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41 苹果版本:8.7.4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来源:《内部控制——管理会计师的任务》 编辑: 2003/01/14 08:56:21  字体: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报告认为,一个合适、有效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控制环境。是由管理层倡导一种正直、伦理道德风气、宣传管理宗旨、经营方式和人力资源政策,使职员自觉管理其活动和履行他们的责任。管理部门应通过文字描述和范例以及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来影响全体职员,以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水准。

  2、风险评估。即管理当局应对目标完成期间与企业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预见,并采取相应避险措施的管理控制。风险评估应测定:①风险对货币项目及对会计主题形象或信誉方面的重要性;②风险发生的概率;③如何减轻风险至可以承受的水平。

  3、控制活动。是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制定的各项政策、程序和规定。它包括:①营业性控制,用于指导会计主体的经营管理活动;②财务信息控制,用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和保护会计主体的财产;③合规性控制,用以将活动指向符合适用的法规、管理控制要求和坚持伦理道德。

  4、信息情报传递。是对关系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事件或活动、有关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都应当加以识别、占有,并及时有序地传递给决策者和职责履行者。它包括信息资料的传递程序和传递范围。

  5、检查和评估。是为保证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而进行的日常和定期监督、检查。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是内部控制内容的具体反映。包括:①组织规划控制。根据相容职务分离、经营特点和明确划分责权等原则对企业总体组织机构进行设置;②授权批准控制。经济业务处理必须经过授权才能进行。它包括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③文件记录控制。是保证其他控制有效性、保持效率经营和高质量信息的手段。它包括管理文件、岗位工作说明书、方针程序手册和会计记录;④实物安全控制。采取限制接近、定期盘点和比较记录的保护和保险等措施保护实物资产的安全;⑤职工素质控制。是对职工在招聘、录用、培训、晋级等方面所进行的控制;⑥预算控制。以数量、金额等形式反映企业未来业务的详细计划;⑦业绩报告控制。是管理当局掌握信息、加强控制的重要工具;⑧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

  内部控制虽能达到上述目标,但也有本身的局限性。如成本效益原则使内部控制设计对异常或未预见到的例外经济业务控制有限;管理当局滥予授权,使内部控制受到危害;执行者的串通舞弊,使内部控制失效等等。因此,内部控制不能保证预防或察觉所有舞弊,它只能提供“合理保证”。

  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已逐渐为经营者所重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逐渐成为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同时,现代审计所采用的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外在压力。而且,我国会计、审计理论工作者在借鉴西方已有的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上,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又为内部控制实务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基于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只初见端倪于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即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要素组成。另外,内部审计机构的日受重视和建立也为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概况

  我们运用了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采访和电话问询互为补充的调查手段。调查范围涉及生产性企业8家,其中国有企业4家、股份制企业2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其资产总额由640万元至17亿元不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的供产销、收付款和理财各循环系统、经营环境、责权运行、内部审计设置等方面。

  从回收的8份问卷情况看,股份制和合资企业态度比较诚恳,部分国有企业有意遮掩,问卷的回答过于理想化,不足为凭。这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或知之甚少。就筛选出的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尚处较低级的阶段,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但疏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较重视供产销环节的程序控制,但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等等。

  我们的调查对象,有几家是中型以上的股份制和合资的生产性企业,它们的内部控制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认为,这些企业在控制环境、会计责权控制和内部审计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有待改进,而且这几方面在内部控制结构中均居重要地位。本文以下将对企业在这几方面问题、原因及对策做较详尽的剖析。由于程序控制在个企业中具体操作各有不同,且企业在这几方面的控制较为健全,在此我们不作具体阐述。

  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控制环境方面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效果的好坏。调查显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我们调查的这几家企业中就有两家未制订成文的内控制度,而它们的资产总额分别为2.9亿和8.9亿元人民币,这一事实反映出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认识到内控对于企业经营的重大意义。

  (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有些国营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模式——政企合一的原则来设立。这种机构设置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而没有注意到企业组织的合理性问题。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3)企业制度不健全。①厂长(经理)负责制未真实落实,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例如厂长(经理)缴纳的风险数额只是象征性的,对他们无法构成压力。多数的国营企业领导人还不能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来,一旦出了问题仍由国家来承担损失。这样企业的经营者可能基于利己动机而利用职权侵吞资产或大肆挥霍。为满足这种欲望,有些经营者不会重视内控的建设,甚至有意忽略或阻挠,反过来又加重了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习惯,形成恶性循环。②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雇佣人员时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有许多是凭关系挤入企业;对职工未形成一套关于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未根据不同情况对职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企业职工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值得怀疑,即使设立良好的内控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败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管理者素质较低。在调查的企业中,有三家国营企业的管理者素质较低,普遍未受过高等教育,企业亦未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这样低素质的管理者即使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也因他们的能力所限而无法真正地管理好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经营者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念、方式与风格。

