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文章指出了当前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内容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发现企业归集在该科目中的经济内容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并对该科目的核算管理提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他应收款;核算质量;核算管理
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企业除存出保证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代位追偿款、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长期应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主要反映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债权,通常是指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存出保证金、备用金以及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等,作为速动资产的组成项目,在财务报表分析日趋重要的今天,其核算范围及质量直接影响着报表分析质量,而由于该科目核算内容的宽泛性、灵活性,也成为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编制虚假信息、隐藏关联交易的入手点,因此,如何利用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等相关资料,仔细分析该科目的核算内容,余额构成情况,结合企业根据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计算得出的各项财务比率,将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及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更加准确的分析的认识。
一、目前该科目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利用其他应收款向其他企业提供担保。此类担保存在潜在风险,若对方有涉诉事项或其作为担保人所担保的企业存在涉讼事项、经营状况恶化、面临破产清算等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进行生产经营时,会连带本企业面临巨额债务,甚至破产清算的风险。
2.利用其他应收款向关联方提供借款,提供生产经营资金,使得关联企业现金流量非正常增加,加大报告期净现金流量,使会计报告使用者误认为该企业现金流充足,达到粉饰其现金流量的目的。
3.利用其他应收款核算对外投资,隐藏关联交易实体,对该类企业实施控制;或替其他出资人垫资创建企业,形成无法收回的坏账。
4.利用其他应收款核算工程进度,将生产经营资金大量囤积于此,已完工程或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工程迟迟不予转资,不按规定标准计提折旧,借此调节利润。
5.通过其他应收款——备用金核算应付职工薪酬,规避五险一金的提取,利用周转金形式向职工提供正常工作需要外的借款,恶意侵占公司财产,造成不良影响。
二、发现其他应收款核算不规范、违规操作的途径
1.仔细了解每笔其他应收款的经济内容,从挂账名称进行分析,查看发生时的原始单据,根据其业务实质进行鉴别,对不属于该科目核算范围的经济业务予以调整,但这对于报表使用者并不一定能做到,比较便捷的方法是利用审计报告对此科目的披露。
2.了解企业对其他应收款的基础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室对这一科目的管理是否细致到位,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紧扣财务准则及财务通则,是否分项目、分性质进行健全管理。
3.在定期会计报告披露时,其他应收款是否有巨额异常波动,了解波动原因,是否存在转移现金,或为了多提坏账准备进行利亏调整。
4.对三年以上的长期挂账重点关注,明确其形成原因,企业将如何处理此类业务,将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多大影响。
三、对其他应收款核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根据财政部颁布的最新企业财务准则及企业财务通则,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核算要求和经济业务内容,及时制定本企业财务制度,规范该科目的核算范围,对该科目的核算定期检查,对不符合该科目核算范围的经济业务及时更正调整,尤其关注半年报、年报该科目的异常变动,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如实披露,以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掌握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对企业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根据业务发生时的协议,保险公司的赔偿合同,事故的处理意见及企业内部管理办法等资料进行核算,并由专人负责追缴,按规定处理,争取一个会计期间处理完结,不再跨年挂账;对职工收取的暂收款项,按规定比例及计算基数进行计算,尽量避免多算或少算,并应及时交给收缴部门。
3.对关联交易要及时、真实的进行批露。
4.对特殊经济业务确需归入该科目进行核算的,如对外借款,对外提供担保等事项,需由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室出具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对方资信证明,抵押担保证明等资料,并应由法律顾问签属意见,对手续不全要求财务部门提供借款或担保的,应要求其补充,或予以拒绝,以免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5.制定切实可行的备用金内部管理制度,由人力资源部会同相关业务部门,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经费的支出情况,核定周转定额,当人员岗位发生变动时,及时清理,并将备用金使用情况纳入个人诚信档案,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对不符合备用金借款条件的员工,一律不予办理。
6.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加大成本控制,多渠道增加企业收入,规范财务成本核算,不要通过其他应收款来调节利亏,更不要通过该科目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等业务内容,给会计报表使用者一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诚信的印象,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