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60 苹果版本:8.7.6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审计重要性及其应用探析

来源: 周时贞 编辑: 2006/05/15 10:54:18  字体:

选课中心

实务会员买一送一

选课中心

资料专区

需要的都在这里

资料专区

课程试听

抢先体验

课程试听

高薪就业

从零基础到经理

高薪就业

  在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中,审计重要性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正确理解这个概念,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计重要性的涵义及意义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审计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重要性的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若它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该项业务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2、重要性的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角度来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它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等,他们需要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各种判断与决策。这里,会计报表使用者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行为者。

  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例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但对另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而言可能是不重要的;同时,对某一特定企业,重要性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4、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计划对重要性进行评估,确定其与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审计重要性的意义主要包括:

  1、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人员要对重要性进行界定,作出初步判断,并将重要性价值分配到各个项目,以此作为各个项目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限额;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在准备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标准,评价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重要,以此确定是否要作进一步的审查,并作出相应的记录;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根据重要性标准,对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确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由此可见,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对做好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审计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检查范围和审计程序的直接依据之一。

  3、审计重要性对于会计报表审计有着广泛的影响。正确理解、全面掌握和科学运用重要性原则,对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开展审计重要性对于指导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有现实意义。

  二、审计重要性的应用与规范

  (一)一般应用原则

  对重要性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估审计结果时,审计人员如何应用重要性的一般原则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应用专业判断。重要性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实际上,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不同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根据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但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确定同一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其原因是不同审计人员对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应用专业判断来评估重要性,一方面既需要审计人员自身积累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审计人员相互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应用重要性原则。这样做: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详细审计已不可能,而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为作出抽样决策,不得不涉及到重要性问题;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查部分是否要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而风险的大小直接与重要性的判断有关,因此,审计人员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应用重要性原则。

  3、审计人员应当合理应用重要性原则。如果重要性原则应用不当,不仅会导致审计成本过大,浪费人力和精力,而且加大了审计风险,易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4、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此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限度,即审计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有效,借以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此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二)具体规范要求

  1、审计重要性的金额与性质要求

  审计人员在应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充分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即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多数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并不重要,而从其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在此情况下,无论金额大小都是重要的,因为舞弊与违法行为反映了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的诚实和可信性存在问题,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蓄意错报或漏报比相同金额的笔误更重要。

  另外,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予以关注。单独地看,一笔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重要。但会计报表是一个整体,如果企业每个星期均出现同样的小金额错报或漏报,所有账户或交易日积月累起来,就有可能变成大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它必然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2、审计重要性的两个层次要求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会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来考虑重要性。一是会计报表层次。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与一贯性发表重要审计意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与一贯的整体性结论;二是账户和交易层次。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账户或交易,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或交易,才能得出会计报表的信息来源是否合法、公允与一贯的整体性结论。

  3、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反之,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其次,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其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的确定,进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例如,原本是2万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评估为1万元,显然,重要性水平偏低,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高,为了降低较高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降低了审计效率;相反,如果原本1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而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万元,重要性水平偏高,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低,所执行的审计程序及范围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少,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必然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其结果是审计风险增加。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三、运用重要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审计人员必须运用谨慎原则,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即对会计报表可能或潜在的错报或漏报未发现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作出一个专业判断,从严、合理地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宁可增加一定的审计工作量,也决不能允许重大审计质量事故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

  2、错报或漏报金额大小的标准;

  3、对错报或漏报项目性质的判定;

  4、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细节的错报或漏报的敏感性。

  5、错误性质。

  其次,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及其遵循程度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应密切关注审计风险中“控制风险”的变动情况。当经过验证发现某项目的控制风险可能提高,应及时降低该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保证错误控制在重要性水平以内。在实质性测试中,若发现某个账户有重要错误时,应请被审单位按会计准则予以调整;若推断整个项目存在重要错误时,则应相应地增加审计程序,直到发现全部可能存在的错报或漏报低于重要性水平为止。

  再次,审计人员在完成外勤工作后,应当注意汇总所有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差异,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三级复核。然后参照审计重要性水平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如果这时所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差较大时,则应当重新评价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适当、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必要时,审计人员可适当地重新调整重要性水平,以使其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最后,注意评价审计结果的关键是确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累计金额,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已经发现的、尚未更正的错误金额;二是审计人员推断的错误金额。如果错误累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则考虑尚未更正的错误被调整后的情况;若调整后还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则应追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降低审计风险。

学员讨论(0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