  2、会计责权控制方面

  会计责权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包括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会计责权目标的制定与分解、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操作手段等。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会计责权控制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机构设置尚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但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比,其弊端暴露无遗:①服务对象不明。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它的具体运作和操纵是企业内部的事务,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将服务对象和灵活性程度不同的两项工作合并一处,必然导致服务对象模糊,而且财务灵活性干扰了会计的公允性。②财会部门不堪重负。应由财务部门负责的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事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包括过去、现在与将来),采用的方法特殊(如分析、考核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事项必将日趋复杂,关系到企业的存亡。由会计人员兼做财务,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财会部门的工作质量也随之下降。③违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财务的对象为物流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随着理财业务量的增大,对财会部门内部不相容职务的划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划分不当,容易产生个人舞弊。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①业务素质较低。据统计在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在素质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以及县以上集体企业的600万会计人员中,大以上学历的也只有18.21%,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8.45%,会计人员的素质可见一斑。②职业道德水准较低。有些会计人员置会计的真实公允性于不顾,为迎合某些特定需要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侵害他方合法利益。对此,会计人员不以为耻,而以为集体谋利而备受推崇。③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会计人员往往只局限于对已发生经济业务的核算、报告,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会计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没有树立经营观念和市场观念,更主要的则是会计人员缺乏内在动力。

  (3)责权不对等。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责权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目前《会计法》要求会计既代表国家执行行政监督职责,又要为企业领导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这种理论上的双向服务机制将会计的经济责任和义务确定得大于其实际的功能和拥有的权力,只能把会计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同时,会计人员执业规范尚未出台,会计人员的责权没有细化的标准可资参考。会计人员应对谁负责,拥有哪些权力,承担何种义务,理论上并未明确。实践中,会计人员目标不明,制约着会计职能的发挥;身份不清,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责、权、利严重背离,导致会计执法者受打击报复而得不到保护,善于根据管理者意图搞假帐者却倍受重视,且屡禁不止。

  3、内部审计方面

  内部审计是经济监督的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纵观我国内部审计十几年来的发展,结合对企业调查,我们发现,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其存在问题如下:

  (1)组建的非自愿性。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明文要求“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自此,我国内部审计迅速发展,据1990年5月8日《经济参考》报道:“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已达6万余个”,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速度惊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内部审计的组建带有很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而这种过多依靠行政干预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难受到企业重视,被调查企业的内部神秘人员大多是从财会部门转来的,有的甚至是从其他部门调来的,而且一般未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审计专业知识,这种情况下组建起来的内部审计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

  (2)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而据审计署1995年第1号令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这说明我国内部审计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首先,它不能监督上司,厂长经理们是实质上的“自由人”,而当前企业中经济问题很多是由厂长经理造成的,这一现象多少与内部审计体制的不健全有关;其次,不能监督同级,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厂长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其各项经营行为尤其是重大行为大多是在厂长经理的授权下进行的,是厂长经理意志的直接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又如何开展工作呢?基于以上两点,内部审计无法在地位上实现超然独立,其工作范围大大受限,也很难赢得威信。调查表明,内部审计人员听得最多,受刺激最大的一句话就是“有本事查上面去。”

  (3)重审计监督,轻服务建设。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而实际中内部审计却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在各种正式的文件规定中,强调“监督”的多,提倡“服务”的少,这种过分强调监督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审计认识上的一大误区,也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思想因素。

  (4)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不甚理解。高层管理人员经常将“内审监督”与“会计监督”混淆不清。例如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中,在提高内部监督时,只是要“加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而会计监督与内审监督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是人们产生“企业内部审计没什么重要意义”的想法。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误区,多数审计人员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将自己等同于厂长经理的行为工具,处处依厂长经理的旨意行事,有些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三)问题原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深层原因如下:

  1、计划经济体制下陋习的延续,是内部控制不受重视。①行政和大锅饭思想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的政企分开在时间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观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母亲“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②封建家长制,终身制作祟。企业管理者往往由主管部门任命,而非民主选举;任命干部往往重政治表现而轻业务能力,经营失败者不是“撤位”而是“挪位”等等。由于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负有主要责任,管理者的素质和内在的激励因素,自然成为决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

