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96 苹果版本:8.6.96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浅议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弹性管理

来源: 编辑: 2005/06/16 09:29:47  字体: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巨大作用和企业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有目共睹,突出了弹性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加深对弹性管理的认识。

  一、关于弹性管理的界定

  直观地想,弹性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调整、发挥的空间。针对弹性管理,学者有多种解释,我们较倾向于:弹性管理是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即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管理对象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余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余地,以实现动态管理的目的。弹性管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留有余地”,或者说,在一定弹性限度内有一个弹性范围。弹性又可分为系统内部弹性(如“弹性工作时间”、“弹性工资”)和系统整体弹性(如“弹性计划”)。弹性管理的作用:一是使组织系统内的各环节能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自我管理以加强整体配合;二是使组织系统整体能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以具有适应性。

  二、财务管理活动需要弹性管理

  为什么要强调弹性管理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在环境条件、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三者发生变化时,施加影响和作用的种类和程度也应有所变化。即管理手段和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尤其在今天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对的管理环境千变万化,管理对象是具有丰富思维和个性化要求的知识员工,管理目标是应用与创造知识,均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那种限定时间、固定空间的方式显然已不适应。只有把更多的自主权、决策权交给员工,在不确定性因素中进行弹性化管理,员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根据对象的变化和自身状况,在动态中调整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说来,可以从管理活动的主体-人的角度和客体-具体事物、项目的角度分析。

  (一)管理主体-人的角度分析。管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管理人,因为企业内的各种作业、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代理、分工完成的,人尽其才是物尽其用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占据首要地位,作为知识资本的载体的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更显重要,因此,必须实行人本管理,管理思想应该从落后的 “经济人”假设转换到“社会人”、“文化人”上,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给人以充分的发挥空间,才能使人的创造性转化为企业的前进动力。同时,人存在个性差异,具有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即人本身具有“弹性”。这些都要求对人才实行弹性管理。

  (二)从管理的绝对客体看,在知识经济下,高新技术、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空前增大,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竞争核心的技术、无形资产的开发时间和使用寿命可能极不成比例,从而使一掷千金的投资活动失败,企业处于高风险之中,因此,企业的管理活动有时不能一锤定音,应留有调整的余地。加之,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会随时间不断变化,具有动态性,未来的情况变化往往出乎人们意料。针对变化,管理系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弹性。

  三、弹性管理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面对的是复杂的内外环境,它是一项关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科学,而不确定性给了弹性管理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弹性管理有重大应用,两者关系密切。

  (一)弹性管理存在于管理的计划工作中。计划工作特别强调“留有余地”。弹性计划应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计划各要素特别是实施措施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利于在执行计划时各要素能自行调整、补充、配合、完善;二是整个计划要具有应变能力,例如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弹性预算就要求市场变化了,弹性销售计划就应随变化而自行调节,这样就扩大了预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跟踪、分析。在一定限度内,计划的弹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大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二)弹性管理存在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中。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会经历孕育期、婴儿期、青春期、盛年期、衰老期等不同阶段,在各个阶段,企业的侧重点不同,可能是营销、生产、开发或其他,这就相应要求企业在不同阶段应依据业务来建立组织机构,分配权力,组织工作的集权与分权,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关系,都是一种弹性的体现。比如,以网络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代替多层次的垂直型组织结构,减少权力的层次,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提高整体的反应灵敏度。组织管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才能适应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弹性组织也应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组织内部结构留有调整配合余地,以利于结构互相调整、补充、监督,防止一环脱节,全局瘫痪;二是整个组织结构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弹性管理存在于企业的资本结构中。理论和实践都从不同角度上证明了并没有最佳资本结构,对于大多数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一个区间,即资本结构的弹性空间。众所周知,企业融资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金融市场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将引起不同种类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发生变动,如市场利率、汇率、贴现率变动等。如果企业融资缺乏弹性,被固定在几种融资上,那么,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也被刚化了。所以保持资本结构弹性是财务运作的必要前提。现实中有的企业倾向于做大做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企业有巨大的资产担保,投融资弹性大,投资,融资可选择方式多,这是资本结构的规模弹性;有的企业乐于发行可转换证券,因为可转换证券给企业提供了一条调整资本结构的渠道,这是资本结构的转换弹性;一年内随时可还款的融资比只能到期还款的融资具有更大的时间弹性。

  (四)弹性管理存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是长期高风险决策中。传统的净现值理论有其理论上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其设定必须在特定时间点上做成投资决策,但此一决策时间点上的机会成本却很大,而且忽视了延后决策选择方式,使得企业暴露在极高的风险下,而导致净现值计算上的误差,使投资决策产生错误。资本投资选择权理论认为,许多投资活动或许可以等待更多资讯和机会出现后,再做成投资决策,因为选择权的投资决策取向可以创造弹性,而延后投资时间如同买了一个选择权的买权一样,创造了弹性和价值。投资选择权理论可用于大型而且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这样将可以创造更有利的投资决策。

  (五)弹性管理存在于财务管理的控制中。控制是保证各项活动符合计划要求的一项管理工作。如果要使控制工作在计划出现失常或预见不到的变动情况下保持有效性的话,或者在日常管理中使管理者、员工等按照符合企业根本利益的原则进行工作,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就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即是控制的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薪酬和绩效评价体系也是一种弹性控制。弹性工资,股票期权激励给员工的努力工作提供了弹性空间,激励他们与企业目标一致,控制他们违反规定和道德的行为,因为违反的话,他们就会失去高工资和股票;绩效评价之所以引入非财务指标,也是用非财务指标的弹性去弥补刚性的财务指标所不能反映或反映不够的信息,起到客观评价决策者行为的作用。

  四、弹性管理的再思考

  弹性管理思想建立在人本原理和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强调主观和管观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强调发挥管理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动态性。弹性管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管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果,尤其在知识经济下,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弹性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害,不利于财务管理的发展,要想搞好弹性管理,应该做到和意识到:

  (一)坚持刚柔并济,防止怀柔倾向。推行弹性管理不是弱化刚性管理,弹性管理“人本中心”的原则,使其成为刚性管理的升华和润滑剂,对于避免和缓解企业管理中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夸大弹性管理的作用会造成决策、管理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有害。一定程度内的刚性是弹性管理的质量保证,能有效避免弹性管理偏离正确方向。两者应该互为补充。

  (二)弹性管理本身也蕴涵着风险。弹性管理是从多种管理方案中选择的,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这中间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长期投资决策中是否需要弹性,更多地依赖于投资项目的风险及决策人本身的能力,如果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时点决策未必劣于有选择权的过程决策,因为过程承受多重风险。

  (三)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尤其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弹性管理的核心,具体的弹性管理工作都是围绕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进行的。重视人才的作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有人本观念,把人的作用摆在突出位置;二是要正确任用人才,相应的职位对应相应的能力,建立周密的委托代理关系,防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四)要注意实施弹性管理的条件。实施弹性管理必须有良好的软硬环境的支撑。首先,人的素质是能否实施弹性工作制的重要因素;第二,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避免员工们各自形成“知识孤岛”;第三,实施弹性工作制应有良好的物质基础设施支撑,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是员工交流知识、分享知识的重要工具;第四,实施弹性工作制也与工作性质相关,一般来讲应该是知识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可按照一定的分工使之有相对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知识经济管理会计的新特点》,《中国经济问题》,2004,(2)

  2.谢志华,《会计报表结构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7

  3.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张付香,《论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改革与理论》,2003,(7)

  5.陈锐,《公司知识管理》,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