可进一步完善,披露标准还要提高,要参照国际标准对金融企业披露提出要求。
可见,会计准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会计准则的提高也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的前提。
二、为证券市场服务是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目标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一种规范,其根本目标是通过财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具有众多的使用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者和债权人是企业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与企业具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他们需要掌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决策。因此,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要至关重要。对此,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
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主体,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期望收益,他们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去发现证券的价格。好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从而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好的会计信息还必须有较高的准确度,以使使用者预测企业经营状况和收益情况有更合理的基础。尽管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纯粹的会计技术的改变对企业价值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会计政策、会计技术会有利于或有害于企业价值的形成。
在我国,对会计准则目标的认识与国际上存在差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首先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其次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再次是满足企业内部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的用户首先是政府,而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居于次要地位。这与国际上通行的观点有较大差别,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目的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决策服务,为资本市场服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甚至认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要不在会计准则主要服务范围之内,各级政府可以为实现各自的目标,明确规定不同的和例外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不应该影响为了其他用户的利益而公布的财务报表,除非它们也能满足那些用户的需要。管理部门可以决定额外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这些信息的报告不在会计准则框架范围内。
事实上,我国会计准则确定的三类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别较大,共同之处不多。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需要的是较笼统的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国家税收的需要与会计目标有很多区别,为应付税收而设计的会计体系是满足不了其他使用者的需要的。企业管理当局需要的会计信息千差万别,主要是为内部考核服务;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投资、借贷的需要,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揭示企业的投资价值和经营风险。根据这三类用户制定的会计体系明显有别于满足外部投资者需要的会计体系。而我们在根据这些复合目的制定会计准则时,又未充分了解每类用户的需求并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而仅仅是将其他国家为外部投资者设计的会计概念和会计体系借鉴过来,形成了现在会计准则多重目标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由此造成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协调,满足不了证券监管的需要,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准则服务对象的确定毫无疑问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准则制定者的价值判断。服务对象的确定是准则制定的基本前提。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九十年代初刚开始制定会计准则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根本的不同。2002年10月底,我国国内上市公司已超过1210家,总市值占到国民产值的50%左右,二级市场投资者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机构,更有多达6000万个人的投资场所,已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会计准则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资本市场全球化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
近10多年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速度逐步加快。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表明,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投资机会;公司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然而,这一发展却遇到一大障碍,即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因会计准则存在不同程序的差异而缺乏可比性。这使资本市场交易成本上升,也使市场作用难以发挥。
1997和1998年间,亚洲部分国家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俄罗斯及部分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透明度不高,会计和审计不可靠。其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要求这些国家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否则不提供支持。金融危机促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视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会计问题,也推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彻底的改革,以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不具备良好准则制定条件的国家使用。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速度加快,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数量日渐增多,外国投资者也日益关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势在必行。中国证券市场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必须加强监管、加快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进程。
综观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无不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现有的每一项会计准则都有市场案例为其背景。会计准则越来越多地为资本市场服务。面对汹涌而来的资本市场全球化之大潮,为降低参与全球经济的成本,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方向上,投资者的声音特别重要,因为最需要看到公正、透明、准确、完整信息披露的是投资者。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发展,应当特别突出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突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根据市场和投资者的需要,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速度,加快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程度,不断拓展会计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为保证质量,应当积极推进会计中介机构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水平、道德水准和风险意识,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推动国内会计事务所与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与法律责任意识,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财政部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会计准则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将取得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