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铸币税收益问题分析

来源: 周革平 编辑: 2006/12/15 14:09:24  字体:

  [摘要]铸币税即政府发行货币所取得的收入,一般可理解为货币发行成本和货币面值间的差额。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政府的实际铸币税收入小于其名义铸币税收入。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核心,财政赤字经常化。政府可以从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受制于三个因素:经济增长对基础货币的需求,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以及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

  [关键词]铸币税;通货膨胀税;财政赤字货币化

  一般说来,一国的经济主权主要有两个:货币主权和课税主权,其中货币主权在经济上的实际形式便是政府的铸币税收入,即政府发行货币所取得的收入。铸币税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同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相联系的。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主导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造成财政赤字经常化。在关于中央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中,铸币税形式的财政赤字融资方式不容忽视,即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印刷以铸币税形式为财政赤字融资。问题是政府过度的货币发行会引起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所以,政府通过铸币税形式为财政赤字融资客观上有一个数量界限。财政赤字货币化或者说政府债务货币化是指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策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未必导致通货膨胀,只有在货币供给大于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时,才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铸币税收益问题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货币经济发行过程中的铸币税收益问题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的铸币税收益问题。

  一、铸币税的一般涵义

  从本质上说,一国货币的增加是一国经济的共同创造物,但如果说货币本身是足值的,如黄金,就不存在铸币税问题,因为生产黄金需要与黄金价值等的等额劳动。当货币进入不足值状态以后,包括过去的铸币,现在的纸币、信用货币甚至电子货币,生产某一额度的货币,比如100元人民币,其成本肯定低于100元,可能只有几元钱。然而,这100元毕竟可以支配100元的商品,这里就有一个收入问题,由此产生了铸币税,即国家占有货币发行收入。以上是对铸币税概念的基本理解。铸币税的英文原文是seigniorage,seigniorage是从法语seignear(封建领主) 演变而来。历史上原本任何人都可以铸造金属货币,后来铸币厂为统治者所垄断。“税”是一个与统治者特权分不开的分配范畴,所以才将由凭此特权获得的收益译称作“铸币税”。统治者(君主域领主)在铸造货币之后,要收取一笔费用,这笔费用包括两个部分:铸造货币的成本和君主或领主取得的净利润。另外,在历史上,统治者还常通过减少铸币重量、降低其成色等方法收取seigniorage,即所谓“硬币消边”。所以,在一些货币银行学书籍中,seigniorage又被定义为贵金属铸币面值与相应贵金属材料的市场价格之差,比如,1盎司白银的市场价格为1比索,而政府在铸造1比索银币的时候只用了0.5盎司白银,此时,铸造1比索银币的白银的市场价格仅为0.5盎司,这样,政府每铸造1比索银币便相当于征收了0.5比索的seigniorage.照此意义,在现代社会,由于现钞和硬币的生产成本与它的币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seigniorage基本上也就等于货币的面值。

  二、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铸币税收益问题分析

  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出现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的铸币税收益问题。货币化是天然赋予中央政府的一块巨大资源,在西方国家,铸币或货币印刷是作为为政府公共部门赤字融资的基本方式之一加以研究的,这方面的概念和理论被斯旦利。费希尔和威廉。易斯特利称为“政府预算约束的经济学”。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经济增长本身会创造出对货币的需求时,才会导致通货膨胀。

  (一)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情况下铸币税收益问题分析,即货币的经济发行过程中铸币税收益问题分析。

  两极银行体制下,货币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它是央行、商业银行、财政、借款者和存款者五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量上,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其总量由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进行调控。银行准备金按照法定的准备金率来确定,它是影响货币乘数的重要指标,流通中的现金即通货由政府(包括财政和中央银行)所发行:在一些国家如美国,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硬辅币(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少量纸币)由财政发行,中央银行收入扣除一定的费用(日常运行费用和中央银行股东的股息)后,交由中央财政;在有些国家如中国,通货全部由中央银行发行,中央银行利润归中央财政;在一些国家,通货由财政发行,或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国债,还可以通过其他资产业务发行货币;在有些国家中央银行则不能向财政部直接购买国债而只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购买。因此,seigniorage在现代最一般的含义是指政府在创造任何货币过程中获得的利润,它包括:(1)中央银行所获得并上交中央财政的利润(创造货币过程中展开的资产负债业务利息差减费用),(2)中央银行在基础货币创造过程中通过购买国债向中央财政提供的资金,(3)财政直接发行通货所获得的收益。

  上述三项收益除财政直接发行通货获得的收益外,其余两项均发生于中央银行向经济体系中注入基础货币。通常,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增加外汇储备,(2)从公开市场买进国债和其它票据,(3)增加给商业银行的贷款。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政府的货币发行收入。

