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无论是人才正常的流动还是突发性的人才流失,企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人才储备就必然成为企业未来人力资源发展壮大的必然手段。人才储备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行为、政策导向和市场配置手段,有目的地把事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到发展的第一线,在使用中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的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开发和积蓄机制。
我国每年有上百万的毕业生走出高校,进入社会。从2003年的212万,到2004年的280万,到2005年的338万,到2006年的413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一路攀升, 2007年竟高达495万。在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企业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这和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踏破铁鞋无觅处”,另一方面,企业又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焦头烂额。因此,把两方的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能促成“双赢”的局面,更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一、企业从高校储备人才的现实意义
培养造就、留住并使用好大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勇于创新的年轻后备人才,是实现人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经济较长快速增长期的必然要求。储备的目的是留住和用好人才,为企业人才流动做好准备;面对高校储备的对象是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针对具体岗位提前对预备人才进行培养、锻炼,使他们提前熟悉业务,当人事变动时能快速上岗;储备的根本任务是优化人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促进人才成长,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
(一)企业从高校储备人才可以减少员工流失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先天具有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流动的特性,所以,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甚至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开始了空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人才争夺必定有大部分企业面临人才流失的现象,人才流失使企业承担巨大的成本,包括人才交替成本、“无形资产”的流失、文化蜕变成本等。因此,如何防止人才流失,为企业的发展留住人才是众多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从高校实习生中储备人才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难题。很多企业反映,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离职率高,对公司的忠诚度低,这其实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主要有薪资期望落差、技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体适应性差等因素。实习生在企业中实习的过程已经对企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自身能力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工作过程中还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并且接受了企业的文化熏陶,这些都能有效降低未来的离职率,防止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企业从高校储备人才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的
尽管人才市场的发展已经使企业在招兵买马方面轻松了许多,但合适的人力资源并不是企业可以用钱在市场上随时随意能够购买的,这也是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最大的不同点。因此,“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人才的内部培养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部分,强调人才重要性,应该把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企业如果能把这些优秀的大学生纳入自己的人才库,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并为其中优秀的学生“量身定做”培训计划,不仅为企业带来收益,还能造就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获得长足的人才支持。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次性学习终身受用的传统观念和相应的学习、生活模式已经过时,终身学习的理念已逐步被教育和社会各界接受。新的时代特征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学会学习大量的高新尖知识,更要具备极强的创新意识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对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能力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可见,能力培养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己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走向社会后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人力资源的竞争由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
如今,学习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增加个人收益、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必须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包括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视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抓手,也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依据,指明了改革方向。
(三)买方市场状态下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下,用人单位对录用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历与知识已不是用人单位唯一的选贤依据,实践经历与能力水平在大学生成功就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实践能力是当前用人单位招贤纳士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大学生自身顺利实现就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需求。
三、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现状
在国外,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培养学生己经成为备受关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得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合作教育模式。同时,实践能力本身固有的“实践性”特征也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各种社会资源,构建起校内与校外、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全面互动的合作培养机制。
相形之下,我国至今为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的有效合作机制,一些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是零散的行为居多,系统地参与高校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较少。用人单位配合学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工作大多是依靠个别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领导人的觉悟程度及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认识程度。此外,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生人身安全、技术保密、成果分配、待遇等方面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也很不健全,势必影响用人单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及实际培养的效果。
长期以来,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较为突出的一种关系特点是供求关系,即人才培养方和人才雇用方的关系,鉴于大学自身固有的独立性、学术性以及用人单位的市场性、利益性特征,二者之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没有过多的“交集”。随着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逐步突显,其开放性也不断加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的各种新状况也对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即由相互独立走向相互合作。很多高校已在积极探索“订单式”教育,使工科和理科专业学生在学期间便通过实习等方式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例如,中国石油大学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三大石油公司合作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协商人才招聘事宜。三大公司联合进校招聘,参聘单位300多家,1083名毕业生顺利签约,占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70%。新疆油田、青海油田等也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积极吸引学生到基层工作。
四、开拓企业人才储备与大学生实践互动的双赢局面
国外对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已经趋于成熟,国内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好的合作方式,例如产学研、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这些合作方式,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企业储备人才拓宽了渠道。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人才储备与大学生实习互动的双赢局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机制
实习是当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加强联系、合作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在时间安排、形式类型、内容及管理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需要改善以下几方面: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和机会;2.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散安排不同的类型、不同内容的实习;3.尽可能与专业挂钩;4.临近毕业的学生应该突出就业的特点。
(二)利用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有很多合作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项目合作既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分别开展,也可以融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成复合型的团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企业在和高校互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着重发现人才,把适合企业发展的学生纳入自己的人才库,通过储备人才,优化内部结构,激发内部活力。
1.根据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工作潜力,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建立企业的人才库,对进入企业人才库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导师——学生式的培养方式,使他们接受更多更专业的实际经验与技能培训,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2.进行培养的对象要针对某一级别,而不是具体岗位。对于不同层次的员工及其具体的工作性质,应制订不同的培训目标和深度。例如,一线的操作人员,加强其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人力资源部门还可以协助员工进行 “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并提供相应的培训计划和目标或进行岗位调整,尽可能地去发展他。对具备未来管理者的潜质的学生,应分析并量身定做培训课程,加强其短缺能力的培训和综合培训。
3.进行人才储备时,要把个人发展目标与工作结合起来,使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得益彰。只有大学实习生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融合,他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工作积极性才能得到有效提高,不仅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自身的发展也能得到实现。
促进高校与企业对大学生联合培养的机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导向与支持是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有序的合作培养机制的重要保证。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与高校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其中最常见的是减税政策。我国政府可以尝试通过减免税收、为高校在政策导向和经费上予以相应的支持等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赵世亮。探索建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人才储备制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11)。
[2]陈杰。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优秀硕士论文库。
[3]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优秀硕士论文库。
[4]陈国柱。新世纪高校社会实践模式研究。高等理科教育[J].2001,(1)。
[5]尹惠。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地位及其原因和对策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6,(12)。
上一篇:谈人本管理在高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