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面临“应该对技术投资多少”的问题时,很多管理者和员工,特别是那些有科学或工程背景的管理者,当然会觉得“越多越好”,或者认为应该“付出我们所能承担的全部”。在实践中,技术投资同样要求带来最佳增长率和财务回报。
最佳投资水平的决策依赖于企业更为细致的分析。例如,要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市场地位进行分析,还要考虑企业的技术战略对研发投资的影响。
行业类型分析
一般而言,技术密集型产业(也称为高科技行业)被赋予了两种特征:企业研发费用与销售额之比较高,通常为5%到20%;企业技术人员在员工中所占比例也比较高,比如可以达到1∶10,甚至更高。航空、仪器、制药、计算机、光学、电子等行业是典型的高技术行业。与之相反,在非技术密集型产业(也称为低科技行业)中,以上的两个比例低得多,其研发费用与销售额比率几乎低于3%,甚至低于1%;而技术人员在企业员工中所占比例为1∶50,甚至是1∶100。低科技行业,如食品加工、纺织、水泥、木制品和橡胶等,都具有这样鲜明的特点。因此,企业在确定研发投资(或购买等同技术的投资)力度前,首要参考的基准是它们所处行业的平均研发投资水平。
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投资家和分析家做出的综合性判断是对企业未来收益的最佳预测,它决定着企业的价值。Amoco公司的John Gilman曾做过一项关于化学公司的股票市值与其研发费用与销售额之间关系的研究。他发现,在他所研究的这个特定案例中,企业将3%~4%的销售额投入到研发里,其市值将提升40%。
然而,如果企业在最佳研发费用与销售额之比的基础上继续增大技术研发投入,其市值提升的比率就会逐渐减少。当技术研发投入高出最佳水平两倍时,企业的市值将不再提升。这样的规律使得股市如同宗教中无所不在的圣人一样,对那些技术研发费用投入过少或过多的企业进行着同样的惩罚:前者将面临技术落后,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而后者也将面临把赢利过多投入到可能长期不用的技术上的风险。
市场地位分析
每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比如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合理地配置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目标。在特定条件下,企业将资源从研发转移到市场上,其实对实现企业目标更行之有效。
通用电器(GE)为了确定企业赢利能力和市场份额间的关系,启动了PIMS(利润对市场份额的影响)项目。这个项目后来由GE转到了美国战略计划协会组织实施,因为它建立了有200多家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的2000多种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数据库。PIMS项目的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的统计分析确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赢利能力会随着自身市场份额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分析还显示出,企业最佳的研发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也就是产生最大投资回报率的水平,同样会随着企业市场份额的增长而增长——如果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低(12%左右),其最佳研发费用与销售额之比大约是1%,而投资收益率(ROI)为18%;如果企业的市场份额比较高(达到26%左右),它们的最佳研发费用与销售额比大约为3%,ROI是32%。
这两组数据表明,如果企业已经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企业应该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反之,如果企业的市场份额还比较低,适合它的研发战略是首先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市场中,在市场份额增加之后,再将这些资源逐渐地从市场转移到研发工作中。
研发的战略价值
对PIMS数据库的研究揭示了企业增加研发费用直到最佳水平的战略价值。这项研究还发现,企业的研发投入会与一系列企业内部关系成正比例的互动关系:
提高销售额 处于快速发展市场中的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技术研发费用,以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产品质量 IBM总是保留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停止生产低质量或低品质的产品,比如低性能PC或次要的小产品。无疑这可以使它的投资得到更多收益。
提高新品推出速度 GE的Roland Schmitt曾作过评估,GE研发中心推出的新产品赢利能力是老产品的两倍。可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赢利能力。
提高3~4年后的赢利 相关数据表明,企业将1%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可以增加1.1%的毛利;而如果将这1%的销售收入投入市场,增加的毛利是0.9%;如果将这1%投入到企业的行政和管理费用中,则只能带来0.7%的毛利增长。
提高投资收益(ROI) 当企业的投资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处于中下等水平,即低于52%时,如果它将研发费用与总收入的比率从低于0.25%提高到2%以上,这将使企业的ROI提高33%左右。如果企业的投资占总收入的比例高于52%,增加研发投入,这将相应地令企业ROI增加20%左右。作为业界领导者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如GE、IBM、西门子、飞利浦等,总是维持着相对固定的研发投入比例,通过短期经济循环以维持它们的ROI水平。
总的说来,企业CEO们应先试图确定技术的最佳投资比率,下一步再去决定投资于何种技术,以及何时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