  2、所有权和经营权制约的失衡,是内部控制权责不清。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两权的有机制约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有企业是以所有权取代经营权。而今天,在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呼声下,国有企业中又趋向于经营权取代所有权的极端。因为至今,我们并未形成一套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实际上,所有权是缺位的或虚拟的。经营权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则会产生滥用职权、经营者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这样,势必导致企业控制环境恶化,会计信息依需而做,内部审计不被重视,等等。

  4、监督机制弱化,是内部控制失效者不能产生压力。①包括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在内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读企业的威慑力不够;②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③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事不就人,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5、教育落后,是内部控制执行者的素质不协调。①历史上政治原因的影响。被文革十年误了的一代,在政治上有恐惧症,在业务上专业水平较低,其开拓性,创建性有限;②经营指导思想上短视行为的影响。承包经营,租赁等经营形式,股份制企业约束机制不到位等,极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不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③教育资金不足的影响。企业效益不佳,教育基金没有足够来源,从而职工素质得不到提高,进而导致企业效益再度滑坡,形成恶性循环;④教育手段软弱的影响。重视思想品德、制度宣传的软性教育,而忽视对道德败坏,践踏法制者的硬性规定处罚教育,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普遍现象;⑤管理措施不力的影响。对管理者、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化系统管理,内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三、企业内部控制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加以改进:

  (一)控制环境方面

  1、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摆脱原来依附于资本所有者的地位,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应在时常上形成。职业化与时常化的有机融合才能塑造出一批具有竞争观念、风险观念、责任观念的经营者队伍。为此需建立下列一整套相适应的制度:①建立资格与类级制度。具体包括:资格资历制度、考试制度、类级制度、晋升降级制度、注册吊销制度和培训制度等。如此方能解决“外行领导内行”、上级敢于、任人唯亲等弊端,同时又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后备队伍以满足企业对经营者广泛而多样的人才需求,真正做到择优上岗,有序流动、合理配置。这是经营者职业化的前提,也是市场化的基础。②建立聘任、解聘制度代替终身制,该制度是经营者市场化的核心。③建立年薪、股权制度,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营实效紧密联合起来,形成经营者市场化和职业化的根本基础和保证。

  2、进行企业道德建设。企业道德是经营道德的基础,是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合理化的重要精神力量。企业法人作为个体,其道德水准不仅是良好的内部控制的基础,而且是影响和决定整个社会经济道德的基础。如何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呢?①应明确企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首先要实现企业内部协调,即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企业领导廉洁奉公、职工敬业乐业,既有上级的集体领导,又有下级的充分民主,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每个职工责、权、利都十分明确的融洽关系。其次,要实现企业与外部包括用户、利益关系单位,自然等的协调。②应以提高企业素质企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提高企业素质要从社会和企业两方面做起。从社会角度,应不断完善宏观经济环境,创造企业间公平竞争的条件;强化对新成立企业的审批工作,以限制低素质企业进入市场;优化产业政策,实现企业活动领域合理化。从企业角度,要进一步推行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尽快实现增长方式大改变;努力搞好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素质;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制度、方法和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重视企业组织机构建设。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改善控制环境的重点。①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重要性的认识,。合理的组织机构有助于企业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也有利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②为各级领导设置职能部门或职能人员,发挥其专业管理的作用。这可以克服领导者个人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足,符合世界范围内企业领导集团化的趋势;③各层领导者横向间加强信息沟通,便于互相协作、互相促进,以共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4、健全民主监督管理,实行职工参与制。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只有善于依靠、团结职工,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决策指挥,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效益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在贯彻执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同时,要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让企业职工尤其是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有参与企业日常经营决策的机会,并形成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机构,应完善职代会制度,是其充分发挥作用。

  5、加强外部因素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①独立审计。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测试和评估,应将其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告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必要时,可以出具管理建议书;对于内部控制的一般问题可以口头或其他方式向有关部门人员提出。由此而来独立审计可以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予以应有的重视,同时管理建议书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②证券监督机构。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在兴起,财务信息是否充分、公允关系到资源是否优化配置,而财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基于这一点,证监会应要求企业高度民主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另外,证监会还可设置专门的机构以指导企业健全、完善内部控制。