  1.中央银行买进外汇。对应于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央银行把等价的基础货币注入金融体系,通过乘数使用,经济体系中的广义货币量得到一定倍数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1)中央银行把外汇储备用于投资,可得到一笔收益,(2)当商业银行按准备金率把相应货币存入中央银行时,中央银行可能要为此支付利息(银行准备金往往不生息,或只有很低的利息,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们丧失了获得更多利息的机会,等于是向中央银行纳了税),中央银行外汇资产收益减除中央银行为准备金所支付的利息(再减除其它一些交易成本)即为中央银行的净收益。

  2.中央银行通过公平市场业务买进国债(或其它票据)。中央银行由此而得到相应利息收入和其他可能的增值,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必须为商业银行存款增加而根据准备金要求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支付利息,两者之差即为中央银行的收益。

  3.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中央银行所收取的利息和它支付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的利息之差即为中央银行的收益。

  从上述分析讨论中,我们得知,铸币税可以归结于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M),在一个处于增长状态的经济中,由于可以增发更多的基础货币而不致引起通货膨胀,即货币经济发行过程中,政府可以征收更多的铸币税。

  (二)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超过经济增长以货币的需求,即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铸币税收益问题。

  政府过多的货币发行会引起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政府的实际铸币税收入会小于其名义铸币税收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布兰查德等的高级宏观经济教程中,铸币税被定义为:

  S=△M/P        (1)

  其中△M代表新增货币供应量,P(P=P0+△P)代表物价水平,S代表铸币税。

  显然,这里的S为实际铸币税。为了进一步分析通货膨胀情况下铸币税收益问题,不必要引入另一个与铸币税密切相关的概念-通货膨胀税。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是两个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在有些著作中,两者则被混用。假设公众的实际货币余额(所持货币的实际价值)为M/P,则政府所获得的通货膨胀税为:

  F=△P/P×M/P       (2)

  式中M=M0+△M,从式(1)可以看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政府所能征收的实际铸币税将会减少。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式(1)进一步变换为:

  S=△M/P=△×M/M×M/P   (1)

  从(1‘)可以看出,当货币增长速度给定时,如果公众所持实际货币余额因物价上升而减少,实际铸币税就会减少。政府之所以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弥补财政赤字,其必要条件之一是公众愿意增加货币持有量(货币需求量增加了)。为什么公众会增加持有货币量?在不考虑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公众持有货币是为了使其实际购买力保持在一个给定的稳定水平上。如果通货膨胀发生,公众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为了保持原有实际货币水平,公众会吸收政府的名义货币量。

  假设在开始时物价上升速度滞后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可令△P=0),把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政府将获得大量铸币税(S=△M/P),但此时通货膨胀税为零(F=△P/P×MP=0)。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P/P0上升则△P/P上升),通货膨胀税将增加。从式(2)和式(1‘)对比可以看出,当物价上升速度等于货币增长速度(△P/P=△M/M)时,政府所征收的铸币税(△M/M×M/P)等于通货膨胀税(△P/P×M/P),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当通货膨胀率(△P/P0)进一步上升后,由于公众越来越不愿意持有货币(M)以及物价水平(P)急剧上升,货币实际余额(M/P)会比物价上升速度(△P/P=M/M)时,政府所征收的铸币税(△M/M×M/P)等于通货膨胀税(△P/P×M/P),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当通货膨胀率(△P/P0)进一步上升后,由于公众越来越不愿意持有货币(M)以及物价水平(P)急剧上升,货币实际余额(M/P)会比物价上升速度(△P/P)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作为△P/P和M/P(实际货币余额)乘积的通货膨胀税,在达到一个最大值之后将迅速下降。这样,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政府最终将无法征收通化膨胀税。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政府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手段获取铸币税收入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政府可以从赤字货币中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取决于下面三个因素:(1)经济对基础货币的要求,即M(M0+△M);(2)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它是决定△P/P0的重要因素。基础货币的增长,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未必导致通货膨胀,因为经济的实际增长会引致新的货币需求(主要是指货币的交易需求);(3)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即△M/M与△P/P的对比关系。

  举例说明:假定通货对GDP的比例为0.13,基础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为1,那么,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政府就可以印刷相当于0.13%的GDP的货币,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GDP增长率是6.5%,政府就可以在不引起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获得相当于占GDP0.85%(0.13×6.5%)的铸币税。假如通货对GDP的比例不因通货膨胀而改变,那么,当政府允许通货膨胀率达到10%时,就可以再获得相当于GDP1.3%(1.13×10%)的铸币税。但是,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基础货币需求是会下降的。因此,政府通过铸币税可以获得的收入最终产会达到一个最大值。

  政府最多可以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费希尔和易斯特利指出,从历史记载来看,工业化国家平均占GDP的1%,发展中国家占GDP的2.5%以下。他们认为可以有把握地说,超过2.5%GDP的铸币税收入不会是一种可持续的收入。即使2.5%这一比例,也只有在增长极快的经济中才能实现。

  在我国,据保守估计,从1978年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估计在1986-1998年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综合赤字那么高(大约占GDP的8%至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