  (二)会计责权控制方面

  1、健全制度建设,明确会计责权。就宏观而言,针对目前会计法规还不够同步协调、具有一定滞后性的现状,国家要进一步修改有关会计法规,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并是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首先,应对《会计法》中对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要求进行修改,使会计人员摆脱两难境地,只在企业管理者的指挥下工作,为会计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提供宽松的环境。其次,在已有的会计法和会计业务规范的基础上,加快制订颁布会计人员职业行为规范,细化会计人员的责权,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就企业而言,应在不违背国家总的会计责权控制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基于企业管理水平的现状,有条件的可借鉴同行业的规范企业作为范式自行建立;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可委托社会审计部门代为制订

  2、区分财务与会计,分设两个基本点部门,明确划分二者的职责。将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分别隶属于企业最高责任人领导。本着物流系统和信息流系统相分离的原则,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如下:财务部门负责:①企业资金的收入和分配;②速动资产的保管;③多余资金的投放;④筹措资金。而会计部门主要负责:①按照会计准则记录企业的经济业务;②向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外部机构提供财务会计信息;③通过记录和报告对经营部门进行控制。

  3、采取薪金优厚与违法严惩相结合的内部激励机制。鉴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承担的社会责任较重大,而会计中的主观估计、判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及厉害关系者的人为干扰,又增加了会计工作的风险程度,因而,应对会计人员赋以高薪待遇,其奖金与工作质量挂钩,以促使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对主谋作弊导致会计信息虚假的会计人员,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除按有关规定处罚外,对会计人员按造成的有关损失的档次进行经济处罚,罚金由个人收入或由职业协会风险基金支付,不得列作企业费用,严重的按刑法论处。在理论上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各种监督力量不断加强而会计信息仍有虚假的情况下,加大对行为者个人的经济处罚,动摇其切身利益,应是可行之道。

  4、走会计职业化之路,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成立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会计职业协会,具体负责:①会计人员资格考试。凡会计人员从业前必须通过职业协会组织的统一考试,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保证其业务技能;②定期组织业务轮训,搞好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适应能力;③制订颁布职业道德守则;④维护会计人员的正当权益,为遭受打击报复的守法会计人员代理诉讼;⑤采取会员风险基金制。基金来源由会员个人交纳,用于支付舞弊被罚会员的罚金和模范会员的奖励。这样,一则能促使职业协会基于基金保持的利益考虑而加强行业自律管理;二则利于会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因为基金涉及会员的整体利益。三则便于职业协会对违纪会员的登记管理,对屡教不改或造成恶劣影响者,吊销其执业证书,逐出“师门”。当然,这一举措的实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审计部门只对有会计职业协会会员执行会计业务的企业进行审计鉴证;加强会计职业协会与各种社会监督力量的联系;职业协会采用电算化对会员建立人事档案,实行统一管理等。

  (三)内部审计方面

  1、改革组建方式,取消现行一刀切的作法。除上市公司外,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由企业按自愿的原则自行组建。在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要求下组建内部审计机构,才能使企业充分重视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培训和工作的开展。

  2、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设立由非经理人员组成并能制约经营者的内部审计机构,将其作监事会的常设机构,监事会领导,并赋予其向董事会或外部审计机构报告的权力。例如,广东合营有限公司(大亚湾)这方面做的就非常成功,公司明文规定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其成立初期,总审计师每年或发重大问题时,向董事会递交审计报告。自1992年起,董事会要求审计部每半年提交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总审计师在岗位职能上对董事会负责。只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给予它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威信。

  3、转变职能认识,提倡服务职能。充分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熟悉财经法规制度、精通财务管理的优势,树立内部审计人员以法律服务为宗旨,以防错防弊、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为手段的新的审计观念,是现阶段内部审计发展的最佳选择。例如,长江葛洲坝工程局审计处1991年对所属三个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拉了符合性测试,分析评价了这些单位1990年经济效益的主客观原因,针对有的单位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材料使用缺乏定额和执行分配制度不严等问题,提出了15条建议,为推动这些单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外,防错防弊的职能还体现在督促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例如,湖北省防止工业总公司审计室对宜昌、枝成、江陵三户棉纺厂的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查明影响效益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管理不善、生产消耗过高和产品更新换代质量偏低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制定整改方案,并督促实施,使这三个企业从1990年的亏损63.6万元转为1991年的赢利568.7万元。

  4、认清、摆正内部审计地位。内部审计不时国家派驻企业的“密探”或“哨兵”,而是企业与股东利益的护法者,在不违反国家法纪的前提下,内部审计人员应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重,努力担当好厂长经理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准,去赢得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公众的信任。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合同审计来帮助领导堵漏建制、加强管理,充分宣传审计成果,使广大职工和领导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作用,了解到内部审计并非可有可无,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地位也就不言自喻了。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